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传播和对外经济新闻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我国对外传播和对外经济新闻的若干问题与对策-----------------------------------------------------------------------------------陈力丹2005-11-2915:57:30.0一、中国对外传播的竞争态势200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新闻学研究者对66位在沪外国人随机调查,结果如下:你是否相信中国的英语媒体?是24.2%16人否15.1%10人既相信又不相信45.4%30人不想发表意见15.1%10人这个调查的科学性不够,但是“24%相信、15%不相信、60%以上持谨慎的怀疑态度”这种情况,与人们接触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的感觉基本相符。这令人深思。今年上半年,在CBS临时工作的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刘安平,对10位外国传媒驻中国的记者进行深度访谈。结果表明,他们的新闻线索中,只有10%来自中国的英语传媒。她写道:“他们是各国在中国的舆论领袖,担负着向本国公众报告中国的责任,可以想象,远在他乡的外国受众接收到了多少中国传媒的材料。”现在有39个国家210家传媒的350名驻中国的记者(其中美国有36家传媒的80名记者;英国路透社一家就有17名记者);同时,30多家境外传媒在中国有限落地。我们的对外传播需要与他们竞争,形势不容乐观。二、BBC和CCTV-9新闻内容对比2005年5月30日,同一时间段英国BBC中国新闻节目和中国CCTV-9中国新闻节目前6条新闻内容对比:BBC:1,大学生联手在英特网上做体育节目。2,中国想为在珠穆朗玛峰(埃佛勒斯峰)采集奥运圣火赌一把。3,中国、日本在靖国神社问题的争斗白热化。4,在家工作族的产生。5,中国:北朝鲜没有进行核试验。6,中国重新控制禽流感。CCTV-9:1,尼日利亚总统会见中国代表团。2,克罗地亚总理参观上海。3,中国最高领导层要求关心孤残儿童。4,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会见中国官员。5,790人出席中国少年先锋队大会。6,两个经营药品价值600万美元的商人在台湾被逮捕。显然,双方存在着关注点的很大差异,我们认真研究过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吗?三、我国对外传播错位的原因1,汉语讲话的方式和思维。我国的对外传播稿件,大部分来源于中文稿,因而在翻译后的英文稿中,充满了明显的汉语讲话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种情形经常造成外国受众的误解和疑惑;即使言辞达意,也已经让外国受众失去兴趣了。2我们的对外传播工作者,需要有在外国语言环境中生活的经验,以这样的经验写(制作)中国的对外新闻。2,中国式的刻板印象。中国的对外传播者习惯于将人、事物类型化,干部、工人、农民、企业家等等,都有类型化的特征,中国受众理解时也是这样机械对应的。这些问题由于习以为常而意识不到,但是搬到对外传播上,问题就显现了。进一步说,就是我国的对外传播中,存在明显的阶层(阶级)、民族、道德和意识形态的类型化思维,因而我国对外传播的效果很不理想。3,忽视外国受众的关注点和他们价值观的特点。西方国家的公众更重视本国媒体和中心国家的新闻,对于半边缘、边缘国家的新闻兴趣本来就不大,如果我们不正视这种情况,一味地只想宣传我们的观点,无异于对牛弹琴。美国记者中常说的一句话:“为什么俄亥俄的农民要关心?”(whydoesafarmerinOhiocare?)当很多人还不大清楚中国的时候,无法期待他们关注中国领导人的行程,我们要从中国很小的生活场景出发,来向外界说明中国。我们的对外传媒很少进行科学的受众抽样调查,除了经费问题外,心理上害怕结果令人尴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而,靠自我感觉来想象外国受众的接受心理成为常规,或者以个别高度赞美的受众来信聊以自慰。4,事先预防的管理体制,造成对外传播变成对外澄清的被动局面。为了确保传播的良好效果,防止出现不想出现的问题,我们常常在报道之前,各层领导人商量如何统一口径。然而,信息时代瞬间的传递速度,不等我们统一口径,国外的传媒已经传播了。于是我们关于某些突发事件的即时报道稀缺,后来的报道变成了证实新闻、澄清新闻、解释新闻和辟谣。这类事情,每年都会有几十起。