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力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工程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以及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计算原理的科学。本课程既具有基础性,即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力学知识与分析计算能力;又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即它为协调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矛盾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法。因此,《工程力学》是机制、模具、数控、飞机电子维修、飞机与发动机维修等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二、学习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静定结构受力分析能力和内力图的绘制能力;力系平衡条件的应用能力;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能力;基本的力学实验操作能力;工程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1.专业能力①绘图与书写能力;②把物体抽象为力学模型的能力;③静定结构受力分析(外力与内力)能力;④力系平衡条件的运用能力;⑤工程构件(梁、柱)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能力;⑥基本的力学实验操作能力;⑦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能力。2.方法能力①查取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②能够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③独立制定计划并完成任务,并对完成的成果进行展示、分析、评价和总结的能力;④融会贯通应用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⑤归纳、推理与小结能力。3.社会能力①人际交往能力;②具有在复杂环境中做事、与人竞争协作的能力;③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④工程意识、质量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三、学习情境设计1.设计思路力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技术学科,横跨理工,与各行业的结合非常密切。传统力学内容经典,体系严密,但对于不擅长逻辑思维的高职学生,要让其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最有应用价值的过程性力学知识,课程团队在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主要思路是:突出主线,精选内容。遵循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刚体受力分析、平衡条件及应用、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力和运动分析为主线精选、组织与序化学习内容。抓住共性,触类旁通(启发思维)。研究静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都是平衡方程;研究变形固体的基本方法都是依据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和静力学关系,建立应力计算公式与强度条件,解决“三类工程”工程控制设计的所有破坏判据都是作用力要小于抗力;静定问题和静不定问题的差异只是静定问题可依次求解,静不定问题须由基本方程联立求解等等。加强对于问题共性的认知,差异的比较,以建立学生对力学问题处理的整体认识,为以后探索和解决未知问题启迪思路。案例引领,任务驱动。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典型工作任务(工程2问题)为载体,以过程考核为评价手段,引领和推进课程内容的实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用一体,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的自我构建,培养学生利用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岗位职业能力。2.情境描述根据力学课程基础性与应用性双重特点,教学内容的序化,既要遵循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又要遵循力学思维及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典型任务为载体,从单一物体到组合结构,按照“基本概念——结构建模——外力分析及计算——内(应)力分析及计算——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的递进关系整合教学内容,将基础理论学习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重构了7个学习情境。让学生置于真实性的工程任务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来解决从简单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实现激发兴趣,培养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3表1:《工程力学》学习情境设计续表专业机械专业(群)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程模式任务驱动序号情境名称学习目标任务单元(子情境)相关支撑知识与实践知识参考学时媒体与工具教学方法建议基本目标发展目标1力学与生活1.认知力学,开启思维,感悟力学在生产、生活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认知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学习目标3.培养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浓厚兴趣,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准备高度可进入的学习状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职业领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融会贯通应用知识的能力:1.查取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2.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3.团队合作能力4.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5.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6.工程质量意识、经济意识7.能用本学习领域知识与技能参与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社会技术服务等工作任务一:感悟力学与人生1.1力学与生活1.2力学与工程1.3力学与人生21.多媒体教室、课件、助学视频、动画等2.力学实验室3.机械设计手(图)册及常用测绘工卡量具4.互联网,课程网站,图书资料等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习过程,根据内容的需要,合理选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如任务驱动、四、六步、引导文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于一体任务二:认知学习目标与方法1.4力学学什么1.5力学怎样学1.6力学怎样考2刚体静力分析1.深入理解力、平衡、刚体和约束的概念和静力学基本公理及推论2.熟知柔体约束、光滑面约束、光滑铰链约束的特征和约束反力的规律3.能从简单的物系中恰当地选取研究对象,正确地画出受力图任务一:静力学基本概念认知2.1静力学基本概念12任务二:静力学基本公理认知与实践2.2静力学基本公理任务三:刚体静力分析与受力图绘制2.3约束约束反力与受力图工程实践(工程素质培养)3平面力系1.理解并掌握力的多边形法则2.能正确的将力沿坐标轴分解并求其投影3.能运用平衡方程求解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4.掌握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方法,会用解析法求主矢、主矩和最终简化结果5.能应用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计算单个物体和简单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6.