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学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乌蒙山区的“五心”级教师——记赫章县水塘堡乡杉木箐小学教师马德军马德军,一个朴实直率的苗族汉子,一名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一位默默耕耘的乡村教师。1993年师范毕业的马德军,已为山区教育耕耘了23年,在其住所的墙壁上,有他亲笔所书的一句话:“对党的事业要讲忠心,干好教育要重诚心,教书育人要比用心,对待学生要有爱心,对待生活要寻开心。”,经过实地了解,马老师23年来的思想、品格和言行正是对这句话的有力诠释。党的事业要讲忠心马老师出生在水塘堡乡捞地村,这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居住有苗族、彝族等民族,在上世纪90年代,贫困落后是这个村寨的标签。作为土生土长的捞地人,他深感知识文化、文明意识对改变捞地人贫困落后命运的重要性,中师毕业后毅然回老家捞地教书。在他的记忆中,自己读书时,条件极为艰苦,当时教自己的老师还是民办教师,每月只有几元钱的工资,冬天还要从家中背柴到学校生火给学生取暖,让自己印象深刻,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当一名教师。生长在多民族杂居村寨的马老师因勤奋好学,从小就懂得苗语、彝语、汉语三种语言,工作上的勤奋努力和课堂上的双语教学,让他很快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学生的爱戴和村民的好评。1995年,因马老师的出色表现,村委会主动找他谈话,动员他入党,1996年,马老师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决心要以实际行动接受党的检阅,1997年,捞地村通电了,很多群众因不懂技术,电路连接、维修,电灯、开关安装都要找人帮忙,只要有人找,马老师不讲条件,从不推辞,有时还主动上门服务。在捞地小学教书20余年,马老师已把学校当作了自己的家,2009年,学校破旧的操场需要翻修,为节约资金,马老师以自己的土地租给砂石厂作为条件,协调砂石厂无偿为学校捐赠420多方砂石,以当时价格计算,价值达15000元,操场硬化解决了,但校园绿化问题如何解决,马老师以不计报酬,为学校种植树木和花草。20余年,马老师逐渐变老,但捞地小学却越显年轻,这美丽的校园、温馨的环境倾注了马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如果要讲理想信念,家乡孩子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就是我的信念,如果要讲对党忠心,为家乡教育干点实事,绝不计较个人得失就是我的忠心。”这是马老师的真诚表白。干好教育要重诚心1993年8月,马老师请好友写了古人的对联“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粘贴在卧室里,时刻告诫自己要重守承诺、不忘初衷,教好山区孩子,抓好家乡教育。如今对联虽已朽烂,但心中警示犹存。“干教育工作,要真抓实干、诚心诚意,不能玩虚的”,马老师用行动践行了他的观点。2015年8月,在了解到水塘乡杉木箐小学条件艰苦、少数民族多,学校不少教师因怕吃苦、不懂民族语言等原因,不愿留下等情况后,在条件较好、离家较近的水塘捞地小学工作了22年的马老师,毅然向水塘堡乡教育管理中心提出申请,主动要求到边远、落后的杉木箐小学工作。开学第一天,来到杉木箐小学工作的马老师就发现一个严肃的问题,在他到来之前,杉木箐小学虽然悬挂了国旗,但却没有组织学生举行过一次升旗仪式,多数学生不会唱国歌,没有戴过红领巾,不会行少先队队礼。为了举行第一次庄严的升旗仪式,他用3节课的时间教会学生唱国歌、教会他们如何行队礼,自己掏钱到赫章购买了44条红领巾给学生佩戴。9月21日上午,当雄壮的国歌在这个边远的山村小学响起时,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地升起时,当孩子们第一次庄重地举起右手时,组织升旗仪式的马老师满怀兴奋和激动,向全校学生进行了第一次旗下讲话。马老师深情地说:“同学们,你们认为升旗仪式是一种政治色彩吗?不,只要静下心来想想,和平的中国来之不易,可能我们不觉得什么。但是看看新闻上生活在战争中的国家的人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国度感到自豪,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缅怀为了和平而壮烈牺牲的英雄。教书育人,更要爱国!读书做人,更要爱国!今天,虽然我们升的是一面国旗,但是在战争中它就是战旗,两军对垒,斩将夺旗,是战场的常态;在奥运会上,她是和平的使者、友谊的象征。