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中之葉止禪(禪修)的基礎清淨道論實修手冊——悉達多學院編譯序【掌中之葉――止觀】一時,世尊在憍賞彌黃檀樹林裡。那時世尊撿起幾片黃檀樹葉放在手中,然後問比丘們說:「諸比丘,你們認為如何?是我撿起來放在手中的這幾片黃檀葉子比較多呢?還是頭頂上黃檀樹林裡的葉子比較多?」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撿起來放在手中的黃檀葉子很少,而頭頂上黃檀樹林裡的葉子很多。」世尊說:「同樣地,諸比丘,我所了悟但沒有宣說的法很多,而我(志在)宣说的法很少……。」――出自《相應部.56諦相應.第31經》為何世尊只對弟子們宣說「掌中之葉」這般少的法呢?因為這「掌中之葉」的法是有利益的、與梵行的基礎相關、導向厭離、離貪、滅盡、寂靜、勝智、正覺、涅槃,所以佛陀志在對弟子們宣說「掌中之葉」的法。這便是本書的緣起。這「掌中之葉」的法又是什麼呢?這「掌中之葉」的法就是四聖諦。只有四聖諦才是真正導向厭離、離貪、滅盡、寂靜、勝智、正覺、涅槃的法。雖然世尊還宣說其它如佈施、持戒、生天、感官享受過患、出離殊勝等善巧法門,但是一切善巧法門都志在歸向這究竟解脫法門――止觀禪法。四聖諦是諸佛不共(特有)的殊勝教法,八聖道分包括在四聖諦之中。實踐四聖諦的方法就是修行止觀。換言之,「掌中之葉」的法就是止觀禪法。【解脫道與菩薩道行者】為什麼止觀如此重要呢?對於解脫道行者而言,只有通過修行止觀,修行者才能現證涅槃。《法句經》第372偈說:無慧者無定,無定者無慧,兼具定與慧,彼實近涅槃。對於菩薩道行者而言,止觀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有了止觀才能現證真實的般若波羅蜜,有了般若波羅蜜才能實踐菩薩萬行。《金剛經》有云: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段經文說的是菩薩的使命。《金剛經》說得很清楚:「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菩薩的大悲心願只有一個,那就是引導眾生到彼岸――涅槃。作為菩薩道行者的您,如果只是一味地佈施、持戒、忍辱……而不想掌握止觀,那麼您還不是真正的菩薩,只不過是善心人而已。《金剛經》有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如果您還不清楚何處才是眾生的最終歸依處,那麼您究竟要把眾生帶到哪兒去呢?縱然您清楚了眾生的最終歸依處是涅槃,但是您可通曉那通往涅槃的道路嗎?如何修行止觀才能實證涅槃呢?這些都是菩薩道行者應該關注的問題。【本書特點】有人學佛多年,聽了許多有成就的法師所教的法,可是總是覺得力不從心,以致最終不能受益。又有人苦修了一段時間,開始時還有一些成績,可是時間愈久愈沒有進展。本書要講的是,您需要對佛教的根本教法――止觀禪法――重新認識,重新深入明白,並啟發自己那麼,您學佛修行多年的難題將能迎刃而解。很多書一再講的都是傳承裡所講過的話,我們聽久了,雖然有所悟,但只屬於個人膚淺的認知而已。另一方面,很多實修者的問題並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對於基本的問題認識得不夠深入。希望藉著本書,能夠闡明止觀的心要,指出您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您真正懂修行嗎?真正懂佛法嗎?它要告訴您,佛法博大精深,可是因為能力的極限、定力的不足,所以您所領悟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您需要認真再去思考2「什麼是修行?」、「什麼才是佛法?」。也只有如此,您才會認識到,原來佛法不是您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修行的悟境是無盡止的。本系列的書將談及培育定力的法門(止禪)與培育智慧的法門(觀禪)。掌握了止觀禪法,您就得到佛法寶藏的核心,無論要追求解脫或弘法度眾生,都可以隨心所欲,滿心所願。【對象】期望提昇定慧的一切修行者――包括解脫道行者與菩薩道行者。