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简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一、招生类别其中工程硕士主要在20个工程领域招生:机械工程(085201)、仪器仪表工程(085203)、材料工程(085204)、冶金工程(085205)、动力工程(085206)、电子与通信工程(085208)、控制工程(085210)、计算机技术(085211)、软件工程(085212)、建筑与土木工程(085213)、化学工程(085216)、地质工程(085217)、矿业工程(085218)、安全工程(085224)、环境工程(085229)、车辆工程(085234)、工业工程(085236)、生物工程(085238)、项目管理(085239)、物流工程(085240)。二、报考条件1.工程硕士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毕业证,在职工程技术及技术管理人员。三、考试科目及方式1.工程硕士(1)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专业考试,共计2门。(2)GCT实行全国联考,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3)专业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报考我校的考生,GCT成绩达到合格分数线后方可参加专业考试,专业考试分笔试、面试二部分,具体专业考试科目见“北京科技大学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附件1)。四、考试大纲1.全国联考考试大纲代码类别名称联考科目考试大纲085200工程硕士GCT考生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试卷由四个部分构成:语文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语运用能力测试。《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专业考试大纲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考试科目工程领域名称及代码外语语种专业考试科目备注020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085205冶金工程英语、日语、俄语冶金工程综合考生可选做“钢铁冶金学”部分或“有色金属冶金学”部分030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85204材料工程英语、日语、俄语、德语金属学040机械工程学院085201机械工程英语、日语机械原理050自动化学院085203仪器仪表工程英语、日语电路及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占70%,数字电子技术占30%五、培养方式学制2.5年。实行在职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其中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或500学时,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主要利用假期或周末集中授课(合作办班单位教学地点与授课时间由双方协商确定),撰写学位论文时间不得少于1年。完成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课程的学习,取得学分且通过论文答辩者,颁发专业学位证书。六、考试参考书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考试科目参考书工程领域名称考试科目参考书目作者出版单位冶金工程冶金工程综合《钢铁冶金原理》黄希祜冶金工业出版社《钢铁冶金学》炼铁部分王筱留冶金工业出版社《钢铁冶金学》炼钢部分陈家祥冶金工业出版社《有色金属冶金学》邱竹贤冶金工业出版社材料工程金属学《金属学》(第一至第九章)宋维锡冶金工业出版社机械工程机械原理《机械原理教程》申永胜清华大学仪器仪表工程电路及数字电子技术《电路》(第五版)邱关源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阎石高等教育出版社七、冶金、材料、机械、仪表仪器专业简介1.冶金工程领域本学科点为国家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和工业生态方向,是国家“211”工程建设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领域。该学科点具有高水平的师资,目前有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8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0人,中青年教师中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和出国留学、进修经历。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省部级突出贡献获得者3人。本学科所在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承担着大量的重要科研任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攻关研究和国内外企业合作等课题。学院曾两次得到过世界银行贷款资助,利用“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修购计划的支持,建成了符合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拥有现代冶金新技术、高温物理化学、有色金属冶金、冶金资源高效开发和利用、冶金工艺过程节能与环保、生态科学与工程等特色优势明显的实验室,具有良好的教学、实验条件,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及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本学科点还是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炼铁及炼钢3个二级专业学会的挂靠单位,与国外十几所大学如德国亚琛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韩国浦项工业大学等相关学科保持着长期或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及合作关系,在国际冶金界已有较高的知名度。本学科点涵盖3个二级学科: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以及一个工业生态方向,每年招收工程硕士生100余名,工学硕士生200余名,博士生80余名,一定数量的博士后。研究方向:(1)钢铁冶金方向●冶金过程热力学、动力学及冶金熔体物性研究。●钢铁冶炼技术:矿物加工、造块、高炉煤氧强化冶炼、非高炉炼铁、炉外处理、氧气转炉、电弧炉炼钢、特种熔炼等。●凝固加工:凝固原理、缺陷形成机理及控制、传热和热应力分析、连铸、近终型连铸、凝固压下、铸轧等。●冶金过程模拟仿真●铁制造流程的解析和综合集成:钢铁工序的衔接、多维物流管制、系统优化、企业管理MIS系统等。●冶金环境及资源工程:工序能耗优化、节能、有害气体排放控制、二次资源再利用等。(2)有色金属冶金方向●湿法冶金原理与工艺:研究湿法冶金浸出、净化和金属提取过程中的基础理论和新原理,建立以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环境友好、产品附加值高和能适应高、中、低品位矿石为目的的湿法冶金新方法和新工艺。●电化学冶金工程:研究电化学方法提取、制备有色金属新方法、新技术。研究以熔盐电化学为主冶金电化学,开发包括铝、镁、钛、锂等轻金属及稀土金属的新型冶金方法及工艺。●稀有金属冶金:针对稀有金属冶金过程的元素分离、纯化、多金属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原理、工艺、设备开展研究,促进稀有金属冶金的技术升级、提高伴生元素的综合利用,增加稀有金属冶金产品的附加值与应用领域。