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视频材料活化品德课堂——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视频材料恰当运用的实践探究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大量运用,视频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用比较简便的手段制造和获取大量的此类资源。《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充分运用品德教学的有效资源。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大量的视频资源经过我们的有效取舍和组合,运用到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若能充分发挥视频资源的教育作用,既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达到明理导行的目的。因此,如何寻找合适视频材料纳入教学中,如何利用恰当时机运用视频材料,是我们探究和努力的方向。笔者就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视频材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一、选择合适视频,让课堂教学“有柴可烧”。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改革的作用。虽然目前各种各样的视频资源越来越影响和占据我们的生活,但是在无线网络、微信等无时无刻都在围绕着我们的今天,各种鱼龙混杂的视频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我们如何在这大海般的视频资源中找到我们所需的适合我们课堂教学的视频,这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不问是非,一股脑儿地上,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只有通过适当地选择、修改、取舍、编辑,才能获得一些好的视频,我们才“有柴可烧”,笔者从以下几点对视频有针对性的选择进行尝试。1、选择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视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材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所以在视频材料的寻找和制作过程中,我们力求找到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视频。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视频的作用。在期初我们根据每个单元每个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找寻或制作相应的视频材料,在教学时根据自己实际教学情况择机运用。2、选择与教材插图有机结合的视频。品德教材中的插图是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为了达到一定教育目的进行过重构的,简言之,图片暗含着对学生的示范和指导。教材中的图片体现“俯下身来谈心”的精神,所以在选择视频时我们要选择与教材插图有机结合,承接教学插图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功能,而且视频相比图片更具活性和灵动,深度和广度,更具育人功效。3.选择身边人或事的视频。这部分视频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针对身边发生的真实存在的而又是教育教学可用的,我们可以用手机把这些内容拍下,相信当这样的画面出现时比任何的说教更有震撼力。对于中高段年级我们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利用家长的手机、ipad拍摄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有意义的事,然后上传给老师,老师可根据这些视频有针对性地选择,在使用视频时说明这是谁拍的,让学生在收获教育的同时也收获一份成功的自豪感。二、择机运用视频,让教学过程“频频生辉”。《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于拓展性课程资源要合理运用”,我们的视频资源就是拓展性课程资源,视频资源,在课上它们不仅可以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而且通过老师的合理运用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对自己生活、行为的唤醒和体验。我们在备课时细细地思考,精心设计,力争使视频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使这些视频资源更好地为教材的主题服务,切实做到频频生辉。1、视频导入,创设良好情境。教学情境是指在具体场合下学生的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与学生群体氛围的总和。刚开始上课,不少学生的情绪、思维还停留在课间十分钟的游戏活动或休息状态中。为了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当中,在这里我们教师就会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导入整堂课的教学。这时合理巧妙地运用视频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2、视频拓展,提高社会认识。纵观目前小学生生活的圈子还很大程度上禁锢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之间。可以想象小学生对我们社会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特别在小学阶段,我们应适当地渗透一些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从视频所能呈现的的广度和深度上来说,视频是搭载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能够帮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近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在执教六年级上册《劳动需要知识》这一课时,我们发现我们新街的孩子虽然生活在苗木之乡的新街,但是对于父辈们所经营的传统苗木的种植、生产方面的知识仍旧是知之甚少。为了能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了解新街苗木种植、经营生产和新街老百姓生活的密切关系,我特意到镇广播站的应师傅处找寻相关的视频资料,利用双休日到新街花木城进行视频的采集,编辑了一段关于《新街苗木知多少》的视频,让学生知道我们新街苗木的产业的基本概况以及目前田地里的主要苗木品种及相关的种植养护技能。在视频中,我以第一人称作讲解,中间插播了对几个苗农的采访。视频播放完后,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发现平常自己所忽视的知识,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苗木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新街的苗木通过广泛的苗木经纪人已走向全国,苗木的种植、栽培有许多的学问,里面蕴含着绿城新街的文化品味。进而深入体会到自己家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爸爸妈妈的劳动和聪明才智。在这里,视频材料已经不仅仅是一幅幅家乡的图像,它们更像苗木之乡的百科全书,吸引着她们的子孙细细品读,苗乡的下一代被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认知世界,为他们将来传承父辈们的事业打下了铺垫。3、视频对话,激活思维共鸣。