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坦:水闸、溢流坝等泄水建筑物下游,用以保护河床免受水流冲刷或其他侵蚀破坏的刚性结构设施。当下泄水流采用底流消能时,护坦(或其一部分)常做成消力池型式,促使高速水流在消力池范围内产生水跃。紧接护坦或消力池后面的消能防冲措施,称为海漫。其作用是进一步削减水流的剩余动能,保护河床免受水流的危害性冲刷。护坦上的水流紊乱,其荷载有自重、水重、扬压力、脉动压力及水流的冲击力等。由于受力情况复杂,护坦又紧靠闸室或坝体,一旦破坏,直接影响闸坝安全,因此要求护坦具有足够的重量、强度和抗冲耐磨能力,保证在外力作用下不被浮起或冲毁。护坦厚度的最后确定通常都需参考已建工程的运用经验。在大中型低水头泄水建筑物中,一般采用0.5~1.0m。在高水头泄水建筑物中。常通过水工模型试验测定水流冲击力和脉动压力。根据护坦的最不利受力情况验算厚度。护坦常用钢筋混凝土筑成,在一般情况下护坦顶层及底层均布置钢筋,小型工程也可只配置顶层钢筋。为了减小或消除护坦下的渗透压力,在底部铺筑排水反选层,并在水平段后半部设置排水孔。护坦与闸室(或坝体)。冀墙之间需用沉陷缝分开,以适应不均匀沉降。当护坦较宽时,还需设置顺水流方向的纵缝,其间距与地基条件有关。一般不设垂直水流方向的横缝,以保证护坦的整体稳定性。帷幕灌浆:帷幕灌浆(curtaingrouting)在闸坝的岩石或砂砾石地基中采用灌浆建造防渗帷幕的工程。帷幕顶部与混凝土闸底板或坝体连接,底部深入相对不透水岩层一定深度,以阻止或减少地基中地下水的渗透;与位于其下游的排水系统共同作用,还可降低渗透水流对闸坝的扬压力(见图)。20世纪以来,帷幕灌浆一直是水工建筑物地基防渗处理的主要手段,对保证水工建筑物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作用。混凝土坝岩基帷幕灌浆都在两岸坝肩平洞和坝体内廊道中进行。土石坝岩基帷幕灌浆,有的先在岩基顶面进行,然后填筑坝体;有的在坝体内或坝基内的廊道中进行,其优点是与坝体填筑互不干扰,竣工后可监测帷幕运行情况,并可对帷幕补灌。帷幕灌浆的钻孔灌浆按设计排定的顺序,逐渐加密。两排孔或多排孔帷幕,大都先钻灌下游排,再钻灌上游排,最后钻灌中间排。同一排孔多按3个次序钻灌。灌浆方法均采用全孔分段灌浆法。灌浆压力是指装在孔口处压力表指示的压力值。岩石帷幕灌浆压力,表层不宜小于1~1.5倍水头,底部宜为2~3倍水头。砂砾石层帷幕灌浆压力尽可能大些,以不引起地面抬动或虽有抬动但不超过允许值为限。一般情况,灌浆孔下部比上部的压力大,后序孔比前序孔压力大,中排孔比边排孔压力大,以保证幕体灌注密实。灌浆开始后,一般采用一次升压法,即将压力尽快升到设计压力值。当地基透水性较大,灌入浆量很多时,为限制浆液扩散范围,可采用由低到高的分级升压法。在幕体中钻设检查孔进行压水试验是检查帷幕灌浆质量的主要手段,质量不合格的孔段要进行补灌,直至达到设计的防渗标准。三峡水库帷幕灌浆由于三峡水库蓄水位高程175米,强大的水压可能使水穿过基岩深层裂隙而产生渗漏。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施工人员沿着坝轴线打深孔再用高压把浆液灌注到基岩深处的裂隙中,这些浆液在岩石深处连成一体,形成一道完整的挡水帷幕,所以称作帷幕灌浆。三峡大坝基岩体主要为微新(花岗)岩体,一般透水性微弱,局部透水性较强。为了有效控制坝基渗漏,降低坝基扬压力,减小坝基渗透水量,增强基岩构造结构面内软弱充填物质的长期渗透稳定性,在大坝坝基、通航建筑物上闸首、山体连接段及两岸坝肩均布置有一定深度的灌浆孔,并在挡水前缘形成一道连续的防渗灌浆帷幕,全长约3950米,钻孔进尺33.6万米。三峡工程帷幕灌浆钻孔最大深度超过100米,钻孔口直径为56至76毫米,灌浆压力为5.0至6.0兆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