●特种冶金技术:开展等离子体、激光诱导、电子束等特种条件下的精密冶金技术的研究。包括气相沉积法制备纳米颗粒及薄膜,高纯及超高纯金属的制备原理、方法、工艺与设备的研究。●再生金属及资源循环利用:研究再生金属冶金的原理、方法及技术。对冶金过程的环境负荷、资源循环利用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就相应的新技术进行研究,为建立低环境负荷、良性循环型社会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有色金属冶金系统工程与计算机应用:运用计算机、控制理论及系统科学思想、原则和方法,对有色金属冶金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系统控制和系统管理,使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互相配合,以获得系统的最佳效益。前沿问题包括工艺优化、模拟、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等方面的研究;有色金属资源—冶金过程复杂性分析,有色冶金控制元件的研究,有色冶金新流程系统开发与规划,有色冶金系统通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数据库等的开发。(3)冶金物理化学方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研究多组元体系内选择性氧化-还原理论,合理利用黑色、有色矿产资源,结合新技术,探索复合共生矿中分离金属和矿物的新方法;从扩大矿产资源利用-节省能源消耗-降低环境负担的角度,改进传统的冶金工艺流程,开发“清洁生产”、“无废生产”的新工艺;综合利用工业废渣、废液和废气,开发新产品,进行“三废”回收与处理的新设备、新方法及新理论研究。●冶金新工艺、新流程基础理论:超纯净钢冶金过程相关基础理论;高温、多元、多相、多组成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有色冶金新工艺的相关基础理论;多元、复合共生资源的有价元素洁净分离新理论与新方法;新型冶金(氢冶金、等离子冶金、太空冶金、海底冶金等)技术的相关基础理论;外场与多外场(电场、磁场、声场、微波、微重力等)作用下的冶金物理化学基础研究;近代冶金物理化学理论(非平衡、不可逆过程热力学,近代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与冶金物理化学学科交叉的研究)。●能源和冶金电化学:化学电源(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新型能源和环境材料;冶金电化学(铝、镁、稀土电解及其应用);固体电解质与电化学传感器;高分子材料与电化学聚合;电化学工程。●冶金和材料计算物理化学:集成冶金和材料热力学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相图计算及其在冶金工艺和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冶金工艺和材料设计中的应用;冶金新工艺和高技术新材料的优化设计。●冶金过程和材料制备的物理化学理论及其应用:新金属材料(包括钛合金、铝合金、高附加值钢等)制备物理化学;陶瓷材料(包括新型耐火材料、各种无机结构与功能材料等)制备物理化学;稀土功能材料制备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化学的表征新技术与新方法;冶金熔体与各类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和计算;冶金与材料合成工艺过程的模拟及新工艺探索。2.材料工程领域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3个二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2003年我国首次进行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三,在2006年第二次评估中排名第二,在2012级第三次评估中排名第二。在2006年5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第一。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1997年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是1998年首批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全国材料工程领域协调组组长单位。教师和科研人员188人,其中教授9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高等教育名师1人,长江学者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跨世纪优秀人才入选45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4个。拥有配套齐全的材料制备与分析条件,1个国家科学中心,6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年学院招收本科生约450人,博士研究生约140人,硕士研究生约390人,工程硕士约60人。成为以研究生培养为重点的学科。材料是用于制造有用物件的物质。根据材料的组成结构,可分成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根据材料的性能特征,可分成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历史证明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例如“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在近代,钢铁材料的发展对于工业革命进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半导体材料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当今,人们把材料、信息、能源作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新材料技术成为三大高新技术之一。随着社会和科技进步,人们不仅要求性能更为优异的各类高强、高韧、耐热、耐磨、耐腐蚀的新材料,而且需要各种具有光、电、磁、声、热等特殊性能及其耦(或复)合效应的新材料,同时对材料与环境材料的协调性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生物材料、信息材料、能源材料、智能材料及生态环境材料等将成为材料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和解决传统材料的质量和工程问题,不断挖掘传统材料的潜力,将成为材料生产技术改造的重点。本领域涉及材料的获得、质量的改进、使材料成为人们可用的器件或构件的生产工艺、制造技术、工程规划、工程设计、技术经济管理等工程知识,并与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计算机技术、工业设计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密切相关。根据材料的成分和组织结构,该领域范围涉及到: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该领域范围又可概括为:从事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材料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开发和设计、材料的特性分析和试验、材料成品的检测与质量控制、材料制品的加工及改性、材料制造业的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等。培养目标: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