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主持人:郑旭明主持单位:浙江理工大学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西区邮政编码:310018联系电话:0571-86843699传真:0571-86843701电子邮箱:qxxy@zstu.edu.cn合作单位:负责人:负责人:负责人:负责人:负责人:浙江省教育厅二○○四年二月制一、简表项目简况项目名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类别A、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是否招标项目否起止年月2009年1月~2010年12月项目主持人姓名郑旭明性别男出生年月1960年1月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教授/院长最终学位/授予国家博士/中国香港所在学校学校名称浙江理工大学邮政编码310018电话86843699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西区主要教学工作简历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2008/2009(1)2007/2008(1)分析化学本科生32浙江理工大学2001/2002(2)2000/2001(2)分析化学本科生48浙江工程学院2006/2007(1)2005/2006(1)光化学本科生32浙江理工大学2004/2005(1)2003/2004(1)光化学本科生32浙江工程学院2007/2008(2)现代分子光谱学共振拉曼光谱学硕士生4832浙江理工大学2006/2007(2)现代分子光谱学共振拉曼光谱学硕士生4848浙江理工大学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时间项目名称获奖情况02.12-04.12浙江省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专家验收04.10-06.09大型共享分析测试仪器实验室建设省级专家验收04.10-08.09《示范性基础教学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校内教学基地人才综合培养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省级专家鉴定06.1-08.12光诱导分子内质子转移反应动力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08.1-12.12复杂体系的化学反应动力学—课题3科技部973项目08.1-10.12金属配合物超分子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动力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03.1-05.12电荷转移复合物光诱导反应短时动力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06.1-08.12光诱导的绿色有机合成及反应动力学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人才03.6-06.6新奇活性物种基质隔离共振拉曼光谱研究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重点资助项目主持单位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96120331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徐定华男1967.8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方案设计王伟祖男1956.6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方案设计与实施王吴芳女1977.02讲师浙江理工大学方案实施梅梅女1981.10助教浙江理工大学学生管理陈涛男1980.08研究实习员浙江理工大学教学管理麻寿光男1945.10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教学管理彭学兵男1972.12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教学管理袁嫣红女1975.7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教学管理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1.立项意义教育是文明传承、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大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支撑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培养具备宽厚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工程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视野宽广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已成为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一批高水平创新型拔尖人才,已成为浙江高等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改革涉及面广,其中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带有战略性、全局性、引领性意义。人才培养的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因此,由于办学目标和定位的不同,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有着不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例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能够在各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的顶尖专业人才,提出“本科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自学和动手能力的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的育人理念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培养模式。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并在实践中收到良好效果,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逐步发挥出积极作用。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建设高等学校,以立足浙江,服务全国,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己任,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朴实校风。面对浙江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和浙江省新时期“创新强省,创业富民”总战略,学校十分重视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专门成立了启新学院,负责全校拔尖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工作,确立了“厚基础、重素质、扬个性、求创新”的培养模式。为了确保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和改革成功,本项目提出“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拟通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育人环境”“招生体制”、“教学管理”等一些列体制的配套改革和实践,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具体实施,为学校新时期新的办学理念的成功实践奠定坚实基础,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十一五”浙江省高等教育抓质量这一工作目标的实现作出基础贡献.2.现状分析浙江大学于1984年在全国首创了教学改革试点班-混合班,并于2000年成立了竺可祯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此后,国内各高等学校相继设立专门学院,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我省的浙江工业大学“健行学院”、宁波大学“阳明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章乃器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中国计量学院“量新学院”等,积极开展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校于2007年6月成立启新学院,并根据我校专业学科的布局与水平,于同年按大学科门类开设理科类实验班、工程教育实验班和经济管理实验班,并积极筹建艺术类创业班、经管类创业班,学院计划每年招收学生150-200人。07级开设四个实验班共选拔161人,08级选拔182人,学院实施二次选拔和分流淘汰制。实验班学生由启新学院负责全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启新学院07级实验班学生经过一年培养,学习基础扎实,主动学习、积极向上、思维活跃的良好学风基本形成;学院倡导绩能共进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探研式学习能力、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四级英语通过率、参加学科竞赛等方面已显现出明显优势。学院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正尝试构建一种新的教与学模式,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从被动性、应试型学习习惯转化为主动性、探究式学习风格,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专业学科的布局与水平,选择一批师资水平高、教学条件好、优势特色学科支撑的大学科门类招收优质生源,以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的形式,实施大众化教育环境下的拔尖人才培养。让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超常学生得到特殊培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为国家造就一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拔尖人才。(一)构建大类基础平台,改革教学模式大类培养阶段,强化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科学精神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确立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大类基础教育,注重知识结构的交叉和融合,为继续学习、探究式学习打下基础。我国传统的教育实践侧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可谓复制有余,启发不足,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养成了被动性、应试式学习习惯,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弱。针对这一现状,实验班大类培养阶段将融入以小班研讨课、自主式学习、参与性实验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性、探究式学习习惯;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教与学方式,并在探索实践中使之不断完善。(二)建立专业教育体系,彰显个性发展专业培养阶段,实施专业导师指导下的自主性、个性化、研究式的专业教育,每位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发挥高水平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采用自学、研讨、跨学科选课等方式开展个性化修读;同时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后期研究性学习培养方案,安排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研讨班活动,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提升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兴趣与敏感性,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三)创设研讨论坛引领创新思维营造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宽松教学环境,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创新教育教学落到实处。以科学启迪讲座、导师论坛、学生研讨群、学科竞赛交流会等为研讨平台,建立教师间、教师学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指导、互动机制,拓展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空间,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这样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四)建立梯度培养机制培育创新能力以理科类实验班为试点,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与兴趣,从一年级开始就选拔部分学生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跟随高水平教师开展科研训练;四年里实施基础研究训练-研究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引导的梯度培养机制,以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为展示验证平台,体察科学的奥秘,探索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的切入点,提升研究的兴趣,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五)完善规章制度建设,保障学研氛围在学生选拔、分流淘汰、教学激励、专业导师、学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学生管理制度,形成学院积极向上的学研氛围。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第一阶段建立与完善拔尖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2009年1月~2009年12月)(一)制定实验班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它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培养措施和培养途径。实验班围绕创新创业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厚基础、重能力、扬个性、求创新”的宗旨,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培养的原则,按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1.建立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基础教学体系,厚基础:强化数学、英语、计算机等通识类课程及大类学科主干课程,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与教与学的方法,扎实知识基础,为继续学习、探究式学习打下基础;宽口径:学科基础课设置上注重大类学科知识结构的交叉和融合,赋予学生宽厚的学科知识背景,为不可预见的将来做好准备;重能力:增强实践性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实验方式,增加自主式、综合类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2.设立自主性、个性化、研究型的专业教育体系实验班实施专业导师指导下的专业教育,在学习主修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突出自主性、个性化、研究型学习的特点。自主性:学生自主选择主修专业、课程模块,自主选择专业导师,参与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个性化: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成长发展等因素,专业导师协同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采用自学、研讨、跨学科选课等方式开展个性化修读;研究型: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后期研究性学习培养方案,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提升学生对研究的兴趣与敏感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构建新的教与学模式营造主动性、研讨式学习氛围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性、应试型学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