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金融业调查——沈阳市金融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实践目的:通过了解沈阳市金融业,达到对沈阳市经济发展的了解。背景:时间:人员:手段:截至2009年6月末,沈阳市共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19.2亿元,同比增长25.7%。金融业GDP为172.9亿元。1.沈阳市2008年金融业增加值与服务业增加值的关系在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的情况下,金融业增加值仍排在第三位,近年来占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2008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4.7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的10.0%。近年来,沈阳金融业在清理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支持全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成效,逐步摆脱了“十五”时期平均负增长的局面,并获得了良好发展,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由2006年的7.4%上升为2008年的10.0%,增加值在服务业各行业中排名由2006年的第6位上升为2007年的第3位。但我市金融业各年发展较不平衡,2006年全市金融业增速为16.5%,2007年增长58.2%,2008年增长7.1%,体现了行业总体受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影响因素较大。在11个城(郊)区及开发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情况下,金融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各行业中排名第2位,沈河区、和平区和铁西新区居前三位。2008年11个城(郊)区及开发区金融业增加值共完成158.0亿元,占11个城(郊)区及开发区服务业增加值的10.9%,占15个区、县(市)及开发区金融业增加值总和的94.2%。其中,金融商贸开发区和金融街的快速发展,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对金融业的强大需求,使沈河区、和平区和铁西新区金融业增加值列居前三位,分别完成63.3、46.4、12.8亿元,三个区合计122.4亿元,占11个城(郊)区及开发区总计的77.4%。从增速排名看,位居前三位的分别为东陵区(19.4%)、沈河区(16.7%)和沈北新区(14.6%)。2007年11个城(郊)区及开发区金融业增加值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沈河区、和平区和铁西新区,分别为49.1亿元、41.9亿元、12.1亿元,2008年与2007年相比,前三位排名顺序没有变化。从四个县(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情况来看,金融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各行业中排名第5位,新民市居前。2008年4个县(市)共完成金融业增加值9.6亿元,占4个县(市)服务业增加值的9.3%,其中,新民市完成3.0亿元,领先于其他三地。从增速看,新民市以4.4%的增长速度居其他三地之前。2007年,4个县(市)中金融业增加值居前的为新民市(2.8亿元),2008年与2007年相比,居前排名没有变化。2.金融业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整体竞争实力持续增强至2008年,九家外资银行、三家期货公司以及位列世界500强的英国恒安标准和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东北惟一的外资证券企业华富嘉洛、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美国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已在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一字排开。金融业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整体竞争实力持续增强。且至2007年末,分公司以上金融机构总量达到69家,已经基本形成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金融机构体系。3.银行存贷规模稳步扩张,经济支撑作用日益凸显。至2007年,沈阳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549.7亿元和2893.8亿元,同比增长12.93%和13.03%,存贷款余额接近全省的三分之一、东北地区的六分之一。2007年,全市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大幅度增长,利润总额达64亿元。对我市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沈阳市被多家金融机构列为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全国一类中心城市,建设银行仅2005至2007年间就向沈阳新增120亿元信贷额度,优先支持沈阳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从沈阳本土发展壮大的盛京银行自2000年以来更是累计投放信贷资金1200亿元,支持老工业基地建设及中小企业的发展。4.保险机构服务能力增强,保障功能不断强化。2008年底,我市保险公司已达30多家,其中寿险公司18家,财险公司12家,全市保险密度(全市人均保费,按常住人口计算)为1550.93元,保险深度(全市保费总收入与GDP之比)为2.1%。全市保费收入从2000年的19.8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94.72亿元,年均增长21.5%,其中寿险保费收入占全市保费收入的73.0%。5.证券市场发展势头良好,融资渠道日益拓展。2007年证券交易额近1.2万亿元,居东北前列。上市企业达到33家,其中境外上市企业总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三,成为东三省境外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城市。总体来说,沈阳金融业,在全省乃至东北地区的地位日益重要,区域金融中心框架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沈阳,已经成为区域金融调控和监管中心。东北地区的金融调控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设在沈阳,省级三大金融监管机构设在沈阳,沈阳已具备区域性金融政策优势和监控优势。沈阳,已经成为区域性银行结算中心。目前,在沈阳各银行机构开立的各类经济组织账户20余万户,个人结算账户3900多万户,每天票据结算额35亿元左右,银行卡消费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3%,位居东北之首。沈阳,已经成为区域性资金汇集中心。货币回笼连年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沈阳市经贸大流通的格局已经形成,埠外现金流入渠道畅通,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沈阳的区域性资本市场中心正在形成。但金融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克制和改善。1.金融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相对偏低虽然近年来沈阳金融业增加值总量发展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不大,仍然比较低。自2000年以来,沈阳金融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但是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仅由2000年的3.3%增长为2008年的4.3%,虽然金融业总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比重上升相对缓慢。2.金融业行业内部发展不均衡从行业总体来说,银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91.0%,到2008年的80.1%,银行业始终占据整个金融业的主导地位。