将“后发制人”的传播策略改进为“先发制人”,符合传播中“先声夺人”的传播原理。2001年新华社关于乌鲁木齐大爆炸的新闻(过期弹药运输到郊区销毁,途经市区时发生非人为的事故,造成连锁爆炸),就是成功的先发制人的对外报道。结果,全世界关于这个事件性质的基调,均来自新华社。5,集中宣传式报道。这种国内宣传的模式搬到对外传播,造成另一种极端的现象,即某方面的信息泛滥。有些中国人关注的信息,外国人不一定就等量关注。例如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计划内发生的新闻,报道的高峰在中英双方签署归还香港的协议之时,回归本身只是一个仪式,简单报道几句就可以了,我们连篇累牍的报道让外国人厌倦。还有一些中国国内流行的政治概念,硬要规模化地对外传播,这成为被外国人嘲笑的话料。6,有意无意地显示代表官方。由于新闻体制的差异,西方受众更相信民营传媒,一些较小国家的传媒则相信美国的主流传媒,只要新闻源是它们的,不管是否属实,盲目转载转播。而对中国国营的传媒,他们抱有一种“坏孩子印象”。我们的对外传媒虽然是国有资产,但是不要有意无意地显示代表官方,要避免把自己同政府发言人混为一谈。要显示本传媒的信息来自民间,真实反映了社会现实。否则,会降低对外传播的可信度。“坏孩子印象”造成一种逆反心理,即使我们的报道是实事求是的,但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正面报道无形中变成了负面报道。我们要学习国际上成熟的对外传播惯例:对外批评方面,议员的调门很高,传媒的声音更高,非政府组织说得更凶,但是总统的调子很低。中国的对外传媒要成为政府的一面挡风墙、一块缓冲地,传媒不要标榜代表政府。7,将“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对内传播方针生硬的搬到对外传播。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对外传播都是为了宣传自己,争取人心。鉴于外国传媒的报道习惯和受众的接受习惯,对内传播较为有效的“以正面报道为主”方针,对外传播其实效果很差。我们报道成绩很放手,报道负面的东西顾虑很多,有一种生怕给国家抹黑的心态。这种心态下的报道结果是:因为担心局部失分而造成全局失分,正面报道未能起到预期的正面传播效果。要将“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指导思想改变成“以正面效果为主”。效果是目的,报道形式只是一种手段。无论内容正面与否,只要造成的效果是正面的,或者总体上来说是正面的,就是成功的对外传播。四、什么是经济,什么是经济新闻3什么是经济?它既不是某个单独的实体,也不是能够抓得住的具体东西,它难以被清晰而准确地加以描述,进展过程也不容易测定。每个人能够直接体验的“经济”是很有限的和微观的;公众对大范围内的“经济”,很大程度是通过大众媒介来“感觉”的。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身外的“经济”是由新闻工作者构筑,在报刊、广播电视节目、因特网中出现的。大量的经济新闻是抽象的,很难用直接的形象来表达。在一个社会中,经济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由变动着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进程、状态和指标构成。与其他新闻不同,经济新闻很少是有关人物的、切实可接触的事件的报道,而是有关数字和一些抽象的决策、趋向、预测等等。经常使用数字,这就给报道者一种要求受众能够理解的压力;另外它们通常不能给受众以具体事实的立体描写性感受(文字报道),或者带来视觉冲击(图像报道)。人们无法实在地看到利息率下降、股市上升、国民经济状况,只能通过图表、曲线、比喻、举例说明等等方式来报道。五、经济新闻的象征性趋势经济新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另一类是象征性资产(货币、股票、期货等等)的流通、专业性的预测、风险评估等等。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市场力量的增强,“经济”已经很大程度上是要同象征性的成份、交易打交道。经济中的金融部门首当其冲,这一领域的电子网络已经成型巨大的全球显示系统。一个微小的变动,甚至某些相关人士的口头表示,一经披露就会影响市场行为,影响预测。经济的象征性趋势,使得各种前景分析方面的报道,心理成份更加突出,通过报道给公众留下的“印象”或“感性认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影响着经济本身的正常运作和职能的发挥。