愚公移山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菊河初中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21愚公移山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一、预习导学【学法指导】——1.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2、初中文言文中“而”常见的用法:(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a、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b、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C、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d、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e、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f、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自学之途】1、给加点字注音并识记。仞.()箕畚..()孀.()龀.()匮.()荷()2、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3、结合课下注释或资料书,翻译课文。二、课堂导学:(一)、正确熟练朗读课文。1、抽生分段朗读课文2、齐读课文(二)、识记词义,翻译课文。1、以每桌为单位,一人朗读一句,另一人翻译该句。2、老师根据实情评析。【课堂练习】1、词语——完成下列各题并识记(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2)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的古今意义方.七百里方①古义:②今义: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①古义:②今义:何苦..而不平何苦..①古义:②今义:(3)一词多义——解释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面山而居()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聚室而谋()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于告之于帝()达于汉阴()(5)词类活用现象——指出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面.山而居()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毕力平险:()指通豫南:()且()焉.(.).置()土石荷担()箕畚运于()始龀:()智叟()山之一毛:()固不可彻:()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河阳()汉阴()寒暑易.节()[来源:学科网ZXXK]杂然相许.()甚矣,汝之不惠.()帝感其诚()无陇断焉()惧其不已()杂然相许()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何苦而不平()有子存焉()投诸渤海之尾()3、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河曲智叟无以应。(5)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译文:(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8)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译文:(9)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3译文:(10)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2、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一、预习导学【文体常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愚公移山》选自《》,是一篇古代。【自学之途】自读课文,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4、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5、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6、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7、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二、课堂导学:(一)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段)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第段)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第段)故事的高潮——第四部分(第段)故事的结局——(二)女生朗读第二段,全体同学思考下列各题1、第二段主要将来哪三层意思,请用“‖”划分出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2、请结合第一、二段的语句分析,说说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1)困难一:(2)困难二:(3)困难三:(4)困难四:3、“其妻献疑曰”中“献疑”是什么意思?他的妻子提出了哪些疑问?请结合“其妻”的语言,分析她的语气和态度。“其妻”这一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答:【明确】:“献疑”指提出疑问。其“其妻”提出的疑问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以君之力”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她对情节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其妻”的“献疑”,引起了全家人讨论运送土石的问题,促进了移山行动的开始。4、请分析“杂然相许”、“跳往助之”,你从这两处细节描写中可以读出哪些信息?答:4【明确】:“杂然相许”道出大家的热情之高,表明家人都坚决支持愚公。可见,愚公移山的主张得人心。邻人京城氏之遗男“跳往助之”,一个动作细节“跳”,既写出孩子的天真,又道出了其热心参与的态度。,可见,愚公移山的主张不仅家人赞同,群众也支持。(三)全体男生朗读第三段,思考下列各题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一句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何作用?答:【明确】:此句运用了神态、语言描写的方法,表现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与嘲笑,传神的刻画出智叟的自作聪明之态。“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以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是讥笑愚公无能。此句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的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智叟的态度与上文京城氏之“遗男”的热情参与形成鲜明对比。2、愚公是如何批驳智叟的,请分析其中蕴含的深意。答:【明确】:见《教材一+一》第194页。3、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答:【明确】:愚公认为自己能移山是从(发展的)观点出发,看到了人力的无穷,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征服的),同时,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是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对移山之举采取(讥讽)的态度,阻止移山之举。4、“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的名字有什么深意吗?答:【明确】: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畏惧困难,鼠目寸光。愚公是真正的(智者),智叟是真正的(愚者)。作者在两个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强了对比色彩,而且更具讽刺效果。5、对比,是把两种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收到强烈的表达效果的技法。请找出本文中采用了对比手法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答:【明确】:有“年且九十”的老翁、“荷担者三夫”及“孀妻弱子”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对比,突出愚公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用智叟和愚公对比,反衬愚公的胸怀大志和他不畏艰难险阻的可贵精神。京5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则说明了智叟老于世故对事情往往采取的冷漠态度。(四)齐读第四段,思考,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答:【明确】: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亦可参考《教材一+一》第195页)【探究主旨】《愚公移山》着重塑造了()的形象,本文通过()的成功,反映了(),也说明了()的道理。三、练习反馈:探究展示:(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汝心之固固:顽固B.惧其不已也已:已经C.寒暑易节易:交换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皆以美于徐公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本文是古代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C.写智叟的“笑”,写除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杂然相许许:赞同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C.寒暑易节易:交换D.何苦而不平苦:劳苦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9、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C、非梧桐不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且.秦灭韩亡魏且.焉置土石10.文言词汇——我能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6A.惩山北之塞(苦于)聚室而谋(商量)叩石垦壤(敲、凿)B.毕力平险(险要)出入之迂也(绕道)始龀(换牙)C.帝感其诚(诚心)亡以应(没有)固不可彻(彻底)D.长息曰(长时间)有遗男(遗留)杂然相许(纷纷)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