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RESEARCHGUIDE-1-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摘要:本文利用1978-201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实际人均GDP值对其经济增长进行了-收敛、-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检验,发现我国各省间的经济增长收敛情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紧密相关。1978-1990年间各省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收敛和-收敛,1991-2003年间表现为发散趋势,2004-2010年间再次出现-收敛和-收敛趋势,并在全国范围内表现出弱俱乐部收敛。关键字:经济增长收敛;-收敛;-收敛;俱乐部收敛一、引言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现象是大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经济增长收敛性问题是各国学者的研究热点。国内学者主要利用-收敛,-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分析。魏后凯(1997)、贾成林(2004)等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进行了-收敛性研究,认为1978-1990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收敛,而1990年以后不存在-收敛。[1]罗仁福等(2002)的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以4.5%的速度存在条件收敛趋势,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已达到或接近稳态,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一种在其均值附近波动的特征。[2]蔡昉和都阳(2000)、张焕明(2004)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三大地区出现了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现象。[3][4]而刘夏明、魏英琪(2004)认为,九十年代地区差距呈上升趋势,地区经济的总体差距主要来自沿海和内陆地区,在各地区内部不存在所谓的“俱乐部收敛”。[5]目前,对于我国经济收敛性问题的研究,并未形成观点一致的结论,本文以1978-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检验经济收敛的三类方法:统计指标法(-收敛)、横截面回归分析法(-收敛)和分布动态法(俱乐部收敛),分析我国省际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论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的现象。二、数据选取及实证分析(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我国省级行政区域作为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基本单元。一方面因为数据易于获取、质量好。另一方面省级行政区域具有较强的区域经济主体性质,对区域经济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是具有较多的自主权。此外,按照行政区域的地理位置及官方的划分方法,笔者将31个省级行政区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具体划分方式如下: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等12个省份为东部地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9个省份为中部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个省份为西部地区。本文分析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为了得到1978-2010年各省的实际GDP,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具体的计算公式为:各省第i年实际人均GDP=各省第i年名义人均GDP/全国第i年物价指数。(二)实证分析1.-收敛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中,-收敛性的检验方程为:221111,,[(lnln)]()nntititiiyynn式中,,ity表示第i个经济体在时刻t的人均GDP数值;2t为n个经济体的人均GDP对数值在t期的方差,t为标准差。如果t随着时间t变小,即当1tt时,说明这n个经济体之间存在-收敛性,反之,则不存在-收敛性。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RESEARCHGUIDE-2-根据上述方法笔者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均GDP进行-收敛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图11978-2010年我国各地区人均GDPt根据图1可以发现,我国31个地区在1978-2010年间,人均GDP对数值的西格玛标准差t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收敛性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不尽相同。具体而言,1978-1990年间,各地区人均GDP的西格玛标准差t由0.239降至0.192,说明在这一时期总体上存在-收敛;1991-2003年间,各地区人均GDP的西格玛标准差t由0.198升至0.237,总体上表现出-发散,但这段时期内各阶段经济增长差异发散的程度不同,1991-1994年间,各地区人均GDP对数值的西格玛标准差t在短短三年间由0.198飙升至0.225,而在1995-2003年间,该指标值的变化趋势则较为平缓,八年内仅增长5.8%;2004-2008年间,各地区人均GDP的西格玛标准差t由0.235降至0.219,再次出现-收敛现象。最近两年中t表现出小幅波动,尚未显现出明显的趋势。2.-收敛在区域经济收敛性的研究中,当落后经济体增长速度快于发达经济体时,其人均收入水平将逐渐赶上发达经济体的人均收入,一般讲这样的收敛方式称为β-收敛性。[6]同时定义落后地区赶上或接近发达地区水平的速度为收敛速度,用收敛的半衰期来衡量,具体是指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差距缩小一半所需要的年数。[7]对于一个封闭的经济来讲,其稳态附近的增长过程表现为以下方程:*00ˆˆ(1)*log[](1)*log[]TitiiTyygeTyy式中,0iy和ity分别表示第i个经济体基期和t期的人均产出,*ˆy和0ˆiy分别表示稳态和基期的有效劳动产出,用g表示稳态增长率,表示趋同速率。