本系列的書講的是原始佛教的止觀,而您可能是一位修持密宗或北傳佛教無上法多年的老修行。然而,實實在在的,在佛法的精髓――原始佛教教法――裡,您反而會窺探到、認知到原來您對佛法懂得這麼少,原來原始佛教保留下來的是一套如此博大精深、契合科技時代的止觀禪法。【止禪――現代學佛人的良方】現代學佛人一個共通的問題是:心總是無法收攝。儘管聽了許多法,乃至有所領悟,但是在體證方面總是覺得摸不著邊。我們是一群生長在物質爆發時代的現代人,面對的是那無盡止的感官誘惑。我們也是一群生長在資訊爆發時代的現代人,衝擊著我們的是那讓我們馬不停蹄的文明訊息。這一切都使我們心猿意馬,非常散亂,時時刻刻無法安住。所以,止禪正是對治現代人通病的良藥,應當作為現代學佛人修行的首要工夫。希望透過《掌中之葉――清淨道論實修手冊之止禪》系列的書,能夠指出修行止禪的一條康莊大道,幫助修行者順利地提昇定力,以作為培育智慧、追求解脫、弘法利人的深厚基礎。願大家修行進步,願佛法久住世間。——悉達多學院編委會目录第一章定/定的基礎/什麼是定/定的涵義/定的特徵、作用、呈現狀態、近因/正因與邪因/分辨正定與邪定/定的種類與層次/定的精通程度/第二章定的進展/行道與通達/一、前行/【放鬆的方法】/【放下的方法】/二、正行/【如實的方法】/【自在的方法】/【加深定力的六對素質】/三、結行/【收心的方法】/【收功的方法】/淨化過程/修定的最重要法則/如何在修定當中進一步運用放下的原則/第三章老師與學生/良師的特質/良師的資格/良師的重要性/良師在止禪方面的角色/學生/好學生的素質/一、具足涅槃意樂/六種行相/二、具有定(與涅槃)的勝解/三、奉獻自身於世尊/四、奉獻自身於老師/五、履行學生的任務/第四章性行與業處/性行/性行的原因/性行的同分與區別/性行的辨知法/住所/1業處/普遍適用業處/慈心禪與佛隨念/慈心禪/佛隨念/第五章修行的障礙/十種障礙/五蓋/對治五蓋的方法/一、【共通對治法】/二、【個別對治法】/(一)[對治貪欲蓋]/(二)[對治瞋恨蓋]/(三)[對治昏沉和睡意蓋]/(四)[對治掉舉和追悔蓋]/(五)[對治懷疑蓋]/182對治五蓋的决策/附錄/3第一章定定的基礎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清淨道論.第一章.第1段》.現在我們要開始走上一條正道――培育內心寧靜安詳之道,亦即一般所說的「定」。在佛法的修學上,這是我們稱為「心清淨」的道路。這條道路唯有「住戒」或「立足於戒」的人才能履行。為什麼呢?因為只有立足於戒的人才能無愧於心。唯有以一顆坦蕩無愧的心,你才能順利地培育定力。因此,如果我們真心要培育定力的話,就應當穩固地建立起自己的戒行。什麼是「戒」呢?扼要地說:不作諸惡,實踐善行,清淨自心,是諸佛教。《法句經.第183偈》在這首偈中有三項要點,其中前兩點是戒的範疇:一、不作諸惡――身業方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語業方面: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方面:不貪婪、不瞋恨、不邪見。二、實踐善行――身業方面:救護眾生、布施、貞潔;業方面:誠實語、和合語、柔順語、利益語;意業方面:出離、慈愛、正見。三、清淨自心――當一個人具備了不作諸惡與實踐善行的基礎之後,他應該進一步修行諸佛的更殊勝教法,那就是清淨自心。什麼是清淨自心呢?那就是通過止禪與觀禪來淨除內心的煩惱,乃至徹見涅槃實相,究竟解脫。結語:(一)戒包含:1.不作諸惡;2.實踐善行。(二)戒清淨的修習能使修行者無愧於心,這聖潔的心便是修定的基礎。什麼是定。首先,讓我們審視一些問題,來綜觀心清淨的培育。什麼是定問題一:什麼是「定」?回答一:善的心專注一境稱為「定」。《清淨道論.第三品.第2段》許多人在讀到「什麼是定?定是善的心專注一境。」時,會立刻想到心的專注一境,而通常忽略了「善的」二字的重要性。在《中部.第44小方廣經》裡不是有如此的對話嗎?當毗舍佉(Viskha)居士問到「什麼是定」時,法施(Dhammadinn)阿羅漢比丘尼回答說「定是心專注一境」。那麼,認為定是「穩定不變」的狀態有什麼不對嗎?關鍵就在於它必須是「善的」。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正確地認識到:我們正在培育的定必須是有利益的定。