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课程论文把造林的方法用到造园上——宫胁法相关文献阅读风景园林11-4李安110354405指导教师叶郁、董丽、郝培尧关键词:宫胁法,群落,潜在植被目录1.引言...............................................................................................................................................12.是什么——宫胁造林法的理论基础和造林步骤.......................................................................12.1宫胁造林法的理论依据.....................................................................................................12.2宫胁造林法的步骤.............................................................................................................22.3在我国实践过程中的改进.................................................................................................23.为什么——宫胁造林法的特点和优点.......................................................................................33.1宫胁造林法与自然演替恢复森林的比较.........................................................................33.2宫胁造林法与传统造林方法的比较.................................................................................33.3宫胁造林法与目前广东省以乡土树种造林方法的比较.................................................44怎么办——宫胁法应用到园林设计中的案例...........................................................................44.1理论启示“近自然林业”...................................................................................................44.2案例启示一,淡路岛、海湾公园造林中宫胁法的实践.................................................51)淡路岛绿化案例.........................................................................................................52)上海海湾森林公园案例.............................................................................................54.3案例启示二,北京“松栎混交林”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55.结语...............................................................................................................................................6《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课程论文11.引言国际生态学会会长、日本国际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宫胁昭(AkiraMiyawaki),长期从事植被生态学研究,建立了一种在人类干扰地区快速恢复稳定的白然植被的方法,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日本、巴西及东南亚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这种快速恢复自然植被的方法,被国际上的同行称为宫胁生态造林法(Miyawaki'smethod)(本文简称为宫胁法)。选择“宫胁法”作为我课程论文的题目,是因为当时听到董丽老师讲宫胁法时提到“自然中的林地系统是不断演替的,优势种是不断被取代的。而我们在园林设计中应该取持续时间最长、相对最稳定的顶级群落”。我才意识到“顶级群落”这一生态概念是和园林设计有着密切关系的,过去我并没有把森林生态系统的知识联系到园林设计中去。于是,这次我试图通过自己的文献阅读和学习,了解宫胁法并且寻找宫胁法这一“造林”方法中,与我们学习的“造园”有所联系,有所借鉴的地方。2.是什么——宫胁造林法的理论基础和造林步骤2.1宫胁造林法的理论依据1)潜在植被理论:潜在植被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生态学家Tiixen于1956年提出的,他把潜在植被定义如下:假如所有的演替系列在没有人干扰且在现有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下完成,这样确立起来的植被结构称为潜在植被。潜在植被和地带性植被的不同点在于,某个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只有一个,即其气候顶极植被类型,而潜在植被更接近于多元顶极的情况,除单元的气候顶极外,还包括土壤顶极和地形顶极等。它表明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发展潜力,也为城市地区恢复自然植被指明了方向。我认为这一点为同一地区的植物景观多元化提供了依据。2)群落演替理论:演替是一个植物群落为另一个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在裸地或顶极植被破坏后,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都会自动发生演替过程,即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最终形成和该地区环境条件相适应的顶极群落。