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材料一、填空题(要求结合教材做出解答,题干部分及空格部分全部通晓)1.施良方将课程定义概括为六种: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P42.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运作课程、体验课程。P4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P114.布卢姆于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个把分类学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包括六个层次:知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接受是情感目标中最低层次的学习结果。P41、425.加涅以学习结果分类,认为学习可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P486.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问世,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7.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8.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主体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行为性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10.关于课程实施目前有两种观点影响较大,一种观点是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另一种观点是课程实施是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存在的。11.“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现代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12.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指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因素的总体。教学环境的学习化是指通过设计和优化,使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具备与学生的学习特性的亲和性。教学心理环境包括课堂气氛和人际关系。13.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时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实施过程。(只找到了“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这一句)14.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15.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通过特定的时空安排及对各种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主要借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的方式、结构与程序。(P274)16.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标志着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开端。(P19)17.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P87-90)18.课程结构是指课程要素和各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合的组织形式。(P142)二、概念题(要求在全部通晓前提下,能够重点领会※所在知识点)课程※P2----5课程概念的词源分析(中国):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又叫学程。国外学者对课程的定义:1)课程是学习方案2)课程是具体的学程内容3)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4)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施良方将课程定义概括为六种: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运作课程、体验课程。教学※P6关于教学的定义,国内较有影响的观点有:1)王策三在《教学论稿》中认为,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2)李秉德等在《教学论》中提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3)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4)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的《现代教学论学程》对教学作了如下界定: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这个界定有四层含义:一是教学是一种活动,活动是教学的根本属性;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三是这种活动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四是活动的对象是特定文化,离开特定的文化就无所谓教学。普遍性教学目标P37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行为性教学目标※P37行为性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性目标是预期的,是在课程与教学实施前所设定的,行为性目标最终表现为外显的行为。表现性教学目标※P40P52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简言之,就是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产生的个性化的表现。它追求的是表现的多元性。P40表现性目标就是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表现性课程主要应用于艺术类课程。课程标准将表现性目标划分为两个层次水平:复制和创作。P52结果性教学目标P50结果性目标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结果性目标就是前面所说的行为性目标。这种方式指向可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生成性教学目标※P38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又叫“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关注的是过程。体验性教学目标P52体验性目标就是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主要对应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课程标准将体验性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水平,即经历(感受)、反应(认同)和领悟(内化)。课程与教学内容P63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它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与教育目标指导下,对科学知识、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经验中对有关知识经验的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的选择和组织而构成的体系。以课程与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包括三个维度的构成要素: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活动。直线式编排(P65)直线式就是把一门学科课程的内容线性排列,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直接联系的直线,前后的内容基本不重复。螺旋式编排(P65)螺旋式则要在不同阶段上根据目标使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地重复出现。忠实取向(P80)忠实取向即视课程实施为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预定的课程方案的程度。相互调适取向(P81)※相互调试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课程设计人员与课程实施者双方同意进行修正调整,采用最有效的方法以确保课程实施之成效的过程。课程创生取向(P81)※课程创生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自主学习※P88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P89探究学习也称为发现学习,其本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问题性、二是过程性、三是开放性合作学习(P90)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形成性评价(P112)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指为了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总结性评价(P112)总结性评价又称为终结性评价、结果评价,是在课程与教学实施或进行一个相对完整阶段以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目标本位评价(P112)目标本位评价是以目标为基础的评价,即以课程与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旨在测定教育目标在课程与教学中实现的程度。目标游离评价(P112)※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其目的是通过记录和解释实际发生的情况来判定课程与教学的实际效应和结果。发展性评价(P125)※发展性评价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奖惩性评价而言的一种新型评价制度。它是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方,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发展的价值观,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并共同承担实现的职责,运用质性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评价对象的综合素质及工作绩效进行价值判断,促进评价对象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综合发展目标的过程”。绝对评价(P114)决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的或理想的标准,然后把每个对象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的评价。相对评价(P113)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体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然后将其与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并作出区分的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P114)※指把评价集合体中的各个对象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某个对象的各个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评价结果的评价。课程结构(P142)指课程要素和各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与相互结合的组织形式。一是指课程中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是广义的或总体的课程结构;二是指单独的课程领域如学科或活动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即我们经常谈论的学科结构和活动结构等。学科课程※(P147)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系统的总称。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各门科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安排其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在现代学校课程中占优势地位的通常是学科课程。经验课程※(P148)也称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主张通过一系列的由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分科课程(P148)通常又被称为科目课程,不少人把它称为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不同的教学科目。综合课程※(P148)是一种以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统整为特点的课程类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和全局概念,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一种课程。先行组织者(见电子教案《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没有电子教材,P197)奥苏贝尔提出的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他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材料,这种引导材料就是“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是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有利于确定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课堂气氛(P240)※指在班集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下的作用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状态。教学方法※(P257)从广义上理解,教学方法可以将教学原则包括进去。从狭义上理解,教学方法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师讲授方法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三、选择题(要求结合教材做出解答)1.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传递文化要素,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作为课程内容核心。这是(C)课程理论的主张。P21第二段A.实用主义B.结构主义C.要素主义D.永恒主义2.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儿童尽早地达到最近发展区,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B)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P23A.人本主义B.发展主义C结构主义.D.建构主义3.奥苏伯尔把学习分为(A)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P50A.有意义学习B.探究学习C.合作学习D.自主学习4.(A)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系统的总称。P147A.学科课程B.经验课程C.活动课程D.核心课程5.(C)是指在班集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P240A.师生关系B.人际关系C.课堂气氛D.课堂环境6.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P281A.课堂教学B.课外教学D.现场教学C.个别教学7.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A)问世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