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教材地位八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戊戌变法》,主要介绍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展的维新变法活动:组织公车上书,创办维新变法刊物,组建维新变法团体,开展戊戌变法。突出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本课与教材上一课《洋务运动》,下一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构成了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2、能力目标:(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基础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4、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列表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变法法令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四个层面对变法内容逐项分析,加深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理解,全面把握变法在社会上所起到的思想启蒙作用和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四、教法、学法:1、教法:4环节教学法、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2、学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3、教学渗透点: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4、教学资源:教材、课件、网站资料。5、板书设计:见幻灯片五、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室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走向共和》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导入课)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进行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教师出示:第7课戊戌变法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二)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0分钟)(阅读“公车上书”一目,做1—6小题。)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年,当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和,邀请各省参加科学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反对和请求。3、公车上书后,和创办。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继续宣传。4、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5、维新派组织,标志着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6、强学会的机关报是。(阅读“百日维新”一目,做7—15小题。)7、戊戌变法的时间是,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由于这一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又由于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8、在戊戌变法过程中,直接触及了顽固派利益的是。9、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以为首的派,发动了。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逃往国外,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10、“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句话是说的。11、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12、戊戌变法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13、强学会属于阶级政治团体。14、戊戌政变时,表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派人士是。(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阅读教材,回答问题。(20分钟)自学指导一: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什么除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外,还要求变法?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主张两方面得出结论。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精讲点拨一:公车上书虽然最终失败,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急关头,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掀起了维新变法活动。自学指导二:1、公车上书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法令的颁布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精讲点拨二:1、维新派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和舆论宣传,先后创办了多份报刊和政治团体。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外纪闻》和强学会,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中外纪闻》是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2、和学生共同阅读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并进行讨论:你同意那种观点?为什么?维新派:“无百年不变之法。”“能变则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顽固派:“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分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戊戌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这些法令产生的影响。并简单探讨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类别颁布的新法影响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外国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结论:进步性:“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局限性:“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过渡语:从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变法内容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只是对原有的封建机体的局部改革,是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缺乏广泛群众基础的改革,是要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政体的改革。这场改革不可能得到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派的支持。最终,它必定会失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最后一段,思考自学指导三提出的问题。自学指导三:1、戊戌变法是怎样失败的?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2、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精讲点拨三:1、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运动失败。从变法开始到结束只有103天,所以称为百日维新。2、教师归纳:(1)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阶级中顽固派的利益(2)顽固派的实力强大(3)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较弱。(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四)教师小结:1、揭开维新变法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公车上书图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及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失败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五)达标练习1、直接引发“公车上书”的事件是()A.《马关条约》的签定B.“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C.德国“强租”胶州湾D.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2、揭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是()A.公车上书B.创办《中外纪闻》C.颁布《定国是诏》D.创办了强学会3、维新派最早创办的报刊是()A.《万国公报》B.《时务报》C.《中外纪闻》D.《国闻报》4.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A.公车上书B.创办《中外纪闻》C.颁布《定国是诏》D.创办了强学会5、在《时务报》上大声疾呼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维新派人物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文廷式6、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根本原因是()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D.变法改革了祖宗的例律7、在戊戌变法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是()A.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D.训练新式军队8、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其中“贼”是指()A.盗贼B.外国列强C.清朝皇帝D.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9、下面是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的议论。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A.他是洋人的密探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C.慈禧太后杀的贪官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六)、课后提升:阅读下列材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请回答:谭嗣同殉难像(1)维新派要杀的“贼”是谁?(2)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3)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4)材料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决心和精神?七、教学反思:1、巧用主题曲导入新课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为了给学生一个既熟悉又可以调动兴趣的情景,我首先想到了历史味很浓的《走向共和》主题曲。在制作教学软件的时候,我以《走向共和》主题曲为背景音乐,配上从《走向共和》中“抓取”的图片。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专注,在音乐声结束的时候,我开始引用歌词中的一句“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过渡到本课的教学——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再一次被“铁蹄践踏”!学生开始溶入本课悲壮的历史气氛中。2、将学生置身于历史场景讲到民族危机的深重,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面对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日本的崛起,你会想到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请你来献计献策!通过这一情景模拟,再加上前面几节课所学习的近代中国的屈辱的知识,学生争相介绍拯救中国的良策。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相应的分析总结,让学生了解在当时的中国,进行变法改革是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为了自强而采取的促进国家富强的探索。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被动便主动。3、合作探究法,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讲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双方力量对比、变法的内容及过程等方面)来归纳概括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4、结合史料,真确评价历史人物。在学习了戊戌变法之后,针对变法失败后康、梁二人“逃”往国外,而谭嗣同流血牺牲的不同做法,小组讨论、个人辩驳的方式思考,“有同学说:康有为、梁启超逃到国外去是胆小怕死不爱国了。你们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论是暂时的逃离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都是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让学生达到了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了未曾有的震撼。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激发出奋发读书、振兴中华的激昂情感,没有一句口号,也没有一句说教,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教育水到渠成。5、所提的问题有的偏大了一点,导致学生会有一时答不上来的情况,再慢慢引导多今后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多花力气,把学生考虑进去,设计出更加贴切的题目。八、名师点评:(马兴山,临朐县历史学科带头人)本课在悲壮的历史气氛中开始,让每一位听课的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在争相献计献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了民族精神教育,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也由被动变为主动,整堂课的设计环环相扣,多而不乱,师生互动环节很好,是一堂不错的历史课。不过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说教学的容量大了一点,导致课堂上练的东西少了,要尽量突出重难点,要特别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复习,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基本要点、基本线索等,还要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