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理试题中的隐性信息河南省洛阳市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高级中学闫杰随着地理试题逐渐向能力立意转化,对考生的信息捕捉、分析、整合等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谓隐性信息是指试题中那些不直接给出的解题信息以及根据某些显性信息经过逻辑推理而获得的解题信息。任何隐性信息都有其一定的信息载体(即显性信息),如地名、地理数据、地图、经纬线、海陆轮廓等,分析信息载体是挖掘地理隐性信息的人口和基础。考生能否从试题中迅速、准确、全面地挖掘出试题中的隐性信息,是能否顺利解题的关键。一、从试题文字、字母和符号中挖掘隐性信息许多地理试题解题信息隐含在文字叙述和字母符号中,如表示方向的指北针和字母,表示公转和自转方向的箭头,都是试题隐性信息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考生对试题中的文字和符号进行认真的审读和领会,从中挖掘出所需的隐含信息。试题一:(2002年春季高考第39题,第1小题)(1)下图是表示地球公转轨道和太阳的位置。2001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八)是浙江海宁观赏钱塘江潮的最佳时期。在图中画出这一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用圆圈表示,同时画出地轴)。此题的隐含信息载体有三处:一是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左侧焦点,结合课本知识,挖掘出“l处在近日点附近,日期大约是1月初”的隐性信息;二是图例文字“二分二至点”,由此可挖掘“1处的日期是12月22日,3处日期是6月22日”的隐性信息;三是箭头符号,隐含了1→2→3→4的日期顺序。通过对三处隐性信息的挖掘,判断10月4日这一天地球的公转轨道位置就极为容易:根据1处和3处的日期,可知推出“2”和“4”处的时间分别是3月21日和9月23日,按公转方向的日期先后,10月4日地球应该公转到4→l之间且靠近4处的“甲”点(如图所示)。由此可见对试题隐性信息的挖掘是判断这一天地球公转位置的关键。如果考生对此题三处的信息载体不能准确捕捉、挖掘,此题求解将无从入手。(注:图中的数字和文字“甲”为笔者所加)二、从相关地理数据中挖掘隐性信息地理具有文理科的双重特性,从近几年的试卷看,很多试题涉及到地理数据,这些地理数据是试题隐性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地理数据的有效挖掘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如根据所给经纬度度数及排列规律判断东西经和南北纬;根据经度差推算区时和地方时;根据气温、降水、海拔、盐度等值线数据判断某地的位置,推测气候、河流、水文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等等。对这些数值载体的充分挖掘,是比较判断、逻辑分析的基础,也是解答此类试题的突破口。试题二:(2003年春季考试文综卷第一卷第2-3题)下图表示高雄、开普敦、淮北、芝加哥4个城市。据图示资料,判断:(1)四个城市中,7月气温低于1月气温的是:A.①B.②C.③D.④(2)图中城市②是:A.高雄B.开普敦C.淮北D.芝加哥本题以坐标图的形式提供了气温和降水数据,只有根据坐标图中的气温和降水数据,挖掘数据规律中的隐性信息,才能顺利解题。首先是图中的一月气温数值:城市②一月气温数值为0℃左右(隐含了代号②是淮北);图中的城市③④的一月气温均达20℃(隐含了③④位于或是北半球的低纬度位置,或位于南半球)。再次是图中的年降水量数值:城市①③的年降水量只有800mm左右,城市④的年降水量高达1700mm(这都隐含了“④是高雄”)。通过对这些隐性信息地逐一捕捉,再结合相关知识,很容易判断出①②③④分别是芝加哥、淮北、开普敦和高雄。当然,四个城市也隐含着解题的必要信息。例如“开普敦”,隐含了在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7月气温低于1月等隐性信息,如果考生不能从“开普敦”中挖掘出上述隐性信息,第1题将无法判断。再如,“淮北”冲隐含的“一月平均等温大约0℃”隐性信息,“高雄”和“芝加哥”中隐含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等重要信息,也是解题所必不可少的。试题三:(2002年文综天津卷,第一卷)读下图,回答:1.图中影响等值线向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A.降水B.暖流C.寒流D.径流2.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化中,Q点(2.8等值线上的最东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A.2月B.5月C.7月D.10月此题的隐性信息载体是图中的文字“上海”和等盐度曲线上的盐度数据,这是本题的隐性信息源。