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分配(1)【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十一册,P75;例5【教学目标】:1、联系实际,使学生感知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初步确立转化的思想。4、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会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探索发现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教学关键】:把比转化成份数或分数,使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检测:(1)把35千克苹果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千克,2份是()千克,5份是()千克。(2)一个农场计划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大豆和40公顷玉米,大豆的播种面积占这块地(),玉米的播种面积占这块地的()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农场里白羊与黑羊的只数比是5:6,白羊占总只数的(),黑羊占总只数()。(4)给30个方格分别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用多种方法计算)二、重点探究:1.出示例5,感知解题信息。师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回答:①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②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2.讨论解题方法(1)师: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计算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生尝试列式解答,小组内交流、讨论。(2)组织交流讨论结果,归纳、板书:①解法一:根据比,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每份数量,最后求出各部分数量。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3+2=5红色方格:30÷5×3=18(格)黄色方格:30÷5×2=12(格)②解法二:根据比得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将比转化成分数来解。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红色方格:30×3/5=18(格)黄色方格:30×2/5=12(格)3.验证解题方法。我们怎么知道自己解题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涂一涂,算一算进行验证。4.小结解题方法。(1)阅读课本后,老师问你学到了什么。(2)师生共同小结: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计算时可以根据比,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每份数量,最后求出各部分数量,也可以根据比得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将比转化成分数来解。三、实践运用,深化发展1、初步应用:(1)(P75,试一试)如果把图的30个方格按照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你能算出三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吗?讨论:①1:2:3是什么意思?②三各颜色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2)学校合唱队有48人,其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3。男、女生各有多少人?(3)蓓蕾幼儿园大班有35人,中班有31人,小班有24人.张阿姨准备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三个班.每班各应分得多少块?2、发展应用:(1)下面我们来做个试验,看看你对自己有多了解?说说你的身高。(学生对自己的身高几乎是脱口而出,对自己不要太熟悉哟!)说说你头部的长度?(很多同学一下子懵了:有学生开始一同桌互相比画,也有的只好猜了。)我曾经看到这样一条信息:12周岁的儿童,头与头部以下的高度的比一般是2:13。2:13是什么意思?你能根据自己的身高算一算头部的长度吗?(有同学算出后,还用尺量一量,用来检验这条信息的真实性。)(2)发展应用: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有很多是书迷,最喜欢到阅览室、图书室看书、借书。现在学校决定投入6000元,添置一些电子读物(VCD光盘、录像等)、科技书和故事书。现在征求大家的意见,这6000元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各花多少钱?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1:1(平均分)1:2:3(1:2:3代表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设定?)5:3:2(比较喜欢看VCD、录像等)。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比算一算各花多少钱?反馈。有用1:1:1来解的吗?6000×1/3=2000(元),6000÷3=2000(元),1:1:1来分配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特殊的按比例分配。(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自主设定三种读物的比例,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字的爱好体现其中,真是不亦乐乎!)3、综合应用:第一关:一个足球的表面是由32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围成的,黑色皮和白色皮块数的比是3:5,两种颜色的皮各有多少块?第二关:右边的圆表示一场足球比赛的时间90分.红色部分表示足球比赛已经进行的时间.先估计比赛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再算出这场比赛大约还剩多分.第三关: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度数的比是3:2.这两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怎样进行按比例分配?生回合答后,师总结:1、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基本特征:已知:1、总量2、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的量。2、步骤:第一步求总份数;第二步求各部分量。3、解题关健在把比转化成每一个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来解答。