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称形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美术:巧用对称形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本课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运用对称形,感受对称形的形式美感,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和环境的美化能力。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什么是对称形,对称形是构成美的一个因素。应会:会剪对称行,会运用对称形装饰生活中的物品。2、隐性内容与目标体验设计活动的乐趣,了解艺术形式的美感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的美化和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提高动手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称形的运用。难点:对称行运用得巧妙、合适、富有美感。学习材料:剪刀、胶水、各色彩纸等。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导入做游戏-----找对称形的“朋友”。(1)分给各小组一张各种对称形图形的一部分。(2)让学生找一找自己手中的图形和谁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巧用对称形。(1)学生找出对称图形的另外一半,组成整个图形。(2)观察整个图形,找出对称的特点。以美的作品感染学生,初步感受对称形的美,利用作品创设情境。明确本课意图。讲授学习(1)什么是对称?(2)出示问题:这种对称的图形我们生活中、大自然中有没有?(3)通过课件看一看对称形在生活中的运用。①服装上的对称形。②家居用品上的对称形③艺术品上的对称形。④……(4)对称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光彩,你最想把它装饰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并回答。欣赏认识对称形的应用及其所具有的装饰美。学生回答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及时肯定、表扬新颖独特的想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示对称作品,引发学生兴趣,丰富表象,加深感性认识,启发思维,发现对称的美。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演示学习演示两种不同的装饰方法。(1)剪对称形的方法。(2)小饰品的制作。学生观看演示,并可随时提出问题。加强直观感受,了解两种不同的装饰制作方法。布置任务作业要求:(1)利用剪对称形的方法,制作一两件小装饰品。(2)利用制作的小饰品,装饰物品,装饰教室。(3)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4)注意使用工具安全小组合作,构思制作内容,完成作品,进行装饰。明确本课实践目的、任务、以便学生顺利完成制作。学生实践教师指导巡视各组制作进度,鼓励学生大胆构思,设计出新颖的图案内容,帮助学生装饰教室;提示学生使用工具注意安全,注意教室卫生。选择自己擅长的制作材料和工具,配合教师指导,进行创作实践。多种纸材的运用给学生提供发挥水平的空间,利于个性发展;分组合作的作业形式,利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展示评价组织学生把成功的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对有创意、有特点的作品进行重点评价。(1)学生自评、互评。(2)课外延伸。(1)通过评价提高欣赏能力。(2)使学生有成就感和自信。(3)美化生活,陶冶情操。板书:巧用对称形教学反思:本课是小学美术第五册《巧用对称形》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应用”单元及本课的指导思想的要求,共设计了“游戏激趣、讲授感悟、演示学习、学生实践、展示评价”五个环节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服务。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安排上,贯彻新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运用对称形,感受对称形的形式美感,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和环境的美化能力。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趣,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认真贯彻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学生能积极的配合,愉快的完成游戏,从游戏中了解要学习的知识。“讲授感悟”环节能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资源和有效地媒体手段为学生增加感官,感受对称的美。通过问题的提出,增强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能认真观察这些信息资源,感受、感悟对称的美。在这个基础上应该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多谈自己的想法,多听别人的想法,让学生达到交流的目的,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帮助,从而更深刻的感悟。学生在学习环节能从课件的演示学到制作的步骤、方法。这个环节的设计应更多考虑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安排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学到的步骤、方法再次进行演示,加深学生重复记忆,为学生的制作克服困难。“学生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课件学习的制作方法和提出的作业要求,能认真、合作的完成制作。大多数同学做的比较好,少数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的作品构思精巧、设计合理,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完成。能利用完成的作品装饰物品、装饰教室。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其次,在评价过程中要做到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原则。让小学生自己担任起小老师、小评委的角色,选择几幅有代表性的作业,教师提问“哪几幅作品效果好?为什么?好在哪里?哪里还不够理想,原因何在?”选取学生中典型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自评和他评当中,推广学生的作画方法和努力方向,认识自己的不足,吸取优秀作品的精华,从而达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效果。本课在评价上应进一步体现多维性和多极性,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给予他们正确的理解和评价。在学生回答问题,设计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能通过老师的评价得到提高,鼓励孩子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