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体现的是一种对话模式,教学内容都能从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所说的“视频对话”,不是就事说事,,而是让学生和视频中的同龄人进行对比,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视频中的真实场景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建构。例如,三年级上册有一课《我家的故事》,我就选择性播放了湖南卫视《变形记》中《他乡有爱》的部分视频,讲述了郑州少年张寓涵和湘西大山里的孩子孔小龙的互换之旅。当视频中孔小龙,这个山里生、山里长,有着山涧的灵气和大山般塌实沉稳性格的山里孩子,这个由于长年的营养不良,身高只有1米5的瘦小而单薄的孩子,承担起了照顾80岁的爷爷和生病妹妹的家庭重担,在湘西木屋中与家人一同生活的场景。在教学时,以此视频为突破口,通过视频的真实描述孔小龙的故事,来唤起学生的共鸣,讲述自己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的故事,进而激发学生真切的情感表达。在交流中,学生说的虽然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但是从小小一段视频去联系并感悟生活,以小见大,以小见真,体会家的温馨和互相照顾。在这里,这样的视频就像是一座交流沟通的桥梁,引导学生通过看视频,讲述自己的故事,使学生在反思中将生活经验不断地和教材的思想观念相融合,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4、视频模仿,加深内心体验。《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内在道德品质的生成。我们制作一些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视频,让学生以视频中的为例,进行角色扮演,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对角色转换产生一种真切的感受,很自然地加深内心体验,对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执教四年级上册《诚实是金》一课时,我播放了我们学校401中队美德少年洪佳炜同学于2012年7月28日在萧山大润发超市捡到钱包,里面有8800多元现金和多张卡主动交给超市管理人员的事例以及萧山电视台的记者和教育局的郭亚萍老师来校对此事进行了新闻报道,韩校长给洪佳炜同学颁发了“校园美德之星”荣誉证书及绶带的视频整合。当一幕幕再次真实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的眼里充满了崇敬,相信榜样引领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内心的道德正能量必定会增加。以此为契机我选择学生生活的场景视频——学生容易发生诚实缺失的情况,我就让学生从中选择进行表演。学生非常积极,找搭档,设计对话,还有学生来邀请我一起加入他们的表演。整堂课的学习氛围非常活跃。在这堂课后不久,听班主任说班级里有很多孩子总是把在校园里捡到的一些东西拿来给他。我想:正是因为那堂课的角色示范和扮演的真切感受,在他们心中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知,种下了诚实的种子,只要我们细心培育,它定能开花结果。三、主动运用视频,让品德课堂“永放异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课程资源,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们有义务积极主动地运用视频,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短短的视频,带给孩子的思想是深远的,留给孩子的思考是无穷的。我们需要主动地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在教学时,让耐人寻味的好视频说话,这样就可以格外震撼学生,塑造品德,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1、主动延伸拓展,让视频内涵变“小”为“大”。例如《民风、民俗大观园》这一课中,要求学生举办一个小小民俗展览。教材列举了四幅图画,如端午节赛龙舟、挂香囊、吃粽子等,来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对各地居民习俗的了解。但是仅仅四幅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我在课前就搜集了一系列和民俗有关的视频资料,包括各地的民俗风情,民俗活动,民俗收藏等等。当我把这些视频分门别类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分明看到了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惊喜、自豪。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然后再来办一个小小的民俗展览。通过这些视频不但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了我国的一些民风民俗,更让学生知道了该从哪方面着手去寻找资料,为活动的开展作了一个精彩的铺设。2、主动情境再现,让视频内容变“远”为“近”。课文中有很多对学生进行评判的例子,从而起到导行的目的。教师可以结合平时课堂内外的观察和摄录,在品德课中让学生再现当时的活动情境,让品德教育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如在《劳动成果要珍惜》这一课中,我从学校食堂视屏监控中以及用手机拍录的几个中午就餐时的典型,让学生看看,说说:因贪玩延误了吃饭时间的;因个人喜好对于不喜欢吃的饭菜置之不理,致使美味的饭菜白白地倒掉;在吃饭时剩下大量的饭菜,盆子里饭菜堆积如山,仅仅尝一下味道就走了。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做是对的吗?饭只吃一半的同学,请你想一想,一粒粮食一粒饭,你能解释自己的行为吗?不吃饭的同学,你们不仅仅是浪费了粮食,也在摧残着自己的身体,一个连自己身体都不关爱的人,还能会想到节约粮食吗?让学生针对这些看到的视频情景,说说自己的看法,从而认识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这些劳动的成果。3、主动亲身体验,让视频展示变“虚”为“实”。有些视频展示的可能是某一地方、某一场景等等,带有一些局限性,老师如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那么就能克服“纸上谈兵”的弊端。比如《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中提出的问题是“你知道我们周围有哪些公用设施吗?你该怎样对待它们呢?”我把在花城社区拍摄的做成了视频:为什么不能随意践踏社区里的草坪?为什么不能在社区放爆竹?从而领悟公用设施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教育小朋友好好爱护公用设施的道理。看完视频后,我再带领学生有序地参观我所拍摄的我们学校前面的花城社区,因为我们学校大部分学生都居住在农村,对社区的相关内容不是很清楚。通过这样的实践参观活动,扩大视频资料的外延,让视频变虚为实。《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侧重于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与教材、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视频资源,就能使我们的品德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和活力,促进我们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更有力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认知,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必要的道德基础。参考文献: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2、《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6月—12月。3、《小学德育》2013年1月—3月4、《中小学德育》2012年第6期—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