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镇社区和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的现状,目标和对策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我市城镇社区和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的现状、目标和对策研究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6年11月27日)一、当前工作现状(一)基本情况无锡市地处长三角腹地和沿海经济开放带和沿江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是苏锡常、沪宁、苏南与苏北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历史上是上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和七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全市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22平方公里,辖江阴、宜兴2个县级市和锡山、惠山、滨湖、崇安、南长、北塘、新区7个市辖区。200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52.84万,外来暂住人口近200万。“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将其放在富民强市、争创“两个率先”的突出位置,通过建立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制定并实施一整套的积极政策,使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十五”期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达到289.2万,其中城镇从业人员达129.2万人,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68.13万人和59.05万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图1十五”期间的社会从业人员情况表289.2274.67260.08222.53216.13118.26129.267.1170.92106.6050100150200250300350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单位:万人社会从业人员城镇从业人员全市城镇从业人员中,非公经济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十五”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9万人,其中就业转失业2.7万人,新成长失业1.2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图2十五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构成情况129.219.393.613067.967.21.04020406080100120140总数国有集体其他城镇个私社区灵活就业及公益性岗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万人33.27%。“十五”期末,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28.9万人,实现就业121.1万人,其中充分就业107.2万人,不充分就业13.9万人,无业和失业7.7万人。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6%,其中充分就业率达到83.2%。图4“十五”期末无锡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态分布情况全市农村就业人员中的就业渠道主要为非农产业,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较少,主要在二、三产行业就业。无业6.0%充分就业83.2%不充分就业10.8%充分就业不充分就业无业图3“十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变化情况表3.63.753.863.483.272.833.23.43.63.84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4我市自2002年12月实施征地保障办法以来,全市新征地农民和历次被征地农民共49万人全部纳入了保障范围,其中,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4.15万人,按月领取保养金39.59万人。根据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十五”期末,全市结存需要帮助就业的失地农民(被征地农民)2.5万人。(二)工作特点1、全面实现了下岗保障和失业保险的并轨。2002以来,推动全市1013家国有企事业单位顺利完成了改革改制任务,并同步理顺职工劳动关系23余万人,其中直接分流进入社会的人员10万余人。下岗保障向失业保险的并轨,标志着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确立,使我市国有企业多年积累的冗员矛盾基本得到解决,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国企改革的顺利推进。2、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积极政策。“十五”期间,图5十五期末农村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就业分布情况14.332.774.111.80%27.00%61.20%0102030405060708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人数(万人)百分比5我市将就业增长和控制失业纳入了政府调控目标,在国家和省就业再就业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市情实际,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主要包括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社区平台建设等政策,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无锡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实施几年来,在促进就业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而明显的政策效应。2003年以来,共帮助持《再就业优惠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7.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5.3万人。3、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全市24个街道和62个镇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市区254个社区中,有52个重点的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了461名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滨湖、锡山区也在行政村一级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通过鼓励和引导,我市各类职业介绍(劳务派遣)机构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各类职业中介机构281个,其中公共职业机构76个,企业、社会团体及民办中介机构205个;劳务派遣机构143家,派遣员工7.5万人。“十五”期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共举办有一定规模的招聘会30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信息125万个,为各类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100余万人次。4、初步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促进就业制度。按照“以土地换保障”的原则,将被征地农民(包括人均占地0.1亩以下的历次被征地农民)按其年龄和就业技能状况,分别6纳入城镇社会保险和政府保养。同时在各类招商引资活动中,涉及用地的项目,把吸纳失地农民就业作为重要条件,初步建立了土地使用与安置就业挂钩的协商机制。5、初步构建了城乡统筹的长效就业机制。从2004年起,把城市就业中形成的管理服务制度、岗位开发、就业援助、资金投入、平台建设等积极就业政策,根据农村特点向农村进行了延伸,在全市范围内探索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的管理体制、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全面摸清了农村适龄劳动力的就业失业状况,并对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按季度进行动态维护和管理。