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傣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少数民族布依族傣族13服饰1班2013229108潘如•布依族•起源•现状•衣•蜡染•食•住•习俗•传统节日•傣族•起源•现状•衣•食•住•舞蹈•传统节日起源•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古代百越之一。•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饶”。布依族与壮族•布依族与壮族在人文习俗等方面都相似,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壮族旧称僮族,后来周恩来称僮族人口众多,僮不好听,便取名为壮。•布依,壮人口众多,所以因治理国家的需要,就把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以南的划归为壮族,以北划归为布依族。现状•布依族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占了很大一部分,1990后有所好转。•布依族生活水平也较低,很多地方都没有开展,不过近年来开发旅游区等也逐渐富裕起来。因为布依族生活气候炎热,所以他们的传统服饰是男穿衣衫,女穿衣裙。•衣布依族的服饰一般为青色、蓝色或者白色。布依族男子•在各聚集地中,男子的服装式样基本相同。•包头帕,有条纹和纯青两种式样。•衣服是对襟短衣,裤子是长裤。衣服里面白色,外面是青色或者蓝色。布依族女子•少女头戴织锦头帕,穿滚边短衣,系绸缎腰带,下穿裤子、绣花鞋。••青年女性头戴织锦头巾;穿蜡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系浅色绸缎腰带;下穿裤子、绣花鞋。布依族老年人•大多穿大袖短衣或者是长衫,长衫会是青色蓝色。•脚上穿布统袜。蜡染•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她们的衣裙都会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来装饰。花纹•在布依族的服饰上不难发现,菱形、三角形等抽象图像随处可见。•布依族的很多神话传说体现了其与鱼有血缘关系的原始观念,所以服饰上的这些图案就是反映了明显的鱼图腾崇拜。食•布依族闲时一天两餐,忙时三餐,主食是大米和玉米。小麦、高粱、薯芋、豆类为辅食。•布依族对糯米有一种特殊的情怀,糯米制得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是出名。•布依族大多依山而居,村寨周围古树参天。•传统的布依族民居为干栏式建筑,最具特点的是月亮河沿岸的布依住房。房屋多为两层,房顶为悬山式(两面坡),称为吊脚楼。底层关牲畜,中层住人,阁楼烘炕玉米、杂粮或存放杂物。楼房两侧有竹造的阳台用来晾晒粮食和衣物,外砌石梯作登楼用。住习俗•婚俗•一定要由自己的哥哥由屋内背上马,再由弟弟牵马照顾照顾同行。•顶一把花头巾、打一把花伞。•拦客。•布依族的手帕和鞋子等通常被布依族女子作为定情的信物。•拦客酒•布依族一向以酒待客,有客人来时,或唱山歌,或就请喝酒,不论多少,总归要喝点。•扫寨•这是在二月二时祭祀保护神和共同的祖先,也保佑人畜平安。传统节日•布依族除了与汉族过传统节日之外还有自己的节日。•二月二:祭龙,即献祭村寨保护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地点是在村寨附近的树林中。节期3天,头两天就停止一切农事活动,青年男女盛妆打扮,聚集于田野中对唱山歌。第三天正式举行献祭仪式。祭品除按村寨户口分1份外,其余部分由参与祭祀者就地野餐。主祭人宣布新年的乡规民约。•三月三:每家为孩子蒸染红蛋和花板,小孩尽情玩。接连3天,男女青年游山对歌,许多青年趁此良机物色意中人。洒扫村寨内外,驱火魔和送太岁,祈保人畜平安,家家都到祖坟上添土、挂纸钱和以荤素供品献祭。•四月八(牛王节):“四月八”即农历的四月初八。这是布依族纪念耕牛的节日,在罗甸等地叫“牛王节”,镇宁扁担山一带称为“牧童节”,安龙、兴义地区则称“开秧节”。这天家家要吃“牛王粑”和糯米饭,并用糯米饭或糯米粑喂斗。在贵州外镇宁地区,还要给小孩一只蒸熟的公鸡,由大人带小孩去河边洗澡,抓小鱼、吃鸡肉、晒太阳。•六月六:杀鸡宰鸭,用白纸做成小旗,沾上鸡血插在庄稼地内,家家大扫除,晾晒衣服被盖,沐浴净身,宴请亲友,故又有过小年之称。各地布依族人民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起源•傣族源于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哀牢人。哀牢人是云贵高原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现在中国境内约126万人口。•和布依族一样,都是百越之一。