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问题的提出成武县中小企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战略服从、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相对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发展战略而言的,是一种中观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目前,我国对企业划分标准主要以销售收入、资产总额为标准,规定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至5亿元之间的为中型企业,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至50亿元之间的为大型企业,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亿元以上的为特大型企业。成武县2004年共有工业企业2243家,按这个标准,没有一家大型企业,7家中型企业,其余均为小型企业。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亚太经合组织2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户数占各自企业总量的97%-99.7%,就业占55%-78%,GDP比重占50%以上,出口总量占40%-60%。德国把中小企业称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日本则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繁荣”,美国政府更把中小企业称作是“美国经济的脊梁”。[1]从我国的情况看,2004年在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其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实现税收、出口总额已分别占全国的74.7%、58.9%、46.2%和62.3%,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再深入看,中小企业激活市场竞争、增进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缓解经济周期冲击;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区域长期发展的规划谋略,是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目前,各地对区域发展战略规划都很重视,都在制定自己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但是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长官意志式的问题比较突出。往往一个地区的党政主要负责人的个人意志决定规划,不聘请专家、学者做规划,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发展战略规划常因领导人的变化而频繁变动,即人们常说的“计划不如变化,书记调动,规划重弄”。二是脱离当地实际,规划趋同现象阻碍地区的发展。有的地区明明发展速度缓慢,但看到上级规划增长指标和兄弟地区规划指标时,就不顾实际照抄上一级或别人的指标,或随意提出相同或高于上一级或兄弟地区的指标。三是宏观规划和微观规划2脱节。发展规划设想的很美好,但具体措施跟不上,或者有的措施根本无法操作。四是做规划时重经济要素,轻社会要求。把招商引资和工业化的目标定得很高,但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很不具体。成武县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时不同程度地也存在这些问题,对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来说,成武县的中小企业,除山东达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内同类大型企业聘请专家学者,从事企业发展战略的系统研究外,其它企业均未真正制定较为详细、周密的发展战略规划,不少企业就没有涉足过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对企业中长期发展缺乏明确的思路和目标定位。有的企业即使有些发展战略规划和设想,但很多不系统、不科学。第二节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证明,没有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只顾单纯追求一功之得的眼前的速度,必然造成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没有效益、没有后劲,甚至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无数事实证明,战略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战略性的错误是最大的错误。战略失误“一回头就是百年身”。特别是一个后起的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更是如此,只有理智科学地思考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发展的质量和长期效益问题,自觉地克服实用主义、短期行为,把区域经济发展放到战略高度,放到全国和国际范围来审时度势,选准自己的位置,科学确定自己的结构与功能,发展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加坚实。对一个地域的企业而言,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是最根本的一件事。一个区域,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展战略,就不能准确地预见将来可能遇到的有利或不利的情况,更谈不上及时、准确的决策,企业的发展目标也就无从实现。美国学者德鲁克曾经精辟地说过:“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成武县中小企业发展是一个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成武历史上一直注重农业发展,在工业上重视不够。自1998年提出“工业立县”战略以来,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把机电制造、造纸印刷、粮食加工、棉花加工纺织、木材加工、蔬菜冷储加工作为六大产业发展,工业经济初具规模。如何把六大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形成成武工业经济的支柱,形成全县经济的核心,对成武的意义非常重大。在战略制胜时代,一个区域对企业发展缺乏整体战略,企业缺乏发展战略,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对实施“工业立县”战略极为不利,对振兴成武县域经济极为不利。对成武县来说,制定六大主导产业优先协调发展战略、骨干企业梯次推进战略和小企业灵活发展战略,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促进企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正是本人把研究成武县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作为此论文进行选题的主3要原因。本文试图通过系统梳理成武县域的产业优势,结合未来市场竞争走向,确定成武县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着力点和突破点。第三节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内容确定的原则。在研究内容的确定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可行性原则。在确定研究内容时要符合MBA学位论文的要求,同时,考虑到研究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二是可操作性原则。研究的结果应符合成武县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指导成武企业的发展。三是整体性原则。研究的内容应完整,力求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体系,保持论文结构的完整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分析成武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成武县工业企业发展历程及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状况进行回顾,然后分析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接下去对成武县中小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条件,从有关政策、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地理位置(即区位)、已有产业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技术积累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最后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成武县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成武县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从政策制度、技术创新、软硬环境等方面论述发展战略实现的保障措施。第四节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课题研究采取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在充分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搜集当代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作法,充分借鉴江浙等发达地区和国外中小企业成功的发展之路。结合新型工业化、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观等,对成武县中小企业的发展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本课题的研究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紧密结合成武的实际,把理论运用于企业发展,把理论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实践中检验本课题的研究成果。4基于以上研究内容,确定课题研究路线如图1-1所示:确定研究课题为成武县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分析国内外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寻求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分析成武县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提出成武县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制定成武县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撰写并修改论文↓提交论文准备答辩图1-1研究路线5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节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较多,主要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种观点[3]一、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不断扩大需求。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二、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是关联效应原理。关联效应就是各个产业部门中客观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联度,并可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来度量。因此,优先投资和发展的产业,必定是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也是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最大的产业。三、区域分工贸易理论分工贸易理论,最先是针对国际分工与贸易而提出来的,后来被区域经济学家用于研究区域分工与贸易。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主要有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与奥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等。绝对利益理论认为,任何区域都有一定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若按绝对有利的条件进行分工生产,然后进行交换,会使各区域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认为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没必要生产所有产品,而应选择生产优势最大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和地区,也不能什么都不生产,而可以选择不利程度最小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赫克歇尔与奥林在分析比较利益产生的原因时,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他们认为,各个国家和地6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这是国际或区域分工产生的基本原因。四、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五、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早由佛朗索瓦·佩鲁提出,汉森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该理论从物理学的“磁极”概念引伸而来,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六、点轴开发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但在重视“点”(中心城镇或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增长极作用的同时,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七、网络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开发理论的延伸。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地区形成了增长极和增长轴,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在此基础上,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更大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八、累积因果理论7累积因果理论,由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后经卡尔多、迪克逊和瑟尔沃尔等人发展并具体化为模型。缪尔达尔等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某一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