同学们,让我们时刻将国家和当年的勇士牢记心中,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马老师热情洋溢的话语,让学生们印象深刻。对杉木箐小学来说,马老师带来的不只是升旗仪式,还有教学理念、学校面貌的变化,他虽然不是校长,却以建好学校为己任,硬化球场、美化校园等都有他的功劳。马老师用坚定的信念和特有的虔诚,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为学生带来了新希望。教书育人要比用心书教得好不好,光用力不行,还要用心,从教20多年来,马老师教过很多从小就不知山外世界的山村孩子、从小就未学过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但正是他对育人的诚心和教学的用心,教学成绩一直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工作上,马老师多数时间都从事语文科教学和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学中,马老师重实物观摩、情景感知教法让人印象深刻。为了让山野的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他把家里的电视机搬到了学校;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中国结,他就用手机下载中国结的图片给学生看;在上小学三年级《花钟》一文时,他把自己种的花草搬到教室里,让学生观赏;学到《巨人的花园》一文时,他花了300多元钱买了6个风筝,带着学生放风筝,让他们感受快乐同享;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时,他利用周末时间,花了680元钱带学生到韭菜坪搞夏令营活动,赏着烂漫的韭菜花,教学生唱起《采韭菜》,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到杉木箐小学工作后,所教班级的22个学生中,有19个是彝族学生,汉语口语较为困难,还好马老师从小就学会了苗语、彝语、汉语三种语言,为了方便学生学习,他就用彝语、汉语同时教学,如学生不懂什么是“石磨”,他就讲是指彝语中的“裸”(同音),学生就明白了;同时,马老师还抽出周末时间进行家访,免费给学生补课,从汉语拼音到字、词、句、篇,从乘法口诀到应用题都不遗余力的讲;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还自费购买了1260元的电子设备,图文并茂地为学生进行讲解。有人泼冷水说他带学生去野外和给学生补课,太冒风险了,他的回答是:学生安全固然是大事,但误人子弟更加危险,不能因为怕担风险,置学生的前途命运于不顾。对待学生要有爱心马老师生活俭朴,不抽烟、不喝酒,不追求享受,一般外出都是骑电动车,朴素的生活为他节约了不少开支,他总是用个人工资尽量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在捞地小学工作期间,他给学生龙军、顾学宇买过鞋子,资助过苏兴菊、安晟实、罗成贵等孩子上学,2014年5月,马老师所教的学生李凤的父亲外出打工,班里又多了一个留守儿童,就买了价值50余元的面条、老干妈给李凤三姐弟做早餐,并一再叮嘱他们,如果面条吃完了,可以再买,他总是每隔一两天就到李凤家,教李凤仨姐弟做家务。到杉木箐小学工作后,他了解到三年级的陆玉萍和四年级的文琴是特殊留守儿童,家境较为困难,大冷天还穿着冰冷的雨鞋上课,就主动给这两个学生买了暖脚的鞋子;尤其是学生文琴,从小母亲离家出走,杳无音讯,父亲到威宁当倒插门女婿,只能与奶奶相依为命,艰难度日,马老师经常家访看望祖孙俩,帮助他们安装电灯、维修线路等,并对文琴作出承诺:“今后只要你读书有困难,我还有工资,尽管找我”。这样事例还有很多,2015年9月24日,马老师到学校临近的黄泥村去家访,看到村民徐本红家境较差,一个人带着3个小孩,就摸出钱给正在上二年级的徐蓉,叮嘱徐蓉拿去买笔和本子;到村民李长清家时,看见李长清年仅6岁的孩子李建才由于母亲出走而闷闷不乐,就问李建才:“4加5得多少?”“9”,李建才脱口而出,他高兴得一拍大腿,当即奖励10元钱;到了学生饶微家,看到学生做功课的地方光线昏暗,就出资出力帮其安装了灯线。马老师对学生的爱和付出还不仅如此,2015年秋季学期开学不久,初到学校的马老师就自掏腰包给所教的四年级全班22名学生买了字典、词典、资料,共计花费600余元。2015年10月,当他得知杉木箐村有一个在田坝小学上五年级的杨彩同学,由于患病在家时,就主动找到杨彩母亲,给了1000元现金。2016年“六一儿”童节,学校因条件问题没有安排集体活动,马老师想到自己的学生不少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陪伴,就花了300余元带学生到自己家过节日。对马老师来说,学生生病感冒,买药给学生吃更是日常小事。