•傣泰民族在中国史籍中,先后被称为“哀牢”、“掸”、“乌蛮”、“白蛮”、“白衣”、“金齿”、“黑齿”、“白夷”、“僰夷”、“摆夷”等名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暹罗(泰)王国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开始把分布于各国的傣泰民族统称为“泰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政府在国内分别命名,中国称其为傣族。现状•傣族在国内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支流域、怒江流域、澜沧江流域、红河流域、金沙江流域等几大江河流域的热带河谷及高原盆地中。衣傣族男子•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礼帽,显得潇洒大方。傣族女子•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一般用纱、丝绸等轻柔的布料,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食•傣族和布依族相似,一般一日两餐。•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为主食。•副食大多爱吃酸味和水产。•傣族喜欢吃竹筒板。有特殊的清香味,素称傣家的风味佳肴。是过节或待客的上等主食。•傣族还喜欢吃米线、酸笋、酸菜、鱼类、青苔、蛙类、竹蛆、沙蛆、蜂蛹、酸蚂蚁等。•在饭后通常会嚼槟榔,导致很多老年人牙齿嘴唇都是殷红色。住•因为天气炎热、潮湿、多雨,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傣族竹楼是一种全用竹子建造的二层楼房。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寺庙•傣族一般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参观傣族的任何寺庙,进门前一定要脱鞋。•在西双版纳遇到小和尚。千万不能摸对方的头。•男子从小便要去寺庙当和尚,穿上袈裟。并且要在佛寺里住一个星期才到学校去上学。从此袈裟就要一直穿在身上,直至结束他的出家生活,还俗时才能脱下。当然,他们回到学校时,也一直要穿袈裟,在学校里要和同学们一样学习各门功课。舞蹈•傣族是一个善歌善舞的民族。•傣族人最普遍的舞蹈便是孔雀舞了。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在傣家人的心目中,孔雀又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因此,孔雀就成了傣族人民最喜受的民间舞蹈。在欢度泼水节期间,跳孔雀舞更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象脚鼓舞在傣族也是普遍的民间舞。•是一种男子自娱性舞蹈,因舞者身挎象脚鼓而得名。•象脚鼓用芒果树或木棉树干挖空,蒙上牛皮制成,形如象脚。象脚鼓舞是云南省代表性舞蹈,凡盛大节日,舞蹈行列皆以象脚鼓领舞。•花环舞:傣语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体舞蹈。•如今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跳,已变成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大鹏鸟舞:傣语叫“戛伦”。•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节日里跳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舞蹈主要表现大鹏鸟与雨神搏斗的动作和不畏强暴的气质。传统节日•浴佛节。•在西双版纳地区,浴佛节被政府宣传为“泼水节”,每年都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入夏节(傣语“豪洼”),又称“关门节”。佛爷们集中到佛寺念经,信众们准备食物、鲜花、纸币等到寺庙“赕佛”。而后,便进入为期三个月的“结夏”。结夏期间,禁止僧侣外出讲经,禁止信众远行不归,禁止男女谈情娶嫁,禁止大型庆祝活动,僧侣要安心诵经、民众要专心生产。•出夏节(傣语“昂洼”),又称“开门节”,与“入夏节”相对应。“出夏节”一般在大傣历12月15日(农历9月中旬)举行,象征着三个月的“结夏”期结束,可以解除“入夏节”以来的一切忌禁,僧侣可以出寺传教募化,男女也可以谈情娶嫁。出夏节这天,傣族民众们都会身着盛装,带着食物、鲜花、腊条、钱币等到佛寺拜佛听经,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燃放烟花、点孔明灯、跳象脚鼓舞等各种娱乐活动。谢谢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