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11级上期语文第二次(10月)月考试题第一卷(选择题,共30分)命题人:刘江华审题人:张裕琪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禅.宗/巉.岩伉.俪/沆.瀣福祉./旨.意拈.花惹草/蔫.头蔫脑B、霁.月/.济济..盈眶./匡.正朝暾./吞.吐地崩山摧./峥嵘崔.嵬C、祛.除/黢.黑殷.红/湮.没悚.然/怂.恿槁项黄馘./殒身不恤.D、夜唳./战栗.蹙.额/箭镞.澄澈./掣.肘妍媸.毕露/魑.魅魍魉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伫立吊书袋迥然不同根深谛固B、精捍无端崖冷酷樨利稗官野史C、日晷挖墙脚钻之弥坚风烛残年D、饿殍肥唣泡草菅民命辘辘饥肠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望着镜中的两鬓白发,他不由得发出“年岁不饶人”的感叹。B、进入21世纪,美国鹰派依旧把冷战时期军事结盟的旧习奉为圭臬....,不肯把自己纳入国际社会的行为规范之内。C、可在空中持续飞行长达五年的太阳能无人驾驶飞机一经问世,石破天惊....,一举打破了无人驾驶机的飞行时间记录。D、近年来,由于进行新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沿用多年的中小学教科书纷纷改头换...面.,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广大学生的手中。4、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要集中力量打好“三大战役”——扫除“黄、赌、毒”、打击假冒伪劣、制止公款吃喝,把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B、年味淡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其中另有原因?我们是漠然置之?还是积极主动的去做什么?C、什么是尊严?词典上的解释是“尊贵、庄严;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其实,尊严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格。D、《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录了古籍3503种。它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条目非常清晰,让查阅者一目了然。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0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是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届占地面积最大、活动最丰富、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B、2010年9月28日,成都市民迎来了激动人心的一刻,成都地铁1号线正式进入试运营,成都引领西部迈入了地铁时代。市民们喜不自禁是难以言说的。C、“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D、电子商务能否成为互联网商业的一个支柱,取决于一个前提,就是它能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商家和合作网站从中受益。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6—7题(每小题3分,共6分)朱元璋删《孟子》①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圣人。一位是至圣先师孔子。一位是亚圣孟子。历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于孔孟之道,来统治老百姓,所以对这两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供在文庙里,四时八节派代表奉祀。不定期地还要御驾出动到山东曲阜祭孔,那场面隆重浩大,庄严肃穆,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他们两位磕头,以示崇经尊儒。因此,孔子有“百代素王”之称。去过曲阜的游客,都知道孔庙、孔府的规格,基本上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②但是,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抵触情绪,因而,他比较另类,不怎么买圣人的账,尤其反感孟子。洪武二年,他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里撤出来,取消孟夫子的配享资格。满朝文武都慌了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行,执行命令又感到极其荒唐。幸亏,钦天监的星象专家出来说话了。他说,荧行于惑,是天要发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举措,让上天感到不安了呀?③朱元璋愣住了,迟疑了。第一,他终究是个农民,而且是小农经济社会下靠天吃饭的赤贫农民,因为靠天吃饭,从基因中就有这种对天的敬畏之心,别人是不敢对他发脾气的,但老天爷要发脾气,他还是不能不在乎的。第二,他虽然贵为天子,作威作福,谁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伟大,再英明,他的命是掌握在老天手里的,阎王要你五更死,决不留你到天明。所以,这位本质上的农民,让步了,撤销圣旨,总算让孟夫子在祭祀时,可以有一盘冷羊头享用。④这位农民皇帝撤孟配享的闹剧,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所记载。⑤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下令当场拷打臣属,叫做“廷杖”,打死,打伤,打得终身残废者,以朱明王朝最厉害;屡兴大案,株连人数之多,地域之广,造成“村墟断炊烟,陇上无行人”的疯狂,也以朱明王朝最凶残;刑罚之残暴严酷,灭绝人性,例如“剥皮揎草”,例如“腰斩”,也以朱明王朝最为骇人听闻;而宦官之多,特务之众,如东厂西厂,残害百姓,为祸之深,也以朱明王朝创最高纪录。⑥因此,有人说,朱元璋坐江山后杀掉的人,比他打江山时杀掉的人还要多,史书上通常缺乏精确统计,此说姑且存疑,但这位历史上数得着的暴君,连自己的儿女亲家,从他最初起义时就是亲密战友的李善长,都格杀不论,做他的臣民可想而知是如何的命悬一丝了。那时,大臣早朝,临行前,全家人都出来与之挥泪送别,因为不知道晚间下了朝,他回得了家,还是回不了家。⑦战国时的孟轲,怎么会把明朝的朱元璋得罪了,在当时没有人敢试探一个究竟的。哪敢啊,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到了洪武二十二年,距撤享二十年以后,满朝上下,早把此事忘得干干净净;没料到,小人之记仇,真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地步,他对亚圣的憎恨情结,不知怎么搞的,又一次地神经质起来。这回好,朱元璋下令,索性取缔《孟子》这本书,人们终于明白,孟夫子是因为什么招他的恨了。⑧在封建社会,科举年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称之《四书》。现在成了《三书》,到了四年级,无书可念,也不是办法。这位皇帝发话,另出一本《孟子节文》,全国发行。在这本新版《孟子》里,把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的,有抵触的词句,统统删节掉了。他对主持这项出版重任的编纂者,恶狠狠地咆哮:“如果这老小子活到今天,落在我的手里,不要了他的命才怪!”⑨看看朱元璋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从这些话,就可了解他为什么要跟孟夫子结下深仇大恨的原因了。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这还了得?