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重大会议会议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影响)中共一大1921上海(后转到浙江嘉兴南湖)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共二大1922伤害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国民党一大1924广州大会同意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八七会议1927汉口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中华苏维埃一大1931江西瑞金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遵义会议1935贵州遵义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瓦窑堡会议1935陕北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洛川会议1937陕北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共七大1945延安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西柏坡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北平对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人大一届1954北京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政协二届一次会议1954北京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政协需要继续存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56北京毛泽东提出文艺“双百”方针;《论十大关系》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中共八大1956北京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1966北京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人大四届一次会议1975北京实行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80北京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人大五届三次会议1980北京在推进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大五届五次会议1982北京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北京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人大六届二次会议1984北京《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北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提出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人大九届二次会议1999北京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国外重大会议巴黎和会1919.1.18巴黎凡尔赛宫英国得到了国际联盟所规定的委任统治制度下拥有1000万人口的领土,法国得到750万人口的地区,包括阿尔萨斯、洛林、萨尔(法国只许占有萨尔15年,之后归还德国),日本也得到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而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也得以通过,美国的商品与资本可以进入这些地区,实行机会均沾,大家都有好处分享。巴黎和会其实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分赃大会,它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种下了复仇的种子华盛顿会议1921-1922华盛顿会议有两个主要议题,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远东和太平洋问题。《九国公约》条约主要内容有: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除中国外,各国不得谋取或1921年12月13日,美、英、日、法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通称《四国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五国签订《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通称《五国海赞助其本国人民谋求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专利或优越权。军条约》1922年2月6日,与会国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该条约的实质是确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它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在中国占有的优势地位,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和补充。这一体系是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凡尔赛体系未能包括的远东、太平洋区域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体系,暂时调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确立了它们在东方实力对比的新格局。但它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它使日本受到一定的抑制,而且使中国回归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慕尼黑会议1938.9德国慕尼黑捷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慕尼黑会议是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严重侵犯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主权,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这一协定的签订,也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自保政策。开罗会议1943.11埃及开罗三国宣布,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把日本侵占中国的东北地区、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日本将被逐出其以武力所攫取的所有土地;在相当期间内使朝鲜自由独立;坚持战斗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会议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中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确立了中国在世界的四强地位;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为中国战后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领土提供了依据;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为结束战争和战后处置日本提供了依据。德黑兰会议开罗会议后伊朗德黑兰成立联合国代替国际联盟。苏联可得波兰东部一些土地作报酬。通过了在1944年5月1日以前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即诺曼底登陆。苏联承诺,在对德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但要求以获得整个库页岛为回报德黑兰会议和《德黑兰宣言》是反法西斯联盟主要国家在战争后期建立有效军事合作的重要步骤,对加强盟国团结、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彻底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雅尔塔会议1945.2苏联雅尔塔①战后处置德国问题,②波兰问题(同意波兰获得的新领土)③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④联合国问题,同意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规定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此次会议巩固和维护了三国战时联盟,对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会议的某些协议未经有关国家同意,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的倾向,严重损害中国等国的主权和利益。波茨坦会议(柏林会议)1945.7柏林西南的波茨坦波茨坦会议讨论了占领德国的基本原则。组织国际法庭,对战犯进行审判。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会议期间发表了“美英中三国政府领袖公告”(史称《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后来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时,也宣布加入《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成为四国的对日共波茨坦会议是三大国首脑在战争期间召开的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最后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会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反映了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同宣言。关系开始恶化。随着战争的结束,新的矛盾,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为东、西方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从而成为战后一段时期内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