《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课程论文22.2宫胁造林法的步骤1)基本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确定当地的潜在植被类型。首先根据城市地区的局部地方保存的植被情况,如寺庙往往有保护森林的传统,常保存有较好的植被,而在村落附近往往也保存了风水林。神舍林:宫胁教授在调查中发现,日本传统的神社林和庙宇林多保持着自然状态,由当地物种组成,结构复杂、种类丰富,这种小片森林综合反映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其它生态环境。风水林:古代人们受风水理论影响,在村后、寺庙、庭院、坟墓周围与风水有关的地方保留或种植树木。是一种很重要的次生林,它们一般是经历了很长生长发育时间、与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生态效益较高的比较稳定的森林群落。与此同时,“在东南中国之广大农村,缺少风水树和风水林儿乎不成为村落”,由此可以看出风水林也是人们对森林赋予的一种文化形式。我认为这也能成为不同地区创造不同园林植物景观特色的依据。如果该地区地带性植被已基本被破坏,那么只能通过对相邻地区的森林类型进行调查,结合地形、地貌、土壤和气候、人为干扰历史和程度等生境特征,再确定潜在自然植被类型。通过以上方法绘制相应的现存和潜在植被图。2)规划和重建规划和重建潜在植被类型确定以后,对重建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优势种进行选择和开展多种群落类型的重建工作。重建包括:采集、育苗、整地、栽植、覆盖等。这是宫胁法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我认为这和园林设计的联系并不明显,在此不作赘述。3)养护养护阶段苗木移栽后,进入养护阶段。栽植后1-3年内,进行除草、浇水、施肥等简单管理。待栽种的优势种植株的高约2m,林冠基本郁闭,林下光照减弱,杂草生长受到抑制后就无需除草。任其自然淘汰。15一50年后即可发育成类似天然林的环境保全林。2.3在我国实践过程中的改进在我国的造林实践中,宫胁造林法在应用上也适合中国的地理环境条件出现了一些变化。如干旱地区为保墒应该雨季造林,树坑应更大。山区造林因土壤贫瘠,培育时应让苗龄更大、根系更发《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课程论文3达后再栽植等等.....其中真正加深了我对宫胁法理解的是这一改进措施:种类选择上,由于建群种多为耐阴种类,增加一些阳性树种是必要的,特别是演替早期的先锋种类。但阳性树种也可能对恢复产生不好的影响,要慎重。这一点在实践中体现为,在云南高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的林地恢复实践中,造林之前先去除恢复地内大量阳生性的阻碍该顶极群落演替的灌木植物种类,在养护中也考虑初步形成的由群落优势乔木树种所组成的林层中是否会受阳生性的灌木树种的侵入的问题。绿地系统规划课程去康庄实习时,我看到了废弃的公园绿地,我想这之间是不是有着一些关系,除了康庄镇养护工作没有做到位,设计之初是不是也没有着重注意这些问题。也许如果注意了,后期养护管理上的花费会更少一些?3.为什么——宫胁造林法的特点和优点3.1宫胁造林法与自然演替恢复森林的比较宫胁造林法与传统的造林以及根据自然演替恢复森林相比有诸多不同,但比较核心的,我总结是两点,省时、省钱。省时:根据演替理论和自然条件,一般的森林演替从荒山或没有树木的上地开始,到最终森林形成,至少要200一500年,或上千年而宫胁法通常只要20-50年时间缩短了5/3-5/4。省钱:在日前世界环境仍在继续恶化,森林仍然遭到破坏的情况下,缩短造林时间就是加速环境改善,就是节约费用。起次造林之后管理简单,一般在开始1-3年进行除草、浇水等管理,以后就任其自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现在有一个很火的词“节约型园林”,如果我们能从设计初期就让我们的园林有像森林系统发展的趋势,努力减少它后期养护管理的成本,是不是也可以算是节约呢?3.2宫胁造林法与传统造林方法的比较传统造林方法一般是先选择1、2种广适性的速生树种,大面积种植后,封山育林。这种方式简单易行、收效较快和明显,但是这种方法弊端明显,易造成森林树种成分的单一化为病虫害的爆发提供条件、引进一些外来物种对当地的生态安全及生态系统常期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除此以外,形成的森林也不一定是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顶极植物群落,容易造成植物群落的不稳定性,群落内乔木树种极易为灌丛或阳生性树种所取代,不能形成具有涵养水源功能的、群落结《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课程论文4构成分多样的植物群落。而宫胁法造林所形成的森林接近当地的天然森林,由于采用的树种为当地的优势种类,土壤动物也易得以恢复。记得奥森生态廊道调查时,我惊喜地发现了蚯蚓的排泄物。我想,动物在园林景观上作用不明显且难以像植物景观那样控制,但园林中这些土壤动物以及鸟类的回归对园林生态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这也会反过来促进园林的植物景观。通过把绿地恢复成接近当代自然植被,来使动物回归,这也可以使让园林更自然。3.3宫胁造林法与目前广东省以乡土树种造林方法的比较宫胁法使用的造林树种是乡土树种,它与日前广东省流行的造林方法不同之处是,宫胁法是(1)高密度造林(2)低强度抚育管理,甚至是不抚育;(3)林分郁闭快速,但早期即会有树种被淘汰。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学校小花园以及理学院门口的侧柏林,本是规则式种植,因为不同的原因被一段时间弃置后,树木之间优胜劣汰,效果比过去更自然,淘汰后剩下的植株生命力也比过去的更好。4怎么办——宫胁法应用到园林设计中的案例当我把课程论文写到这时,我所阅读的文献里出现了很多和宫胁法有想通之处的理论和园林案例,我对这些进行了整理和归纳。4.1理论启示“近自然林业”“近自然林业”理论由德国林学家Gayer于1898年首次提出。“近自然林业”的经营目的是使地区群落主要的本源树种得到明显表现,它并不是回归到天然的森林类型,而是尽可能使林分建立、抚育、采伐的方式与“潜自然植被”相接近,使林分能进行接近自然的自发生产,达到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并在人工辅助下使天然物种得到复苏。近自然林业理论阐述了林分越是接近自然,各树种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