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文化上对异化的反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巴赫金——文化上对异化的反抗阅读巴赫金的理论,发现的一个他最为强调的观点是关于矛盾性的,这一点或许与他理论的确立方式有关——庸俗社会学与形式主义之间的夹缝中建立自己的理论。矛盾性贯穿着他理论中的每一个重要的点,无论是狂欢化理论中民众与官方对立的消失,狂欢节中的颠倒与日常生活中严肃秩序的对立;还是对话体小说或者复调小说中两个对立的声音,无论这种声音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情况都是如此。巴赫金之所以如此重视事物的矛盾性,首先我们当然可以从马克思那儿找到理论根源——矛盾的普遍性。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这一理论要符合他的目的,其实巴赫金是致力于在文化层面上抵抗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对于人的漠视,以及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首先从他的复调小说来看。作品的对话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其平等性,包括主人公与作者地位的平等,读者与主人公的平等、作者与读者的平等等等一系列的平等关系。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巴赫金提出了“农奴主与农奴之间并不存在平等对话”(巴赫金2010)的命题,但是这一命题似乎与他对于对话小说的相关阐释是矛盾的。“复调小说的对话不只是表面的,在结构上反映出来的对话,它有更多的是深层和潜在的对话”(程正明2001)也就是说巴赫金认为对话不仅是表面的情节性的对话,更重要的是对于他人内心世界的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一种体察,可以说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那么既然这样,农奴主与农奴的对话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了,因为虽然他们之间的地位不平等,但是作为拥有共通人性的人之间的“对话”还是有可能的,农奴很可能就猜得到农奴主的这一决策又是在耍什么阴谋诡计,并在潜在里与此进行一种“微型对话”。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明显的感觉得到巴赫金提出对话体小说的深意——“巴赫金的对话思想既是针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战争和科技发展带来的对人的漠视,同时也是针对他所生存的年代苏联现存制度对人的压制”(程正明2001)。他正是在与资本主义带来的人类的异化与不平等性做斗争,虽然这一斗争是停留在文学文化层面。同样,他的狂欢化理论也体现了巴赫金的这种努力。他认为“在阶级社会生活中,人们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生活,一种是狂欢式的生活,两种生活产生两种世界观,狂欢节中产生的民众感受世界的方式是一种民众的世界观,并拿他同官方和教会的世界观相对立”(程正明2001)这就明显透露了他的观点——拿民间世界观对抗官方,这其中也体现出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17世纪以后狂欢节在民间逐渐消失,在我看来,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关,文艺复兴,尤其是启蒙运动以来,对于人的理性的强调消解了纯粹感性化的“颠倒错乱”的狂欢节。在中世纪,狂欢节的存在使民众保有着他们最后一份解脱的精神家园,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具理性突出,人们越来越多的被效率席卷,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出现了,这就出现了加缪小说《局外人》中的现象“自从去年以来我就几乎没来探望过她(妈妈),当然,也由于来一次就得占用我的一个星期天,且不算赶公共汽车、买车票以及在路上走两个小时所费的气力”(加缪2010)因为费时间,连妈妈都不去看,那么我们还能指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多亲密呢?这样看来狂欢节的消失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了,于是民众越来越多的被剥夺了这一仅有的释放的机会,这样一种情况下,民众除了被异化还有什么路好走呢?而巴赫金对于能透过它“了解广大民众千百年来对世界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见解”(程正明2001)的狂欢节的推崇也正表明了他对这条必然的异化之路的反抗。引用书目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程正明:《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加缪:《局外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