根据图中的“上海”二字,挖掘出“图示海域位于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口附近”的隐性信息,这一信息又可进一步挖掘出“影响盐度的主要因素是河川径流量”的关键信息(因长江和钱塘江大量的河水注入,导致附近海域海水盐度降低,故第1题选D)。从图中的盐度数据分布规律可以挖掘出“海水盐度从深海向河口依次降低”,这样就可以根据长江年径流的季节变化进行分析(夏秋季节,降水增多→长江、钱塘江径流量增大→海水盐度降低→等盐度线距离大陆远;冬春季节,降水减少→长江、钱塘江径流量减少→海水盐度增大→同一条等盐度线向大陆靠近。故“Q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必然是冬春季节,第2题的正确答案是A)。由此可知,正是从文字“上海”和盐度数据中的隐性信息挖掘,一步一步启发考生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向。三、隐性信息的综合挖掘与信息整合地理试题中的隐性信息往往散布于多个信息载体之中,一个信息可能为几个问题所使用,一个问题也可能需要多方面的试题信息,考生必须在文字、数字、地图等单个信息载体的挖掘基础上,列出全部信息清单(包括显性和隐性信息)。有些试题可能挖掘单一的隐性信息即可顺利解答,但大多数试题的求解往往需要将多个信息进行信息整合,从而衍生出更多隐性解题信息。信息整合包括隐性信息之间的整合、显性信息之间的整合、隐性信息与显性信息的整合、隐性信息与有关地理知识的整合。通过信息重组和有机整合,把解题所需要的条件与所挖掘的相关隐性信息建立关联,从中找到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试题四:(2003年全国综合卷)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推断1-4题。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A.22时B.14时C.20时D.16时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A.16小时B.14小时C.10小时D.12小时3.该船即将进入A.巴拿马运河B.麦哲伦海峡C.德雷克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4.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美国中部小麦黄熟B.中国江淮流域干热C.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D.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此题隐性信息较多。通过列表的方式,可使各种信息较为清晰全面的呈现出来。本题隐性信息的全面挖掘,为求解试题提供了分析和整合的重要依据。因本题信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把相关信息进行整合:(1)把隐性信息“东经120°线上的地方时为9点整”与“P点经度是西经75°”整合,再按照经度相差15°相差1小时的推算方法和“东加西减”的规律,推算出P点的地方时是20时。(2)把“在54°纬线北侧”与“P点此时的地方时为20时”整合,推出P点当天的昼长为16个小时(中午12时到日落20时相差8个小时,故全天长16个小时)。我国漠河的纬度大约在北纬55°左右(与教材内容整合),与P点纬度大小相当,按照南北半球的昼夜长度“对称互补性”原则推算,北半球漠河的夜长为16个小时。(3)把“图示位于中高纬地区和西半球”与教材知识整合:北纬54°位于加拿大东部拉布拉多地区,此处不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分界处,由此判定船只所经海峡只能是南半球麦哲伦海峡。(4)把隐性信息“P点昼长是16个小时”与教材整合:因P点大于12小时,此时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的地中海北岸此时正值冬季,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可能连日阴雨。总的来看自然地理部分的试题隐性信息相对较多。由于对试题中隐性信息的发掘不足,许多考生对此类试题感到无从下手;而许多考生不能将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又导致做题半途而废。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地理教师要了解学生发掘信息的“瓶颈”所在,施以针对性专题强化训练。在试题讲评时,结合典型地理试题,介绍挖掘试题的常见思路和方法,惟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地理考试中应付自如,取得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