若假定各区域的大致相同,且g和*ˆy保持不变,即上述方程可变为:()()*log[]*logTitiiiteTyyayT0011进一步简化方程式(3.3),假定ity表示第i个经济在t时期的人均GDP,ity从基期到第t期内的年平均增长率为0(t)=ln()iitiryyn,由n个经济体的统计数据可回归方程:,78*ln()iiiraby如果参数b的估计值为负,就说明初始经济水平较低时该经济体增长速度较快,即n个经济之间存在收敛性,且b的绝对值越大,收敛越强。对照上述方程可以得出-收敛的收敛速率为11ln[]ttb。下面笔者利用各地区的人均GDP数据来估计收敛速度,并就此分析我国1978-2010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的检验结果发现,1978-2010年我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回归模型中收敛系数b为-0.0098,统计量t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2R为0.21,方程拟合程度一般。结果表明,1978-2010年我国各省人均GDP增长存在弱绝对-收敛,速度收敛为1.16%。1978-1990年,收敛系数b为-0.022,t统计量在95%水平上显著,存在绝对β-收敛,速度收敛为3.65%;1991-2003年,收敛系数b为正且其t统计量在95%水平上显著,这说明这段期间内我国各地区人均GDP不存在绝对β-收敛,而是以1.61%的速度发散;2004-2010年,虽然回归模型的收敛系数b为负值,但其未通过t统计量及F统计量的检验,回归模型不成立,故该时期不存在β-收敛。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RESEARCHGUIDE3表1我国各省分阶段-收敛实证检验结果①时期系数b速率(%)t值2RD.W值F值F值概率1978—2010-0.0098(0.0035)1.16-2.796(0.0091)0.21231.74967.81530.00911978—1990-0.02186(0.0049)3.65-4.4422(0.0001)0.40492.0119.7330.00011991—20030.01268(0.005)1.612.524(0.017)0.181.35776.37040.017342004—2010-0.0074(0.0044)0.84-1.6887(0.1020)0.091.78152.85150.10201①表1中系数b列括号中的数为其标准差,t值列括号中的数为其相伴概率。下表2与表1相同,F值列括号中的数亦为其相伴概率。3.俱乐部收敛俱乐部收敛的检验以萨拉-伊-马丁的模型为基础,其检验方程为:it12i0ity,,,ln()式中,it,为末期第t年i区域的实际人均GDP增长率;i0y,为基期i区域的人均GDP水平;1为常数项;2为待估参数;it,为随机扰动项。若2为负值,则n个区域间呈现俱乐部收敛,若2为正值,则表明n个区域间经济发展趋于发散。通过对我国31个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均GDP对数值进行-收敛和-收敛,分析发现,总体上在整个考察期内收敛性不甚明显,但阶段性的收敛特征较为明显。下面,将全国31个行政区域按其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状况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俱乐部收敛的存在性。结果如下表2所示。表2我国分区域分阶段人均GDP俱乐部收敛检验结果时期地区系数2R2t值F值1978-2010全国-0.0095(0.0022)0.3930-4.3332(0.0002)18.777(0.0001)东部-0.0953(0.0187)0.7213-5.0867(0.0005)25.8746(0.0004)2004-2010全国-0.0101(0.0022)0.4309-4.6856(0.0001)21.9547(0.0001)东部-0.1008(0.0194)0.7293-5.1911(0.0004)26.9471(0.0004)结果显示,1978-2010年间,我国各区域及全国的俱乐部收敛性检验中系数2均小于零,但只有全国和东部地区2对应的t统计量通过了95%置信水平下的检验,所以该时期内全国和东部地区内部存在俱乐部收敛,其余区域不存在俱乐部收敛。1978-1990年,全国和东部地区的系数2小于零,其余两个区域的系数大于零,但全国与东部的收敛系数2未通过t检验,故该时间段内各区域内部均不存在俱乐部收敛。1991-2003年间的情况与上一期间基本相同,收敛系数2虽有正有负,但均未通过t检验,不存在俱乐部收敛。2004-2010年间,全国和东部地区的收敛系数2分别为-0.0101和-0.1008,t统计量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显著不为零,因此在这段时期全国范围内和东部地区内部存在俱乐部收敛,中、西部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趋势。三、结论本文利用-收敛、-收敛与俱乐部收敛较为完整地考察了我国自1978年以来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RESEARCHGUIDE4(1)-收敛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1978-2010年间总体上表现出的收敛性不尽相同,1991-2003年间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发散状态,1978-1990年和2003-2008年这两个期间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收敛趋势,后一时期的收敛趋势说明,我国加速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3)和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计划(2004)对于缩小区域增长差距起到一定作用。(2)-收敛的检验结果显示1978-2010年和1978-1990年这两个时期我国各地区人均GDP存在绝对β-收敛,且分别以1.16%和3.65%的速度收敛。而1991-2003年间我国各地区人均GDP不存在绝对β-收敛,而是以1.61%的速度发散。(3)俱乐部收敛的检验结果显示,在1978-2010年和2004-2010年两时期内全国和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而其余时期各区域内部均不存在俱乐部收敛。这种现象主要源于东部地区优先于中西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进而具有资源优势,经济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导致区域经济差距不断增大。另外东部地区各省具有相近的经济结构和政策环境,从而使省际间存在收敛现象。参考文献:[1]魏后凯等.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156-164.[2]罗仁福,李小建,覃成林.中国省际经济趋同的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1):73-80.[3]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