从行业各自来说仍以传统的老公司为主心骨,2008年银行业中四大国有控股银行的营业收入占全部银行业收入总额的55.4%;保险业中中国人财在财产险中的比重达到了32.3%,中国人寿在寿险中的比重达到了46.4%;国联证券一家公司的营业额已经占据证券业的半壁江山。3.金融资源尚未实现优化配置存贷差的扩大表明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存在不平衡状况,存款资金资源中有一部分没有实现优化配置,造成了资金浪费。由(图1)可以看出:2000-2008年间沈阳市金融机构存贷差逐年增大,2008年的存贷差是2000年的4.36倍。同时,从2000-2008年间,贷存比有升有降,但幅度很小,仅从2000年的66.1%上升为2008年的70.0%。贷存比越高,虽然发生不良贷款的风险加大,但当期盈利能力越强;反之,贷存比越低,在风险降低的同时,当期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也会受到相应的削弱。4.保险业增加值核算方式存在缺陷,不能真实反应保险业发展对GDP的贡献度我市保险业发展形势良好,来沈阳落户的保险公司不断增多,但是增加值仅从2003年的6.81亿元,增长为2008年的7.76亿元,增幅仅为14.0%,(见图2)可以看出保费收入呈现逐渐上涨趋势,近3年更是增速喜人,年均达到17.9%;但是增加值却是基本维持不动,增幅非常小,有些年份增加值甚至比前一年度还减少,这和整个保险业欣欣向荣发展的情况显然是不符合的,说明地方保险业增加值的核算制度和方法有待完善。5.金融业人才结构老化,高端专业人才较少整个金融业人才队伍中,高达70.3%的人只有中专或大专文化,研究生学历仅为1.2%,有高级职称的人只占正式员工的0.4%,中级职称的也只占11.5%,该指标甚至低于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候的比例,获得国际认证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沈阳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是令人骄傲和瞩目的。尽管发展时间不长,但在省委的高度关注和不断的政策帮助下,07年再度成为东北第一,名列全国前茅。但是,我们想说,沈阳金融业还有更大的发展前景。2009年,沈阳金融业仿佛一只大鹏,迎来了适宜翱翔的大风。沈阳将建设东北金融中心。并且得到了广大专家和中共中央的重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是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东北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产业振兴是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阶段性成果,金融振兴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新阶段的迫切要求。产业成长离不开两个要素,一是技术,二是资金。目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升装备制造业已广泛展开。但如何将金融发展与产业成长联系起来,形成产业成长的金融支撑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东北地区以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形成了产业优势,而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的特点是企业规模大、资金和技术密集、投资回收期长,如果没有金融的强有力支撑,产业就不可能形成规模,企业也难以做大做强。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适度优先发展金融,依靠金融和技术两个轮子,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步伐。参与全球金融竞争的内在需要。我国如何在新一轮国际金融竞争中把握机遇,完成从全球制造加工中心到全球现代制造业中心与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并重的战略转型;如何科学布局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网络,形成我国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腹地优势与辐射效应,无疑是事关我国综合竞争力提升和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重大战略。从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战略任务看,面对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挑战,提高东北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符合区域发展的共同利益。东北地区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第二产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长期占较大比重;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滞后,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比较低,迫切需要通过加快金融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工具;有利于通过以金融为纽带促进东北地区各省市之间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有利于在更高层面与更宽范围优化和配置资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金融资本的活力和创新力。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并作为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应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为总体目标,以沈阳金融体系为重要平台,逐步建立起立足沈阳、依托东北、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的开放型、高效率的金融市场体系。要以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为核心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就必须与辽宁沿海产业带、沈阳经济区布局、功能、定位以及重点结合起来,建设的基础和切入点就是开展各项金融创新。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与装备制造业紧密结合,建设产业金融中心,只有实现错位发展,才能增强可行性。在沈阳开展产业金融创新试点,将可以填补国内空白。“沈阳建成区域金融中心后,既要为东北服务,又要为东北亚服务。”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提出,“加快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甚至可以推动环渤海经济圈的振兴。”这不仅是一份殷切希望,更是沈阳、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站在更高起点上起跳的全新平台。不仅沈阳金融业将迎来自身的发展,沈阳东北亚金融中心的确立,也将带动东北经济甚至全国,全亚洲经济的腾飞。发展金融业也可以为沈阳及周边城市带来大量的投资,形成产业扩张和交易集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沈阳市正积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的特点是企业规模大,资金和技术密集,投资回收期长,所以离不开金融的配合和支持。面对世界金融业发展大潮流,要求沈阳的经济改革发展做到。1.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围绕提升金融业整体层次水平,重点引进金融业法人机构和区域管辖机构,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及时掌握国内外金融机构发展的年度计划、区域分布意向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导向,每年确定3-5户金融机构作为重点引进对象,增强针对性、主动性和成功率。2.促进金融业各行业的全面发展“金融强市”不是“银行强市”,在寻求银行信贷支持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