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等重大历史事件。过程与方法: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了解中国社会民族危机的严重性,透过两次战争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后,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又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继续前进。教材分析重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及其危害难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教学分析教法:新课程理论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学法:本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重视,使得上高一的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而且他们性格较为活跃,课堂上能积极回答问题,因此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讨论,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基本概念要了解清楚,以免考试混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列强的侵华史实,以及清政府进行的洋务运动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中日甲午战争⑴背景:世界形势:19世纪9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加紧殖民侵略⑵主要原因: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满足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制订大陆政策(先占朝鲜,次占中国东北,继而占领中国)⑶战争历程: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1894)经过:牙山偷袭、平壤作战、黄海大战、旅顺屠杀、威海卫结束(邓世昌、丁汝昌)⑷结果: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内容:割地、赔款、开放口岸、投资设厂设问:《马关条约》的内容与以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有何不同?预期回答:割地、赔款比以前多得多,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长江上游,最大的不同是《马关条约》中新增的内容是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这是以前条约中所没有的,这反映了当时世界形势变化,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加紧了殖民掠夺,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从《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看出,这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危害:①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②外国在华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2、民族危机的加深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受到日本“胜利”的刺激,三国干涉还辽⑵中华民族的觉醒:①清政府:军事改革(袁世凯)②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戍变法(康梁)③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朝统治(孙中山)④农民阶级:义和团动动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义和团动动——性质:反帝爱国运动⑴背景: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⑵兴起: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经过:首先从出东爆发,随后迅速扩展到华北京津地区。⑶口号:“扶清灭洋”设问:如何评价义和团及其“扶清灭洋”的口号预期回答:义和团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把斗争矛头对帝国主义,提出“灭洋”,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中国的主要矛盾,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反抗斗争精神,但是提出“灭洋”,不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且反对一切外来事务,包括西方先时的科技与文明,具有盲目排外性;而“扶清”反映了义和团运动没有认清清政府的本质,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随后清政府联合帝国主义势力对义和团运动进行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走向失败。⑷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⑸影响:①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③一定程定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⑴根本原因:列强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瓦德西所言“瓜分中国”⑵借口: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保护侨民⑶参加与领导者:八国、西摩尔和瓦德西⑷结果:攻占北京,中国被迫签订签定《辛丑条约》设问:《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预期回答:①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这是列强对中国空前勒索,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使中国的税收完全被列强打操控。②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③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同时将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的军事监控之下。④禁止中国成立反帝组织,惩办“首祸诸臣”⑸影响:①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②使中国完全确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课堂思考:1.对比《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2.为什么帝国主义最终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课堂小结:通过对比《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来进行巩固知识板书设计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义和团运动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业布置《3+2高考》相关练习教学反思教学中能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学条理也清淅,材料分析方面效透彻,但练习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