六、知识经济中的四种“知识”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包括四个方面: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源头知识(know-who)。现在的经济新闻,特别是财经新闻,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叙述事实方面了,需要更多地提供第二种知识,尽可能将只可意会的第三、四种知识,在记者笔下转化为可编纂的信息。这些知识能够提高投资效益,但是知识本身需要投资。投资促进知识,知识也促进投资,它们应当之间是一种良性循环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经济新闻本身既是一种知识形态,也是投资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要使公众感受到通过媒介找寻知识的这种“投资”,是值得的和必要的。七、当下发生的一切都可能是经济新闻各种新闻之间存在的密切而无形的联系。当下发生着的一切问题,都有可能与正在报道的经济新闻相关;还有一些因素是长期的、历史的。歌手高枫病逝,本来属于娱乐界的白色新闻,娱乐报刊炒作得很凶。在火爆的炒作中,一家经济类报纸却把它写成了一篇典型的经济新闻。因为现在的娱乐界人士通常都是某地某个行业品牌的形象代言人,这些人一旦发生问题(出了丑闻或逝世),会使得相关地方的相关行业品牌受到很大数量的经济损失。当然,他们走红,同时意味着某地某个行业品牌经济利益的上升。所以,只报告一个给定的变化事实,是难以让受众全面理解它的含义的,必须要将相关的因素写进去。这种情况通常是以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单一变量为基础,从而解释这一变量,并将其“外延”涵盖到可能受其影响的其他变量和进程上,是传媒的责任。经济新闻要提供很多的变化关系,告诉受众将发生什么,由于什么而发生,或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所以,经济新闻在没有被经济实践证实之前,会有多种观点、倾向和表现形式,相当多的新闻在事后会被发现是不准确的。经常失误的记者或媒介,就会失去公众的信任。若在经济新闻领域要求“舆论一律”,也是相当危险的,容易潜伏社会突发动荡的种子。八、新闻经济化现在新闻经济化已经十分明显,世界上权威的经济类日报《华尔街日报》在最近的几年跃升为美国发行量最高的报纸之一(200万);世界主要综合性报纸中,除了要闻版A版外,B版均是经济版;当前世界新闻的流通中,占最大比重的是经济新闻。4一个国家的传媒关于经济的报道,对于外部世界来说,现在绝对是关于这个国家最主要的信息。这个国家的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运转,与传媒到位的全面报道、准确的预告和理性而冷静的分析有关。如果我国的对外经济报道,还是报告大好形势,还是单面叙述自己的立场,还是把一切不利于我方经济发展的外方的政策和国际经济诉讼或制裁概括为“挑衅”,那么我国经济将遭遇由于传媒报道不能适应新形势而带来的损害。九、用新眼光看待经济新闻在社会信息流通中的地位过去我们习惯于把经济只是看作政治的附属,所谓经济新闻,就是报告生产成绩、宣扬大好形势。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治新闻很大程度上也是经济新闻,政治家已经敏锐地感觉到,执政党的声誉、威望,以及社会的稳定,取决于公众对经济的直接和间接体验,取决于他们对政府管理经济事务的直接和间接体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众也越来越多地感觉到社会生活和新闻经济化的趋势。经济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领域或公共问题,影响着并越来越多地支配着传统的政治、文化等领域。以往单纯以是否涉及我方作为选择新闻事实的标准,现在我们要改变观念。过多的关注涉及我国利益的经济事件,加大报道分量,忽略似乎没有涉及我国的重大事件,这样的报道,由于报道忽略全局,对我方企业可能会造成误导,以为全世界都在关注自己,而外方则会对我方的报道不以为然。我们需要减少“夜郎”眼光,放眼全球,用这个标准选择经济新闻的事实。十、客观报道经济新闻经济报道的非客观,其实归根到底对我们自己不利。例如人家一反我国某商品的倾销,我们就当作“负面”新闻看待。其实,我们也有同样的权利反人家的倾销。这个原则给了中国企业另一种可能性:证明自己在制造、生产和销售产品方面如何具备市场经济条件,没有拿国家补贴,没有恶性竞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