【板书设计】: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总份数:3+2=5红色:30÷5×3=18(格)30×3/5=18(格)黄色:30÷5×2=12(格)30×2/5=12(格)总量×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按比例分配的问题练习教学内容:第76~77页练习十四的第5~9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2.进一步巩固比的知识,沟通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简单问题。教学难点: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知识回顾与整理。前几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2.写出几个比值是2/3的比。2/3=4:6=8:12=10:15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师:这些比是怎么得到的?你是怎样想的?3.盐与盐水的比是1:10,根据这个条件,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思考:(1)从份数来理解;(2)转化为分数来理解。4.从份数理解还是很容易的,转化成分数有点难度,继续训练转化成分数练习。请看书上第76页上的第6题。生直接回答问题,并说说是怎么想的,进一步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5.判断题。指名口答。二、解决实际问题:1.对比练习:一种药水是用药粉和水按3:100配成的(1)要配制这种药水515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2)有水6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3)用90千克的药粉,可配成多少千克的药水?2.(1)景江饭店年终结算,净利润35万元,当时合伙开饭店的王叔叔拿出了4万元,李叔叔拿出了3万元,张阿姨拿出了7万元,这35万元利润该怎么分配呢?(2)甲、乙、丙三数的比是2:3:4,平均数是12,三数各是多少?(3)两地相距60KM,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开出,0.6小时相遇。甲乙两车速度比是4:5,甲乙两车速度各是多少?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1)从份数来考虑;(2)转化成分数问题再解决。3.某校要在四五六年级评选三好学生共36名,按各年级人数分配名额,每个年级各评选几名?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人数6080100请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的比为2:1,它的顶角是多少度?5.小红期中考试数学语文的平均分是80分,数学和语文的分数比是3:2,她两门各考多少分?6.长方形的周长是80厘米,长和宽的比是3:2,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7.一根长80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长宽高的比是5:3:2,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厘米?8.商店运来一批洗衣机,卖出80台,卖出的台数与剩下的比是2∶3,这批洗衣机一共有多少台?总结:以上两题都可用两种方法解答,分别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你喜欢哪种方法?三、动手操作1.吴斌和吴洋过生日,要把蛋糕按1:1切成两部分,你能分一分吗?2.把三角形分成两部分,使它们的面积比是1:1,怎么分呢?把三角形分成两部分,使它们的面积比是1:2,怎么分呢?把三角形分成两部分,使它们的面积比是:2:7,怎么分呢?四、变式练习1.书上第77页上的第8题(1)学生读题,独立思考(2)引导学生分析:①三种材料是按怎样的比例配制的?你是怎么看的?②第2题你是怎样解决的?你是怎样想的?③第3个问题什么意思,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要引导学生理解:当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用去黄沙的几分之几?石子用去黄沙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体会到现在按2:3:5来配制,黄沙用去18吨时,水泥只用去18的2/3得12吨,所以还剩6吨,石子要用去18吨的5/3,得30吨,所以又要增加12吨。(机动)如时间来不及,安排在自习课或数学活动课“大树有多高”一课中。2.练习十四第9题第1小题: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那么它的长和宽有哪几种可能?(24=1×24=2×12=3×8=4×6)。现在知道长与宽的比是3:2,可以确定长是几,宽是几?第2小题:读题,让学生体会到已知长与宽的比是5:3,要知道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必须先求出什么?要按刚才上面研究的方法计算出长和宽各是多少,再画图。3.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在离中点20千米的地方相遇,相遇时客车和货车所行路程的比是5﹕3,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讲评。反馈时,引导学生理解:客车与货车所行路程的差是40千米。4、有一块菜地共720平方米,用它的2/5种西红柿,其余的种黄瓜和茄子,黄瓜和茄子占地面积的比是5:7,三种菜地各占地多少平方米?(1)请学生独立思考完成。(2)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2/5怎样理解?5:7是谁与谁的比?怎样理解?怎样求黄瓜与茄子的面积?三、拓展练习出示:1、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40,甲与乙的比是2:3,乙与丙的比是4:5,甲、乙、丙各是多少?2、甲的1/2刚好与乙的2/5相等求甲乙的比。3、一班和二班人数比是8:7,如果将一班的8名同学调到二班,则一班和二班人数比是4:5,求原来二班的人数?生讨论后试做,再汇报交流。四、全课总结师: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又进一步掌握了哪些知识?《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六(上)教科书第78—79页的内容。[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当然,如果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是不会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必须突出“同一时间”测量影长。[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发现和应用“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教学难点]“同一时间”测量影长。[教学准备]课前调查测量竿长与影长相关数据、准备测绳(卷尺)、竹竿若干根及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教师介绍世界数学名题:法列士测量金字塔高度。提问:学者法列士是怎样测出金字塔高度的?[资料链接]世界闻名的金字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