2004年5月至2005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累计就业登记人数12.7万人,实现就业10.4万人。(三)面临的挑战分析我市面临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主要体现在结构性矛盾上。未来几年内,随着我市城市化、现代化步伐加速推进,结构调整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无论总量上还是结构上都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了控制城镇失业规模的难度。“十一五”期间,我市在扶持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将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一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的小企业将面临加快淘汰。全市生产力布局也将重新调整优化,在城区的生产企业将“退城进园”,向城外工业园区集中,今后73年我市将有100家企业迁出城区,有可能造成失业人数快速增多。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国企改革人员分流的比例大幅上升,国企改革同步理顺职工劳动关系10217人,直接分流人员8079人,分流比例高达79.1%,远远高于我市历年国企改革的人员分流比例41.8%。在已理顺劳动关系的20多万职工中,有13万人是进入改制后企业视同理顺劳动关系的职工,而改制以后的企业,出于成本等因素考虑,往往精简压缩用人或使用低成本的外来人员,极有可能使这些职工面临再次分流、待岗和失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性制约了城乡就业的一体化进程。虽然我市有90%多的本地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但他们的就业总体上还不稳定,就业还不充分,其就业质量和劳动收入水平总体上与城镇劳动力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部分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尚未实现向非农产业转移;有部分已经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尚处于不稳定和不充分就业状态;还有部分农村劳动力处于无业状态。到“十五”期末,还有13.9万农村劳动力劳动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处于无业和失业状态的农村劳动力仍有7.7万,这两类人员总计达到21.6万人,占所有农村劳动力的16.8%,其中,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达8.4万人(无业要求就业人数3.4万人,不充分就业要求充分就业人数5.0万人)。三是城乡就业困难群体素质偏低加剧了“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结构性矛盾。一些从传统产业分流出来的大龄、低技能人8员,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多数由于本人就业竞争力偏低等综合因素而长期失业,即使已实现再就业,其就业稳定性也相对较差,成为就业的困难群体和特定的城镇贫困阶层。从城镇社区失业人员情况看,“十五”期末全市3.9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失业六个月以上的2.7万人,占69.2%;初中及以下文化1.7万人,占43.6%;4045大龄人员1.3万人,占33.3%。从农村劳动力情况看,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达到了109.1万人,占资源总量84.6%;取得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9.5万人,占资源总量7.4%。在失地农民等农村就业困难对象中,无任何职业技能的比例高达53%。而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提升,对劳动者质素、技能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低素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必将越来越窄,“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结构性矛盾将愈加突出。另从未来五年我市城镇失业人员和被征地农民总量来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城镇劳动力总量约在10.5万人左右,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总量约在18万人左右(其中就业困难人员4.5万人左右),加上“十五”末结存的3.9万名失业人员(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3万人),“十一五”期间城镇失业人员供给总量将累计达到32.5万人左右,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将达到5.8万人左右(附件1)。被征地农民情况来看,根据市国土部门测算,未来五年,我市每年还将征用土地25000亩,按每征用1亩地需要安置1.5人计算,需要安置18.75万人,按其中劳9动年龄段人员占40%计算,约7.5万人,其中未就业且有就业愿望的按30%计算,则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约为2.25万人,因此,“十一五”期间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被征地农民累计将达到4.75万人(附件2)。此外,虽然我市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已有三年多时间,但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2006年下半年正式起步,与兄弟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将推进统筹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作为推进富民工程、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放上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加强就业培训、实施统筹城乡的积极就业政策、开展社区(村)就业援助、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维权保障等措施,用五年时间,实现全市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城乡劳动者达到相对充分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现代农业充分转移,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得到充分援助,“零就业家庭”得到充分消除,在扩大就业数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城镇社区和失地农民等各类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和就业质量,实现统筹城乡充分就业。(二)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统筹城乡充分就业的总体目标是(附10件3):城乡实现新增就业60万人,其中,城镇实现新增就业50万人,农村适龄劳动力实现就业10万人。全市城乡劳动力培训40万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5万人,农村适龄劳动力培训15万人。到2010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充分就业街道(镇)、社区(村)创建率达到90%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充分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充分就业街道(镇)、社区(村)创建标准按照无锡市劳动保障局、无锡市财政局《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街道(镇)、社区活动的通知》(锡劳社就[2006]27号、锡财社[2006]18号)执行,具体将从基层平台建设、失业人员再就业、再就业援助、社区灵活就业、信息化建设就日常就业服务等六大方面加以考核。本市农村适龄劳动力及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充分就业界定标准,具体按照中共无锡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意见》(锡委发[2004]7号)规定执行,即农村就业人员只指在法定劳动力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劳动报酬达到或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三)实施计划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充分就业街道、社区创建率达到50%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就业率达到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