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输血:有效的急救手段支持替代疗法临床应用有一百多年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输血医学新时代-成分输血经过多年的临床输血实践,医学专家对成分输血评价:先进、科学、合理。全血:制备各种血液成分制备的原料输全血:宝贵血液资源的极大浪费,输血疗效差,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成分输血技术及其临床应用b成分输血的概念b成分输血的优点b现代的输血原则b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b临床输血进展成分输血的概念将人血中各种有效的血液成分进行分离、提纯、浓缩,分别制备成各种高浓度与高纯度的血液成分产品。根据受血者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输注某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产品,达到最佳输血治疗疗效的一种输血措施。成分输血的概念成分输血原则:病人缺什么输什么根据病人的实际需要补充相应的血液成分避免输入不需要的血液成分:避免导致循环量过剩、同种异体免疫、血浆蛋白过敏等不良反应。成分输血目的:提高输血疗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临床统计资料:需要输血的病人90%以上为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缺乏,70%左右仅仅需要红细胞成分,成分输血的概念三少病人:血红蛋白6g/L、白细胞计数1.0×109/L血小板计数40×1011/L没有出血和感染该病人目前需要输注的仅为红细胞成分,改善贫血症状。《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了明确的输血适应症成分输血的优点一、有效血液成分的浓度、纯度高,治疗疗效好。二、输用安全,输血副反应少。三、综合利用血液资源,一血多用。四、价格便宜,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成分输血的优点一、有效血液成分的浓度、纯度高,治疗疗效好。血液:有形成分: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外周血干细胞无形成分:血浆蛋白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活性蛋白(酶)等目前采用物理离心方法分离、浓缩、提纯的血液成分有:浓缩红细胞、浓缩血小板、浓缩粒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浆冷沉淀、外周血干细胞等。经过了浓缩和提纯:小容量的血液成分制剂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特点一、有效成分浓度高、纯度高,治疗疗效好一、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去白细胞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红细胞浓度为全血的二倍。红细胞浓度高(较全血高一倍)、纯度高,专门保存液红细胞保存效果好,输注容量小,用于各种血容量正常慢性贫血病人能有效地纠正贫血、改善组织缺氧症状,减轻病人的循环负荷心脏负担,疗效优于全血。二、浓缩血小板制剂(单采血小板、手工浓缩血小板):血小板的浓度为全血的8—10倍,止血效果好。用于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功能异常的病人有良好的预防出血和止血功效。三、浓缩粒细胞制剂(单采白细胞、手工浓缩白细胞):粒细胞浓度为全血的8—10倍,有抗感染功效。二、输注安全,输血不良反应少成分输血优点输血不良反应在临床上非常常见:统计大约5-10%。反复输血病人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63%平均4-5次输血后,有80%左右的病人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输血反应。寒颤、发热、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二、输注安全,输血不良反应少成分输血的优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用ACD或CPD血液保养液采集的血液在4℃温度中保存的保存条件是为保存血液中的主要成分红细胞而设计的。ACD保养液(酸性枸橼酸钠葡萄糖,每100ml中含枸橼酸钠1.33g,枸橼酸0.47g,葡萄糖3g)CPD保养液(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每100ml中含枸橼酸三钠2.63克、枸橼酸0.327克、无水葡萄糖2.55克、磷酸二氢钠0.222克)血液离体后会发生保存损害:粒细胞8小时后既丧失吞噬功能;血小板12小时既明显破坏,24小时后止血功能全部丧失;凝血因子Ⅴ、Ⅷ每24小时失活50%,三天后几乎全部失活。二、输注安全,输血不良反应少输全血的不足储存三天以后的“全血”仍具功能的成分仅有红细胞、血浆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部分凝血因子。库存全血其成分及功能并不全,全血中有的形成分除红细胞外,其它的只能视为杂质。二、输用安全,输血不良反应少b输全血的不足血浆中细胞代谢产物乳酸、血氨、尿素氮、肌肝、血钾浓度均增加;血浆pH值下降。全血中存在有死亡白细胞、失活血小板及细胞碎片。1、加重病人的代谢负担:肾功能不全—高钾肝功能不全—高血氨2、产生同种免疫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症状,血小板输血无效、粒细胞输血无效3、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可因输注容量过大、循环负担过重,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4、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同种异体免疫反应以及库存全血血浆中大量补体成分的输入,而导致溶血加速、病情加重。二、输用安全,输血不良反应少新鲜血:视输血目的不同而定贫血:保存10天左右红细胞携氧能力90%血小板减少出血:保存5天以内单采血小板,止血功能80%以上白细胞减少合并感染:8小时以内单采白细胞凝血因子减少:保存一年以内新鲜冰冻血浆新鲜全血中除红细胞成分外,其余的血液成分浓度低、数量少,不够成人的一次性治疗剂量。企图用新鲜全血来抗感染、止血、凝血的功效并不大。新鲜全血输注: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0.1-0.01%死亡率90%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皮肤损害最早出现的症状有红斑、丘疹、水疱,甚至皮肤剥脱,严重者皮损可在数天内扩展至全身,肝、肾功能损害,肠道内皮脱落等,发病急进展快、与原发病或药物过敏药物副反应相似。二、输用安全,输血不良反应少制备成各种血液成分制剂后,血液有效成分的浓度、纯度较高,如少白细胞红细胞去除了绝大部分的血浆、白细胞等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成分,因此能大大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输用血液成分制剂较输用全血更为安全和有效。各种血液成分的最适保存温度、保存时间红细胞4—6℃35天血小板22--24℃5天新鲜冰冻血浆--20℃以下一年血浆冷沉淀--20℃以下一年普通冰冻血浆--20℃以下一年粒细胞室温24小时三、综合利用血液资源,一血多用成分输血的优点人血是最宝贵的资源。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器官移植术、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心肺手术、各种血液病的治疗、大剂量化疗放疗治疗恶性肿瘤等都需要大量血液。我国目前人均临床用血量仅为美国的1/10,随着我国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临床用血量还将大幅度上升(近几年我国大医院的临床用血量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由此必将进一步加剧血液供需之间矛盾。