马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是那样的博大,马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又是那样的细微,言行间是那样的真诚和朴实,没有任何的矫情和做作,一切发自内心,一切源于自然。对待生活要寻开心与马老师相处和交谈,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乐观的心态和纯洁的心灵。要做一个纯洁的人、干净的人,马德军老师一向对自己的要求都比较严格,他曾坦言:“在赫章,像我这样不沾烟酒的苗族同胞不多,很希望看到苗族同胞自立自强”。在律己方面,马德军时常以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来勉励自己。离开捞地小学时,学校给他配备公文包和U盘等都一应结清,没有带走学校任何公物。马老师的妻子说,马老师参加工作20多年,从未见他从外往家里拿东西,反而总是从家里往外拿东西,就连工资也没有花费多少在家人头上。妻子曾提醒他,整个家庭只有他的工资是固定收入,不节约点,万一家中有急事用钱,怎么办?马老师只回答了一句:“我有工资,什么都不怕。”马老师从小就喜欢习武锻炼身体,今年已44岁的他还能完成翻跟头、一字腿等高难度动作,学生们都很敬佩他,不少学生要跟他学招式,他就利用体育课、课外时间教他们,正因为他的这一特长,他所带班级学生参加全乡“六一”儿童节歌舞比赛,总能有一些高难度动作征服观众和评委而名列前茅。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马老师自甘清贫、两袖清风,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动,活得自在,过得乐观,一身轻松。“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开心就好”,这是马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平凡岗位创奇迹——记妈姑镇幼儿园彝家追梦青年文茹琪妈姑镇龙井村,四周群山环绕,按说这里应该是鸟语花香的境界,其实不然。由于这个地方海拔高,又属喀斯特地貌地型,因此,地表水及其匮乏。加之交通不便,导致其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千百年来,这里流传着一首歌谣:“好个”龙井村,吃水用称称。三天不缺水,犹如享“皇恩”。由此可见,在这里仅吃水就十分困难。然而,就在这个大山深处,也设了一个教学点。2007年,文茹琪带着青春的梦想来到了龙井小学。在龙井小学工作期间,文茹琪始终以一位大姐姐的身份和学生相处,把学生当做亲人,利用闲暇时进行家访。经过半个学期的走访,她了解到在当地由于自然经济条件差的原因,存在着相当多的贫困生以及留守儿童,面对这些贫困而又孜孜渴求知识的孩子们,文茹琪产生了怜悯之心,总是在想着能用什么方式帮助他们.可是,事情还未想出好方法来,第二个学年,由于工作需要,文茹琪被调到了镇中心校工作。虽然中心校的环境条件要好很多,但是,在她的脑海里,时常浮现的是龙井小学那些贫困孩子们的身影。对此她冥思苦想,怎样去帮助这些山村里的贫困孩子们呢?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显然力不从心-----有一天终于让她想到,社会的力量是强大的,自己有QQ、微博、微信,为何不利用网络与外界沟通联络呢?说不定有可能得到那些一直关注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爱心人士的重视。于是,从2010年10月开始,文茹琪时常在QQ空间、微博里上传龙井小学贫困学生们的相关图片,并写下自己帮扶的感想。天道酬勤,时间不长,就有部分爱心人士与她联系,并通过她了解该地区的真实情况,在不断的联系过程中,许多爱心人士参与了帮扶活动,不到一年,这项爱心活动就形成了一条用网络连接起来的“爱心接力链”。在这个“爱心接力链”中,有影视界明星、集团企业老总、个体老板、还有在校大学生、海外留学生等。爱心桥梁的搭建,虽然为贫困山区与外界爱心人士,提供了通道,但是却为文茹琪增加了负担,每逢外界“爱心物品”——包裹寄来的时候,她第一时间就要和龙井小学邓校长联系,把这些爱心包裹运回龙井小学,并马上给捐赠者回复。经常熬夜坐在旁到凌晨12点才睡觉,如此两年多的时间,文茹琪总是那么锲而不舍,又是那么坚贞执着。人曰:心善感应天和地。她的这种执着的精神,得到了领导的重视、社会的好评、百姓的支持、孩子们的敬仰。她的事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中国教育报、新华网贵州频道、贵州都市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乌蒙新报、赫章报等媒体先后对其进行了报道。在2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