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一、什么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二、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三、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如下特点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呈现阶段性2、老龄人口规模大3、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4、老龄人口高龄化显著5、人口“未富先老”6、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很不平衡四、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深刻影响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也必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等领域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负面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影响。(一)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二是对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影响,三是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1、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必然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发达国家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已经明显出现了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的趋势,在一些高度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已经发生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后果,是将使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劳动力中年轻人的比重下降,而年长者的比重会上升。我国虽然在21世纪中叶之前一直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并呈现加速趋势。如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以上的年长者比重从1990年的19%上升到1999年的24%,据预测,到2040年将上升到37%左右,成为劳动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3、人口老龄化是引起我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我国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但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1990年16岁以上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为79.8%,到1995年缓慢下降为78.8%,下降了1.1个百分点。其中老年人口对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贡献尤为显著,60岁以上人口中在业比重从1990年的28.34%下降到1995年的26.16%,下降了2.1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老人口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幅度是16岁以上人口的2倍。(二)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模式的影响养老问题是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老有所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保障,二是生活照料(包括精神慰藉)。从经济保障方面来看,我国城乡供养模式呈相反的态势。城市老人以社会养老为主,农村老人则以家庭养老为主;从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来看,我国无论城乡仍主要由家庭承担。与家人共同生活,便于子女供养、照料老人,也是我国老年人比较认同的生活方式。根据上海市的调查,超过95%的老年人对子女赡养和生活照料状况表示满意,同时有96%的老年人倾向于在家养老。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1、生育率的下降使家庭供养资源的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在五、六十年代,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多在5%以上,从七十年代开始妇女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目前已经降到替代水平以下。也就是每对夫妇平均不到两个子女,形成庞大的独生子女和少子女家庭。而到2010年前后,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将相继进入老年期,子女养老人均负担将从目前的1/4-1/5左右上升到1/2,甚至更高。预计在2010—2040年间,20—30%的老年人将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这些老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经济保障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2、空巢老人家庭增多加剧了家庭养老的难度。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居的只占10—30%。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尽管多数老年人生活在大家庭中,但是子女与父母分居的情况越来越多。北京市1999年人口调查资料表明,在有老人的家庭中,一对老年夫妇二人户占27%,老年单身户占7%,二者相加占34%。3、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一是高龄老年人不断增多,家庭内的代际数将相应增加。二是伴随着父母年龄的提高,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导致低龄老年人供养高龄老年人的局面产生,家庭供养能力会有所下降。(三)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社会保障成本产生重大影响推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选择社会保障模式时,必须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支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水平的变动有密切关系,但与老年人口规模及比重的关系更密切。1、养老支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离退休职工也迅速增加,相应的养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1990年到1999年,我国离退休职工数由3201万人增长到3727万人,年均增长5.5%;与此同时,养老金支出(离休、退休、退职费用总额)由396亿元增加到2421亿元,年均增长22%(未考虑物价因素)。退休金支出相当于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由1990年的13.4%上升到1999年的24.5%。2、医疗保障费用。养老金支出只是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成本影响的一个方面,另一项不容忽视的支出是老年人的医疗费用。1978—199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近4倍,而同期企业医疗保险费用增长了7倍,其中离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支出增长更快。从1990—1995年,我国离退休人员以每年平均6.1%的速度增长,而同期国有单位离退休人员保险福利费中医疗卫生费每年平均增长26.5%。据上海市的统计数据,从1986年到1997年,在职职工的医疗费总额上升了10倍,而离退休人员的医疗费总额上升了17倍。(四)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消费、储蓄倾向及模式产生影响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不同年龄的人群,有不同的消费偏好,有不同的储蓄倾向。因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消费与储蓄比例的波动,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人口老龄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增加,储蓄倾向降低。这种转变的后果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社会消费需求,包括用于老年人的公共支出将会增加,社会消费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二是个人和家庭储蓄减少。按照经济学理论观点,储蓄等于投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家庭和企业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因而,个人消费与储蓄倾向及模式的变化,会对生产基金的积累产生消极的影响。论文作业(三、五人一组交)作业:根据人口红利和老龄化的态势,谈谈你对中国经济的未来的形态所产生的影响。(要求字数在1000字以上,手写)(五)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年龄的人群消费、需求是不一样的。老年人的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而且其中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又大大快于低龄老年人口的速度。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老龄人口的数量的不断增加,将预示着老年人口消费、需求在社会市场总消费、总需求中所占的份额和比重越来越大,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而,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市场需求、市场结构、供求关系和整个社会生产的变化,将会形成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新型产业、新的行业,形成新的发展机遇。据南开大学的李建民教授预测,目前我国老年人的消费总需求约为6000亿元,2010年达到10000亿元,2050年左右,我国老龄市场的消费需求将达到50000亿元。(六)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给中国的制度建设、法制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生存是最基本的人权。在中国老龄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国有企业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但是也要看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困难,保障水平低,法制不健全等等。特别是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和小城镇,仍是以家庭保障为主,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这不适应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不符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相兼顾,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形式多层次,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服务管理社会化的养老、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是人口老龄化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尚不发达,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一个与老龄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养老、医疗、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做到既适应中国老龄化的发展,又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关措施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和标致,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并将长期处于老龄化社会,这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国情。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一重要国情。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紧迫性,树立老龄意识,增强老龄观念,以积极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一)认真贯彻“积极老龄化”的思想1、加强人口老龄化的宣传教育工作。2、把老龄事业的发展列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规划。3、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要求,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4、要加大对老龄事业的资金投入。5、深入开展老龄化问题的研究。6、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二)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日益突出的养老医疗问题的制度安排。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要在健全和完善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同时,大力推广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努力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普遍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进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在2030年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到来之前,在全国城乡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老年社会性保障体系。确保城乡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服务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三)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加快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发展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必须靠发展来解决,发展是个硬道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扭住发展这个牛鼻子不放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发展的问题上,做到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和社会,统筹自然、社会和人的协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未来的10—15年是我国劳动力总量持续增长的人口红利期,从现在至2030年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关键准备期,也是仅有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贯彻落实第“十一五”发展规划非常重要。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把解决老龄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