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游客朋友们,你们好,现在各位已经到了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之称的峄山,我是导游员,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愿秀美空灵的峄山给您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大家可以看到,峄山并不是很高,海拔只有582.8米,可她却有25亿年的高龄了,先后经历了三次沉没和四次上升的发育阶段,才形成今天这独具一格的自然风景,她集泰山之雄、黄山之秀、华山之险于一身。那么,峄山到底奇在那里,秀在何处呢?请大家耐住性子,先在“天下第一奇山碑”前留个影,然后再随我到山上来吧。“夫乾坤之秀毓于山,峄山之秀在于灵”。峄山的灵气,源于目不暇接的四大书院、五大奇观、八段锦、九龙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名石等。石蛋地貌景观是峄山风景区的特征风景。遍布全山的花岗岩巨型石蛋群、华丽的石柱林及奇形怪状的花岗岩滚石形成的各种天然群雕,络绎如丝,玲珑剔透,变换多姿,神奇秀灵,为世界罕见。专家考证,峄山可能是距海最远的古海蚀地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指峄山。峄山在《尚书》、《诗经》、《史记》等典籍中多有记载。峄山之阳有春秋邾国故城遗址,峄山之阴有数大汶口文化的野店遗址。孔子曾在此讲过学,现留有“孔子登临处”、“登东山小鲁”等石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首登峄山,留下了“秦峄山碑”,为研究中国书法史之珍品。刘邦、乾隆、孟子、李白、杜甫、欧阳修等文豪名擘、帝王将相都曾登临峄山,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文墨宝、碑碣石刻,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存。峄山历代仙曲贯耳,道教的随山派、清净派、龙门派几佛教僧徒都曾在峄山清心修炼。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峄山的第一道山门有赫门,门额上的四个大字为“临下有赫”,门柱上的楹联很有情趣:上有赫赫赫赫赫插天表,下有赫赫赫赫赫喧人间。进了这道山门,就可以欣赏峄山的无尽美景了。峄山的主要游览路线有东路和西路,西路较陡峭,东路地势平缓但路程稍远,我们就从东路上,西路下。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为隋唐故道,前面不远处就是盘龙洞了。盘龙洞为九龙洞之一,大家看到石壁上“盘龙洞口”四个字是明朝万历年间王自瑾所书。洞里有八景:空谷寒泉、洗耳泉、幽溪玄远、处处光明、天眼滴漏、日出三竿、钟石及钟石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钟石了。大家请看,真这钟石上锐下丰,被三快巨石夹住悬空,离地三尺,毫无松懈,另人赞叹自然造化之神妙。仔细看上面还有镌刻的古文字,但是多年来却无人能识。清邹县令、诗人王尔鉴写诗赞到“恐惊天上人,金钟化作石。不争万籁鸣,千载悬邹峄。”清末诗人马星翼却感叹说钟石“不争也争了,不鸣也鸣了,甚至即将欲鸣天下”,二人的不同感慨耐人寻味,关于这块钟石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春秋时期,邾国迁到峄山之阳,将镇国之宝金钟高悬城楼上发号施令,并立下赫赫战功,后来邾国灭亡,当地百姓便把金钟藏进了峄山幽洞中,多年后变成了钟石。从盘龙洞口进去,经过一段曲折的路程,从桃花洞出来,便到了峄阳书院的遗志,著名的秦峄山碑便立在这里。《史记秦始皇本记》中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次东巡,登临的第一坐山就是峄山,名丞相李斯书写了这块碑文以示纪念。上面共222字,为四言韵文,内容是颂扬秦始皇废分封、灭六国的功绩。真正的秦峄山碑很可惜毁于战火,这块碑是1994年仿西安刻本从立的。秦峄山碑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李阳冰、颜真卿、欧阳修等都潜心研究过此碑而身得其笔意。许多诗句中都有关于该碑的句子,杜甫曰:“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而苏轼却写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肠肥脊各有志,玉环飞燕谁敢憎”古人关于峄山碑的争论传为千古佳话。由秦峄山碑向上走约三百米就到了孤桐书院遗址。孤桐书院为明代建的官办学堂,后因兵火而毁。为什么叫孤桐书院呢?大家可能知道,峄山之阳产孤桐,峄阳孤桐以制作琴瑟而闻名,《诗经》《书经》《史记》等很多典籍中对孤桐均有记载。唐代诗人李白写诗赞到:“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微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王安石《孤桐》书云:“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灵宵不屈几,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状,骄阳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古代峄阳孤桐曾作为献给禹王的供品,可惜的是再很久以前,誉满天下的峄阳孤桐在一场通天大火中绝迹了。