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区域地质发展史根据本区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的发育情况,可将巢北地区的地质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一、活动地壳阶段(Anz—前震旦纪)巢北地区的前震旦系由上太古界阚集群、下元古界巴东群和中元古界张八岭群组成,缺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这套地层出露于本区西侧的浮搓山——南将军山隆起区,在本区内无露头,推测存在于地下,该套地层由片麻岩、千枚岩、大理岩和浅变质火山岩等组成,原岩为地槽环境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建造。反映出地壳的强烈活动性。二、地壳稳定发展阶段(Z——T2)青白口纪未的晋宁运动使扬子地台的基底固结,巢北地区伴随整个扬子地台进入地壳稳定发展阶段。自震旦纪到中三叠世,地壳在整体下降接受沉积的同时,多次平稳上升,形成了地层间的多个平行不整合。此阶段无褶皱作用,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断裂活动较弱,而且地层厚度和岩性;岩相均稳定。早震旦世早期,下扬子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数百米厚的碎屑岩。早震旦世早期末的澄江运动是一次升降运动,造成了上下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并有变质作用,使下震旦统下部的周岗组变质为千枚岩,说明地台早期仍具有一定的活动性。早震旦世晚,气候骤然变冷。沉积了一套冰碛岩系,上震旦统为一套局限台地相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夹硅质岩建造,含叠层石和兰藻。震旦纪末,地壳缓慢上升,在汤山地区,下寒武统冷泉王组底部有一层不稳定的透镜状砂砾岩,表明震且系与寒武系间有沉积间断,表现为平行不整合。进入早古生代,在下扬于地区形成稳定的局限台地相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开阔台地相碳酸岩建造和半深海至滨浅海相的碎屑岩建造.从寒武系至奥陶系是一个海侵沉积序列,各组间多为整合接触,以碳酸盐岩为主,奥陶纪晚期,由于加里东运动(太康运动)的影响,本区抬升,与志留系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奥陶系顶面存在氧化环境下的铁质层,上奥陶统五峰组缺失上部四个笔石带,下志留统高家边组缺失两个笔石带。志留纪经历了海浸至海退过程,发育了开阔大陆坡——陆棚——滨海相碎屑岩。加里东运动在志留纪末表现为大幅度升降,造成了上泥盆统与志留系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在本区内缺失了上志留统和下中泥盆统,但银屏地区保存有上志留统茅山组.进入晚古生代,地壳升降活动频繁,发育了滨海碳酸盐岩建造和碎屑岩建造。晚泥盆世,海水再次侵入本区,形成了以石英砂岩为特征的滨海相沉积,后期发育有泻湖和潮坪环境。泥盆纪末,地壳曾有过短暂抬升,造成了下石炭统金陵组与上泥盆统五通组间的平行不整合。石炭纪以陆棚环境为主,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种类繁多,尤以珊瑚和蜓类最重要,沉积建造以碳酸盐岩为主,早石炭世依次发育潮下低能、浑水潮坪——陆棚和浅海陆棚环境,后期有风暴流作用,各组地层间均存在平行不整合,与银屏地区相比缺失下石炭统顶部老虎洞组和上石炭统黄龙组的下段。晚石炭世仍为陆棚环境,各组地层间同样发育平行不整合。进入二叠纪,碳酸盐岩含量减少,碎屑岩含量增加,在滨浅海环境中,生物大量繁盛,有珊瑚、腕足、蜓、苔藓虫、海百合等。早二叠世早期为陆棚边缘盆地——浅海陆棚环境,晚期为近岸海湾环境。晚二迭世沉积环境由潮坪水体逐渐加大,甚至到碳酸盐补偿深度以下。二叠系与石炭系之间、上、下二叠统之间、孤蜂组与栖霞组之间均为乎行不整合。本区三叠纪与二叠纪为连续沉积。下三叠统为次深海盆地——陆棚——开阔台地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主要生物为菊石、瓣腮及鱼类等。中三叠统仅出露东马鞍山组,系蒸发台地相蒸发岩建造。三叠纪明显地表现为海退序列,地壳不断抬升,海水不断退缩,气候炎热,海水盐度加大.三、褶皱断裂发育阶段(T3—Rec)中三叠世以后,杨子陆块一方面受南北统一大陆陆内造山作用的影响,同时又受到来自东部西太平洋板块的影响,使得本区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褶皱作用、断裂作用和岩浆活动。发生在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表现为强烈的褶皱作用,并伴随有断裂作用,形成了本区内的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和下侏罗统磨山组与下伏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但褶皱较平缓,其动力来源于郯庐断裂左旋平移在本区派生出的北西西——南东东向挤压构造应力场。进入侏罗纪,在近东西的断陷中发育了中下侏罗统的河湖相碎屑岩和上侏罗统的火山碎屑岩,本区位于断陷北侧;仅分布有下侏罗统磨山组,白垩系仅发育上统,为河湖相红色粗碎屑岩建造,大面积分布于本区西侧。本报范围内无该地层。侏罗白垩纪期间的燕山运动具多期次性,以断陷活动、褶皱作用和岩浆活动为主,在本区早期表现北西西宁—南东东向挤压和北北东—南南西向引张,一方面形成侏罗纪断陷,另一方面使印支期发育的褶皱构造进一步加强;晚期表现为近南北向挤压,使侏罗系表现为近东西向宽缓向斜构造的同时,在马家山向斜形成了次级褶皱和相应断层。燕山运动不仅导致了晚侏罗世的火山喷发活动,而且引起了岩浆侵入活动.目前本区已发现岩浆岩体四处。狮子口岩体位于狮子口北西约1500米处,出露在凤凰山背斜的核部,地表呈桶圆形,沿南东——北西方向展布,面积约400平方米,为黑云花岗斑岩,侵入于高家边组灰黄绿色粉砂质泥岩中。王乔洞岩体为花岗斑岩,位于王乔洞南侧、俞府大村向斜的北西翼,该岩体平面上近圆形,面积约160平方米,侵入于栖霞组灰黑色中厚层微晶灰岩中。岠嶂站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于栖霞组微晶灰岩之中,出露于岠嶂山中段西坡,俞府大村向斜南西翼,岩体平面上呈椭圆形,出露面积约100平方米。炭井村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出露于炭井村小溪旁,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岩体四周均被第四系覆盖。出露面积约100余平方米,推测围岩为龙潭组长石石英砂岩。上述岩体均呈株状产出,据其成份、结构、产生状态推测为同一时期的产物,炭井村岩体黑云母同位素年龄值为64×106年,考虑到K—Ar法年龄值偏低.故时代为晚白垩世。新生代喜山构造期,本区抬升.遭受剥蚀,并有溶洞发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