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国土资源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我市国土资源局二〇一四年三月1.地籍管理概况2.地籍管理信息化发展3.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简介我市1995年完成了第一次地籍调查2001年对变更的宗地进行变更地籍调查2002年开展的城区地籍调查共完成了133.51平方公里1:500地籍测量2002年开展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建立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从1996年开始对农村土地进行变更调查分析,每年上报省国土厅耕地等的变化情况2007年全国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启动,全市从机构、人员、组织、经费、计划等各方面保障工作的实施地籍调查1.1土地登记1.2土地登记从1988年起一直延续至今,集体土地登记、国有土地登记和土地登记纠纷处理是最基本的三项工作,至2011年底,我市五区共颁发集体土地证24.63万本,面积约45平方公里,国有土地使用证80多万本,面积约380平方公里。1.地籍管理概况2.地籍管理信息化发展3.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简介1992年初,市局根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及《土地登记规则》,以钟楼区初始地籍调查为基础,利用Basic编程语言及数据库技术,在全省率先进行地籍信息系统开发研制,并于1994年通过省局鉴定,获省优秀成果二等奖,钟楼区土地局依靠该系统,于1995年全省第一家基本完成了城区地籍调查工作。该系统在市内各区广泛应用,形成了上千幅地籍图及近万宗宗地图,确保了城区初始土地登记及时完成。1995年在省局牵头下,市局与南师大合作,以郊区永红乡宅基地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发村庄地籍信息,把C语言和数据库串连起来,采用图表结合的软件手段,加强了登记资料统一管理,该系统先后获省及国家土地局优秀成果一等奖。地籍管理信息化发展21998年,在省厅的支持下,市局再次与南师大合作开发高起点的我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不仅在全市各辖市、区普遍应用,也是江苏省地籍管理的主要应用软件,在该系统的支撑下,按照原三辖市单独建库,五区统一编码、统一建库的原则,基本完成了全市城镇地籍信息库的建设。至2004年底,市区城镇数据容量达40G。钟楼、天宁、武进和戚区先后建立了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并通过宽带光缆,实现了和市局信息中心数据库的共享,金坛、溧阳也分别建立了数据库。全市近250平方公里的城镇地籍调查、土地登记资料已入库,并将原1.0版本软件提升为4.28版本,覆盖全行政区域的土详成果均已建立数据库,为日常地籍资料信息化管理,对内以图管地提供基础数据。地籍管理信息化发展22004年10月启用新的35坐标地籍调查数据,全部单位、个人发证均采用地籍信息系统。2005年8月系统增加了收件单,全部权属资料收件时利用数码相机拍照,形成图像资料保存,并实行网上远程审批,登记发证工作结束后,利用软件接口自动转为地籍档案,生成目录号、案卷号,打印卷皮,实现一体化操作。2006年基本实现个人成套住宅房登记“立等可取”,独立宗办证初始、变更登记由15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工作日;分割登记由3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抵押登记由7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地籍管理信息化发展2地籍管理信息化发展22011年市局与南京国图公司合作,开发了一套全新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以地籍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电子计算机以网上审批的方式来完成土地登记申请、权属审核及注册登记,实现土地证书套打、建卡立档、查询检索、统计汇总及数据管理。2012年2月新系统正式投入使用。1.地籍管理概况2.地籍管理信息化发展3.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简介3.1、第一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简介3.2、第二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简介3.3、城镇、农村地籍管理系统3.4、登记(档案)管理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简介3第一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全国首批(1998年)通过国家认定的地籍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并于2002年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软件测评。我市从2004年6月份开始全面使用该系统,完全改变了之前手工发证的状况。第一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1第一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1系统架构系统维护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颁发证书全程监控信息查询档案管理第一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1系统主要功能宗地图制作调查表编辑审批表编辑证书制作信息查询第一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1第一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1档案查询系统主要特点:图形、表格、文件统一管理运行时以土地登记的流程为主线,实时地记录宗地在登记过程中的进展情况较好的集合了当前的地籍管理的实际,可有效地实施地籍信息的时空动态管理,减少日常地籍工作繁重的机械性劳动系统功能设计合理、界面简洁、提示术语规范,符合地籍管理人员的习惯提供国土办公自动化接口,融入国土管理无纸化办公第一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1第二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2第二代地籍管理系统由南京国图公司开发该系统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城镇和农村)土地登记(档案)管理系统第二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2土地调查底图基础及专业调查土地登记发证地籍数据管理地籍数据土地登记数据第二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第二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2土地登记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数据建库子系统单机数据库地籍数据库ArcSDEArcEngineGTISMap国图城镇地籍/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应用子系统可扩展系统标准规范体系C/SB/SGTISWorkFlow|GTISWebGIS文件数据库FileGeodatabase系统体系结构数据存储GIS平台业务定制平台业务系统系统部署结构市国土资源局域网数据库服务器备份服务器客户端客户端WEB服务器区县国土资源局域网省国土资源厅客户端客户端防火墙防火墙防火墙广域网用户应用服务器乡镇国土资源局域网客户端防火墙客户端C/S系统部署B/S系统部署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区县可单独部署3.2第二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部署分管领导局领导处室负责人分局/窗口延伸到乡镇国土所进行收件第二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2第二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2二次开发框架—界面可定制工作流构建工作流实现工作流监控数据库部门管理多种活动和转发类型性能监控状态监控日志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工作日管理流程定义参与者管理工作流事件管理工作日计算工作流对象API组织机构接口权限定义流程统计分析对象池服务参与者管理资源管理权限控制第二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2第二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2农村部分1.