能计算简单的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7.能清晰的理解力矩、合力矩、力偶、力偶矩的概念,会计算其大小8.能应用平衡条件求解平面力偶系的平衡问题9.深入理解、应用力线平移定理任务一:应用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选择工程实际案例为载体)3-1平面汇交力系22任务三:应用平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单个物体和物体系统)任务四:考虑摩擦时的物体平衡问题3-2平面任意力系任务二:应用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3-3力矩和力偶工程实践4空间力系及重心*1.会计算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力对轴的矩2.能运用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解决较简单的平衡问题3.会将空间力系的平衡问题转化为平面力系的平衡问题求解4.能正确区分物体的重心和形心的概念,学会计算平面组合图形重心位置的求法任务一:应用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案例)4-1.力沿空间直角坐标轴的分解与投影12任务二:选择合适的方法求解物体的重心(解题案例)4-2力对轴之矩4-3空间力系的平衡4-4物体的重心4专业机械专业(群)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程模式行动导向(任务驱动)序号情境名称学习目标任务单元(可分子任务)相关支撑知识与实践知识参考学时工具与媒体教学方法建议基本目标(专业能力)发展目标(关键能力)4工程构件的基本变形与强度计算1.明确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建立起构件强度、刚度、截面法、内力、应力、极限应力、许用应力、安全系数、应力集中等系列概念,熟悉工程构件的四种基本变形形式2.懂得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能对拉(压)杆进行变形计算和强度效核、截面尺寸选择及许用载荷确定3.熟悉剪切与挤压破坏的特点,会用剪切、挤压实用计算方法对联接件进行强度计算4.正确绘制扭矩图,熟悉横截面上剪应力的分布规律,并能应用圆轴的强度、刚度条件对扭转圆轴进行设计计算5.熟悉平面弯曲概念,会将实际受弯构件简化成梁的力学模型,熟悉纯弯曲时截面上正应力分布规律,能绘出弯矩图并对直梁进行弯曲强度计算,找出提高梁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职业领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融会贯通应用知识的能力:1.查取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2.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3.团队合作能力4.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5.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6.工程质量意识、经济意识7.能用本学习领域知识与技能参与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社会技术服务等工作任务一:应用轴向拉压强度条件解决工程中拉压杆的设计问题(拉压构件的设计案例-大作业)4-1.工程杆件的轴向拉伸与压缩(含拉伸试验)801.多媒体教室2.力学实验室3.机械设计手(图)册及常用测绘工卡量具4.互联网,课程网站,图书资料等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习过程,根据内容的需要,合理选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如任务驱动、四、六步、引导文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于一体任务二:应用剪切、挤压强度条件解决工程连接件的设计问题4-2工程杆件的剪切和挤压任务三:圆轴扭转的设计计算(扭转设计案例-大作业)4-3.圆轴的扭转(含扭转试验)任务四:直梁弯曲的设计计算(弯曲设计案例-大作业)4-4.直梁弯曲(含弯曲实验-或虚拟实验现象观察)工程实践5工程构件的组合变形与强度计算1.熟悉组合变形的概念,能将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的弯曲与拉(压)或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的构件简化为力学模型,并能对以上两种组合变形的构件进行应力分析和强度计算2.熟悉四个强度理论的内容及适用范围,会用第三、第四强度理论组合变形的构件进行强度计算任务一:弯曲与拉(压)组合变形强度计算(大作业)5-1组合变形的概念5-2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16任务二: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强度计算(大作业)5-3扭转与弯曲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工程实践6工程构件的疲劳及失稳*1.学会细长压杆稳定性计算的方法2.把握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3.能计算构件在动载荷作用下应力4.理解交变应力的概念以及构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的破坏特点任务一:压杆稳定性计算6-1压杆稳定8任务二:工程构件疲劳强度计算6-2构件的疲劳工程实践7工程构件的运动分析与计算*1理解点的运动(以在平面内运动为主)、刚体基本运动的描述方法;能对简单机构进行运动分析,会计算速度和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深入理解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物理意义2.对运动的相对性有比较清晰的概念;掌握点和刚体的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中能恰当地选取动点和动参考系,能正确运用合成法,求解复合运动中点的速度和加速度问题以及平面运动图形上各点的速度与加速度任务一:工程构件速度、加速度的计算7-1.点的运动8任务二:第一类工程问题的解法7-2刚体的基本运动及刚体上点的合成运动任务二:动静法的应用7-3刚体的平面运动工程实践合计1605三、.课程实施建议(一)教材选用与开发1.教材选用刘思俊主编的《工程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其它优秀参考书目课程组搜集大量相关教材和书籍进行比较,最终确定以下教材作为精品课程开发和新教材编写的参考文献。蒙晓影.工程力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四版),2008.于荣贤.工程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张凤翔.工程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范钦珊.理论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范钦珊.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陈长征.工程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张秉荣,章剑青.工程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3.工学结合校本教材编写①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②教材编写时应对机械专业群的职业活动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按完成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结合力学在工作中的应用)组织教材内容。③要通过自行编制与工程实践相关的任务单、小组活动项目、工地现场见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④教材中每一情境或任务的引言要精心设计,内容图文并茂,体现出教学做评于一体的痕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⑤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文字表达必须精炼、准确。(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力学课程既有抽象的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性。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等适合于解释世界认知活动中往往遇到困难,而在动手改造世界的职业活动中可能会有其智力强项。鉴于此,本课程宜采用体现“行动导向”理念的多元教学方法。1.任务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