后人虽满山寻找,却无所获,我们只能在惋惜中想象当年的孤桐了。清带雍正年间,邹县令王尔鉴决心以桃代桐,弥补人们感情上的遗憾。他别出心裁的让人们把桃核包在泥团里,向涧谷里弹射,次年春,果然长出许多桃树,三五年后以是桃花满山开了,春风吹过,花瓣飘飘扬扬,形成“峄山红雨”的奇观。王县令兴奋异常,挥毫写出了至今传诵的绝句一首“天半峄峰簇锦霞,孤桐老后补桃花。沃根不用人间水,红雨春风到万家。”告别孤桐书院,我们经过一段曲折的盘道便到了九峰台,因为这是欣赏峄山九峰奇姿的最佳位置而得名。我们在这里可见九峰耸峙、并肩而列的奇观,依次是冠子峰、断虹崖、丹丸峰、大神崖、小神崖、王母峰、车辋峰、舍身崖、五华峰。丹丸峰最为奇特,上面的丹丸石高约十八米,粗十二米,倾斜而立,悬系半天,最奇妙的是丹丸石与支撑其下的大石间竟然有一线缝隙,我们在这么远的距离仍可清晰看到。大家不要担心它会被风吹下来,虽然它看起来岌岌可危,但千百年来它一直巍然耸立,稳丝不动呢。从九峰台往上走,盘道左侧有一个妙趣横生的石头:龟豚吻。你们看,他们的热吻是那么的缠绵而坚贞,数千年的漫漫岁月,便在他们的一吻间不经意的流走。而周围的娑娑绿叶,便是他们含羞的面纱了。在峄之东山东宫后,一巨石自北向南倾斜坦卧,约一千二百平方米,南向一窦为门,上刻“仙人洞”、“如天宫”、“仙人真境”等,这就是峄山二十四景之一的仙人棚,亦称仙人洞。仙人洞周围层峦叠聚、古木参天、云气吞吐,为历代道家修炼场所。洞内豁然宏阔,冬暖夏凉,西廊边更有泉水叮咚作响,置身其中如临仙境。跨仙人洞拾级而上,可直达小鲁台。《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指峄山。当年孔子带领众弟子到峄山讲学,刚来到这地方,孔子变发出了小鲁之叹。我们现在看到的“孔子登临处”、“登东山小鲁”、“大观”等石刻多为明清文人手笔,原来有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所题“小鲁台”三字,后被可恶的日本侵略者盗走。古人曾有诗赞曰:“下临半天意若何,千古评说墨成河。高山流水传知音,伯牙子期何不乐。”由小鲁台向西约一里路,大家看到的巨大的石刻便是当今最大的汉字石刻“鳌”字,它高15米,宽8米。我国著名书法家杨萱庭先生72岁时来峄山游览,被峄山的自然风光所陶醉,欣然决定为峄山题字永留纪念,杨先生思来想去最终题一独占鳌头的“鳌”字。杨先生为何要用该字来诠释峄山,其中之意大家也能够体会的出。这么大的字雕刻起来工程量很大,30名能工巧匠用了整120天才完成这一举世佳作。沿“鳌”字而下,向西经过快活林、长廊壁、一线天等景点,便到了五华峰。五华峰是峄山主峰,为五块突兀巨石插天抱立,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上面的插天石便是峄山的最高点。大家都想上插天看看吧,那么你就要经过祖龙洞,也称踞龙洞,这也是登插天的唯一通道,爬的时候大家千万要注意,因为里面很滑,而且曲折狭窄,仅容一人匍匐而过,当年秦始皇虽灭六国威风八面,可也得我下卧下身来,屈膝而过,真可谓“踞龙洞里无威风,皇天老子也要爬”。等您经过磨难后,方可一步登天,而品“一览众山小”之趣。祖龙洞西侧的四个大字“光风霁月”,为明万历十六年(1582)邹县县令王自谨的老师罗景书写,每字高2米多,字体潇洒飘逸,如行云流水,在山下便可看到。游客到此,那种雨后初霁、胸怀开阔、怡然自得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五华峰下面便是白云宫,居峄山十六大古建筑群之首,自古为道家修炼场所,但当年的很多建筑均毁于战火,现在正在陆续修复。这个六龙香炉有2.8米高,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钟磬齐鸣的道家仙境。白云宫出云,为峄山一大胜景,每逢大雨将至或阴雨连绵时节,山中的千孔万窍中就会有白云涌出,悠悠飘游,变幻没测,另人神往。古人有诗赞到“宫里白云来,宫外白云去。来去看白云,白云不知处。”“万转千回路不平,行来足下白云生。白云散尽人归去,山自苍苍月自明。”白云宫下去不远就是通明天宫,即峄山戏楼,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通明天宫为祭神灵庆丰年之地,为峄山福地之一,现在的通明天宫是1987年重建的。戏池可容纳千人,左侧的这棵古柏有500多年的高龄,至今仍苍郁不衰。戏楼旁边有八卦石,原有大石八块。自西向东依次排列,每块石面皆有段纹,酷似八卦符号。经过多次劫难现仅存艮卦石,仍威严峻峥,风格独具。从八卦石经南天门顺盘道下来,便到了石经洞。因洞口刻有佛经《文书般若经》片段而得名。刻字共七行,每行14字,共计98字。经专家鉴定,此刻经属北朝时北齐石刻,古拙浑厚,是北朝摩崖刻经中的上品。从石经洞而出,经半月台、五棱石等奇石,便到了半山亭,大家累了就请到亭子里休息一会。因从西路上山到此已有一半路程,半山亭因此得名。半山亭四柱楹联很有趣“孔孔洞洞山,玲玲珑珑石。蜿蜿蜒蜒路,晶晶泠泠泉。”古人曾有诗赞美周围四季的景色:春迎桃红百鸟鸣,夏日消暑处处胜。秋露一滴人心醉,冬雪巧积离奇景。”从半山亭向东走上几步,可以欣赏到著名的五巧石了。从西向东看,五巧石象一只金鱼;从北面看似骆驼伏卧;自上俯瞰似玉兔浓睡;从南面看,如乌龟远眺;自下回首,又象甲鱼爬行,形态逼真、惟妙惟肖。从半山亭而下经过八段锦走20分钟,我们便到了山下,我们今天的峄山之行也结束了。在此,我对各位的合作表示衷心感谢,希望您下次再来,我将乐意再次为您导游。祝朋友们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