满足建库需求-图形、属性数据入库及编辑-成果输出-数据汇交-其他功能2.满足日常管理需要-日常管理与维护-行政区、地类变更-增量更新导出-统计与查询城镇部分1.满足建库需求-图形、属性数据入库及编辑-成果输出-其他功能2.满足日常管理需要-日常管理与维护-宗地日常变更-统计与查询城镇建库系统管理城镇管理土地登记其他系统农村建库农村管理城乡一体化统一编码第二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2城镇子系统农村子系统登记子系统满足城镇管理需要,分为城镇管理以及系统管理部分满足农村土地利用管理需要,分为农村建库,农村管理(包括地类变更)以及系统管理部分支持《土地登记办法》所规定的土地登记类型城镇农村登记根据国土行业的特点以及地籍管理的实际情况,系统默认定制为三个子系统。宗地草图地籍调查表电子数据局域网数据库信息中心窗口申请办理1.收件2.地籍调查测量队3.导出调查区域数据4.地籍测量5.提交成果6.审查、数据导入7.审核8.批准局长办公室10.出件地籍科室管理应用子系统土地登记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9.注册登记数据变更档案室档案管理系统11.归档第二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2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为地籍调查服务的,经过前期勘测、实地调查(宗地权属状况调查、土地用途及土地座落的调查、界址调查)、绘制宗地草图、权属调查文件资料的整理,最终将调查的结果通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录入数据库,形成调查成果,为下一步登记发证提供权属依据。地籍调查表、宗地图及界址点坐标由我市土地勘测中心测绘科进行地籍测绘、现场采集获得,我市土地登记中心权属科根据地籍测绘成果进行现场指界确权,最终形成地籍调查成果,在地籍调查成果形成后再转入土地登记程序。城镇、农村地籍管理系统3.3地籍调查信息获得城镇、农村地籍管理系统3.3地籍数据采集与加工地籍数据采集作业方法可分为联机作业和脱机作业,联机作业又分为外业全站仪联机测图和内业数字化成图,联机作业时在现场能随意进行测图或编图,因测图程序和编图程序是有机地结合在同一系统内;脱机作业也分为两大类,即外业仪器数字化采集、内业仪器机助测图和解析测图仪数字化测图,脱机作业需经过数据转换程序把数字化采集记录的数据转入编图系统进行图形编辑得到数字化地图。利用CzMap数字化成图系统对采集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格式转换,最终形成高质量的最新地形数据以及满足精度要求的界址点数据。CzMap数字化成图系统城镇、农村地籍管理系统3.3CzMap数据转换与更新系统CzMap数据转换与更新系统是中心基于FME、Mapinfo、ArcGis、AutoCAD等多方软件平台开发的数据更新与管理的工具软件。该软件提供了CAD基础数据的多种格式的转换,实现了CAD库到ArcGIS的SDE库的动态实时更新,数据库的维护及历史数据的管理。城镇、农村地籍管理系统3.3城镇、农村地籍管理系统3.3我市按照2012年1月,国土资源部印发“国土资发【2012】4号”文件—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统一编码编制工作。宗地统一编码,即对每块宗地(包括农村所有权宗地、农村集体使用权及城镇使用权宗地等)在全国范围内赋唯一的宗地代码,使全国每块土地都有一个唯一的“身份证”。宗地统一编码工作主要包括“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定、宗地的统一编号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分与宗地统一编码我市四城区原有街坊数据为2004年我市515城镇地籍调查工程成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街坊划分已经不能满足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在2012年启用新的地籍管理软件后对原有的城镇街坊数据依照主要道路河流、原有宗地做了一次调整,但行政区和街坊编号依然沿用原编号。现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下,以《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和《全国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实施方案》为指导,将城乡行政区划数据整合到同一数据层的基础上,结合乡镇、街道和行政村、街坊界线以及我的最新影像数据,根据对典型线性地物影响程度对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的进行划定。在县级行政区划内以现行乡、镇、街道办为基础,结合典型线性地物划分地籍区、地籍子区,并分别参照现行乡镇、街道的行政区编码对地籍区和地籍子区进行编码。城镇、农村地籍管理系统3.3我市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分现状城镇、农村地籍管理系统3.3我市城区街坊划分我城区共有3514个街坊我市国土资源局高度各领导高度重视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密切关注工作进展,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研究、实施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目前在戚墅堰区初步完成了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的试点划定工作,划定工作完成以后即开始以《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为标准对城镇和农村数据进行地籍号的转换。地籍区、地籍子区作为宗地管理的新理念,打破原有行政区和街坊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行政区划、街坊调整带来的不稳定性问题,同时将城镇、农村的宗地统一到相同的管理区内管理,为城乡一体化的地籍信息管理打下了基础。城镇、农村地籍管理系统3.3我市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分现状地籍区原则上以镇、街道行政界线为基础,结合明显线性地物划分。可以打破镇、街道行政界线,但不得打破区级行政界线。地籍区与相邻区行政界线接边时,以区行政界线为边界。地籍区可以打破区内不同镇、街道行政界线,以大型线性地物如自然国有河流、高等级公路为界划分。地籍子区原则上在地籍区内按明显线性地物划分,以国有河流、公路等线性地物为界线。面积一般以15平方公里左右为宜,最大不宜超过45平方公里。对于已办理土地征收手续的铁路、公路、河流等线性地物,要分段划分在地籍子区内。城镇、农村地籍管理系统3.3我市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分规则为了保证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划分的科学合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