居然胜过他,这可大大触怒了本是一个流氓无赖坐了江山的他,加之他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庙了。其实,历代帝王中,不乏“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者,或一介武夫,唯知行伍,或出身草莽,胸无点墨。或贩夫走卒,目不识丁,或边野牧竖,蒙昧未化,这些在精神领域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者,一朝得意,难免会有一种仇恨知识的反常心态,嫉恶知识分子的逆反情绪。但终究是要在文化上不得不补课的,在文明上不得不追赶的,否则他的统治也维持不下去。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还得意洋洋地拿起儒生的帽子作尿壶,可后来,还不是强迫和他一块打天下的伙计,在那儿学习礼仪了嘛?这位亭长衣锦还乡回到下邳时。不也咧开大嘴,吼出“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烂诗,作前卫诗人状嘛?只有朱元璋,坚定地坚持着这种残酷嫉恨的小农心理,一直跟孟夫子过不去。⑩这本《孟子节文》,甚至到他的儿孙接班当皇帝后,也不怎么强力提倡了。后来,也就渐渐湮没无闻了,后来,大家甚至都忘了曾经发生过的这场闹剧。现在,据说在国家图书馆里,还收藏有这本书,那自然是珍本孤本,一般读者是不会借到以饱“眼福”的了。也许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任何倒行逆施,挡不住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最终只是成为笑柄,留给后人作谈资而已。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圣人。虽然一位被称作“至圣”一位被称作“亚圣”,但历代的皇帝对这两位圣人都恭敬得不得了。B.朱元璋坐江山后杀掉的人,比他打江山时杀掉的人还要多,这多少与他坚定地坚持着残酷嫉恨的小农心理,拒接接受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些关系。C.作者认为《孟子节文》一书渐渐湮没无闻,只在国家图书馆里,还收藏有珍本孤本,一般读者无法饱“眼福”,是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D.科举年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称之《四书》。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时的孟轲把明朝的朱元璋得罪了,在当时没有人敢试探一个究竟的。而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完全不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从而惹恼了文化不高的朱元璋。B.作者举汉高祖刘邦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历代帝王中,不乏“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者,这些在精神领域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者,一朝得意,难免会有一种仇恨知识的反常心态,嫉恶知识分子的逆反情绪。C.在新版《孟子》里,朱元璋把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的,有抵触的词句,统统删掉了。D.朱元璋取缔《孟子》而另外发行《孟子节文》一事,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所记载。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杜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弟。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正伦一家有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贞观元年,尚书右丞魏征表荐正伦,以为古今难匹,遂擢授兵部员外郎,太宗谓曰:“朕今令举行能之人,非联独私于行能者,以其能益于百姓也。朕于宗室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以卿忠直,朕今举卿,卿宜勉称所举。”二年,拜给事中兼知起居注。太宗尝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能多言。”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直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绢二百段。四年,累迁中书侍郎。六年,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称旨,太宗为之设宴,因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王,便得尽诚规谏,至龙逢、比干,竟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我又闻龙可驯,然喉下有逆鳞,触之则杀人。人主亦有逆鳞,卿等遂不避触,每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有危亡哉!”寻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右庶子,太宗谓曰:“国之储副,自古所重,必择善人为之辅佐。太子年在幼冲,志意未定,朕若朝夕见之,可得随事诫约,今既已委以监国,不在目前,知卿志怀贞愨,能敦直道,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宜知委任轻重也。”正伦出入两宫,参典机密,甚以干理称。时太子承乾有足疾,不能朝谒,好昵近群小。太宗谓正伦曰:“我儿疾病,乃可事也。但全无令誉,不闻爱贤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若教示不得,须来告我。”正伦数谏不纳,乃以太宗语告之。承乾抗表闻秦。太宗谓正伦曰:“何故漏泄我语?”对曰:“开导不入,故以陛下语吓之。冀其有惧,或当反善。”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后承乾逆,事与侯君集相连,称遣君集将金带遗正伦,由是配流州。[注](1)起居注:指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2)封事: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露,用袋封缄,称为封事。(《旧唐书·列传二十·杜正伦》)8、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甚为当时称.美称:称道B非朕独私.于行能者私:有私心C臣职当.修起居注当:掌管D但全无令.誉令:美好9、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意思的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朕今令举行能之人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③非直当今损于百姓④直好世俗之乐耳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杜正伦因魏征的推荐踏上仕途,并受到唐太宗的赏识和信任。唐太宗鼓励他不要辜负魏征的举荐,努力做好本职工作。B、杜正伦等人给皇帝的奏疏,深合唐太宗的心意,因而受到嘉奖。唐太宗希望他们经常这样做,以免除他的危亡之忧。C、杜正伦接受了教导太子的重任,多次劝谏太子,然而毫无效果,杜正伦只好把皇帝的原话告诉太子,以期太子能够思过悔改,太宗因此大为恼火,认为他处事不当。D、杜正伦得罪了唐太宗以及太子,又受到太子图谋背叛事件的牵连,最后落得个“配流州”的结果。第二卷(120分)四、(24分)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句2分)(1)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