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成分输血,一血多用,使有限数量的血液资源用于更多病人的治疗。成分输血,一血多用,使有限量的血液用于更多的病人治疗。成分输血比例70%,可节约血液资源25%。四、成分输血的优点b疗效显著,价格便宜,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输血原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和可有可无的输血,大力推行有针对性的、有明确输血指针的成分输血。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合理选择和应用各种血液成分产品,是提高输血疗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关键所在。安全、经济、有效为药品和生物制品的三个最基本的要求,血液成分产品同全血相比这三点尤为突出,所以成分输血技术是值得大力推行和广泛应用的。临床输血现状深圳市血液中心对两家三级甲等医院、一家二级甲等医院的2597份临床输血病例进行了用血合理性的调查分析(依据为2000年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结果为:血液成分输注例数输注剂量(单位)合理性输注比例红细胞219612689.766.44%血浆113210655.224.65%血小板5422367897.978%冷沉淀62123061.29%全血5760%3937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一、保存全血手术或外伤等急性失血时,人体对各种血液成分的耐受情况:血容量:10%(20-25%会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红细胞:20%血浆蛋白:40%凝血因子:65%血小板:75%小于40%的失血均可用晶体液和人工胶体液补充血容量,用浓缩红细胞纠正贫血。失血量超过40%时可适量输注全血以补充血浆蛋白。全血输注的缺点一、循环负担过重:所增加的血容量要24小时后才能恢复。二、加重病人的代谢负担。三、全血除红细胞外,其他成分均不够一个治疗剂量。四、产生同种异体免疫反应。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血小板输注无效、粒细胞输注无效等,导致输血疗效差、不良反应多。五、输血介导的免疫功能抑制作用全血中的失活的白细胞成分及血浆成分均能抑制病人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使围手术期中输全血的病人术后感染率增加、恶性肿瘤输全血病人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加快等。全血输注的禁忌症一、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二、贫血合并心功能不全三、年老体弱者、儿童的慢性贫血四、输全血有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病人五、可能实施骨髓移植及其它器官移植的病人六、恶性肿瘤(术后)病人的输血。b七、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全血:外科: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内科:用于内科急性出血引起的血红蛋白和血容量的迅速下降并伴有缺氧症状。血红蛋白<70g/L或红细胞压积<0.22,或出现失血性休克时考虑输注,但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仍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主要输血方案。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二、悬浮红细胞通常输2单位的悬浮红细胞可提高病人红细胞比积约3%、血红蛋白浓度约1g/dl。小儿每公斤体重输悬浮红细胞10ml能提高红细胞比积约3%、血红蛋白浓度1g/dl。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三、少白细胞红细胞(制剂中白细胞数量≤5×106/单位)少白细胞红细胞输注的优点:1、减少95%以上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2、减少巨细胞病毒的传播。3、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首选少白细胞红细胞使其以后的血小板输血、粒细胞输血更为有效。4、器官移植术前可有效地减轻或避免排斥反应,特别是骨髓移植。5、减少恶性肿瘤的转移和复发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四、去除白细胞血液制剂输注的临床意义(制剂中白细胞数量≤1×106/单位)1、降低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2、预防HLA同种免疫反应。3、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4、预防输血相关的免疫抑制。5、预防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6、预防亲白细胞病毒的传播。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外科及手术: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内科: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血红蛋白<60g/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注。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五、单采粒细胞浓缩粒细胞浓缩白细胞输注输血不良反应多,一般不主张输用,粒细胞减少而没有感染症状的病人应进行隔离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口复不易吸收的抗菌素等尽可能的避免感染,而不主张预防性输注粒细胞。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五、单采粒细胞浓缩粒细胞b1严格掌握适应症:b粒细胞数低于500个/mm3,有明显的感染症状,有效抗菌治疗48小时无效者.b2足量足疗程输用:b成人:16-20单位或1人份/次每日.连续4-6天输注或直至感染症状控制。b3疗效观察:b观察体温是否下降、感染是否控制,而不是观察输注后周围血中白细胞计数是否上升.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主要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0.5×109/L、并发细菌感染且抗菌素治疗难以控制者,充分权衡利弊后输注。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六、单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出血发生的可能或已经出血的患者,具有明显的提升血小板计数、预防严重出血的发生和止血的功效。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血小板的临床输注血小板的临床输注已经成为成分输血的重要内容:血小板的临床输血—在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血小板制剂临床输注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恶性肿瘤病人的大剂量化疗放疗、心肺手术、器官移植、大量输血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增多。血液制剂及其临床应用血小板制剂临床输注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输注不仅保证了临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