於是,你會開始發問:什麼定是有利益的?什麼定是沒有利益的?定是穩定的狀態。然而,穩定的狀態有兩種:一種是猶如死寂的城市;另一種是猶如充滿活力而且和諧的城市,由於它和諧,所以穩定。很明顯地,我們不想要成為死寂的城市。我們想要的城市充滿生氣與活力的,而且沒有政治、經濟與社會的動亂。真正利益我們的是有活力的穩定性。老舊的廢城儘管看起來很穩定,但是對我們而言是毫無用處的。它的穩定性只是一種死寂而已,毫無利益可言。由於忽略了「善的」這樣的重要字眼,所以許多人在修定時遭遇到問題。很多修行者傾向於存有這種錯誤見解:既然定是心專注一境,那麼我就應該將心「凍結」起來。是的,當他們如此修定時,確實會有定力,只不過那是一種沒有利益的定而已。經文中所謂的「心專注一境」,事實上是一種「動」的狀態。例如:當我們看著一盞電燈時,可以見到它的光是穩定的,於是我們會認為它處在一種靜止不變的狀態。然而,事實的真相是,它是處在一種動的狀態。在一盞電燈裡,每秒鐘有數不清的光子發射出來,速度快得讓我們誤以為它是靜止不變的光明。因此,我們不應該培育死寂的穩定。「死寂穩定」的根源是一顆充滿悲傷、憂鬱、沉悶、無知覺、絕望的心。這些負面心態通常能在老人身上見到。相反的,「和諧的安穩」的根源是一顆充滿好奇、活潑、歡喜、和諧、朝氣、魄力的心。這些正面心態通常能在嬰兒或小孩身上見到。因此,在你靜坐修定時,很重要的是要讓你的心自然地流暢進行。有利益的定需要漸次的訓練。經過逐步的練習之後,當你的心愈來愈喜歡修定的目標(例如呼吸)時,也就是說,每秒鐘有更多的心識剎那緣取如呼吸的目標時,你就會體驗到愈來愈多的平靜與穩定。結語:(一)當定是「穩定而充滿活力」的狀態,我們稱它為「正定」。(二)許多修行者傾向於凍結他們的心或凍結他們的修行目標,藉此製造穩定性。然而,這是一種沒有利益的定,我們稱它為「邪定」。(三)正確的作法是:每當你修定時,只要讓4心自然流暢地進行。經過漸次的訓練之後,當心與目標愈來愈和諧時,一種深度安定與自在的狀態就會形成,這就是所謂的「善的心專注一境」。定的涵義問題二:「定」的涵義是什麼?回答二:「定」就是平等地放置。什麼是「平等地放置」呢?就是將心和心所(二者通常合稱為心))平等地、正確地放置與保持(通稱專注)在單一目標(或譯為所緣)。《清淨道論.第三章.第3段》第一級的修行者應如何正確地明白以上的陳述呢?你現在正努力地朝向得定,所以,只要你一天比一天更能將心專注在單一目標(所緣),那麼,你已經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了。在訓練的階段,你必須循序漸進,不可能一開始就能完全地將心專注在單一目標(所緣)。再者,你應該對以下兩點深入了解:(一)什麼是將心專注?很多修行者在修行的開始階段,每當發現內心有雜念時,就會過度地擔心與憂慮。其實,只要修行者不縱容或陶醉在雜念中,也就不必過度地譴責自己。內心還有雜念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乃至在近行定當中,雜念還是會生起的,只要輕輕地將心帶回到修行目標即可。正確的心態是只要你的心體驗著禪修主題就對了,不需要過度苛刻地固守目標。正如一位鋼琴家在演奏樂曲時,他看起來好像同時眼睛看著樂譜、手指彈奏琴鍵(有時還翻著樂譜)、腳踩著踏板、耳朵聽著自己彈奏出來的樂音、身體還隨著音樂的旋律在搖擺。在他同時做出這些活潑的動作時,他正是處在很好的預備定狀態中。同樣地,在你修定時,應該讓自己的心活潑,不要呆板地將心固定在修行目標上,以為那樣是定的唯一呈現狀態。在這裡,千萬不要誤解「將心平等地專注」為死死地守著一成不變的修行目標。應當理解這句話是指心與修行目標之間活潑的互相交流。這種互相交流可以通過種種方式進行,只要它是和諧的、有趣的、富有創意的互相交流就對了。為什麼說這種交流是「平等地」呢?因為這種交流具有「和諧」的特性,所以是「平等地」。千萬不要誤解「將心正確地專注」為只有做著單一件事情(即專注著你的目標)才是正確的。其實,只要你所做的一些事情都圍繞著你的單一主題,那就是正確了。就像上述鋼琴家的例子,在演奏鋼琴的過程中他是處在預備定的狀態。這時他的耳朵、手、腳、身體都同時在做著不同的事情,但是這一切活動都圍繞著他的單一主題――演奏樂曲,因此他就處在一種很好的定境中。同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