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2-2013年北航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期末考试试题(马拉克思整理上传)一、简答题(7选2)1、为什么说扩大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现阶段中等收入阶层的维稳作用第一,中等收入阶层极易成为经济增长的牺牲品。首先,中等收入阶层极容易成为我国目前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的替罪羊。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现象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增长、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其次,中等收入阶层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由于高收入阶层不断挤占中等收入阶层的生存空间和社会资源,中等收入阶层的生存处境面临尴尬局面。第二,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制约了他们不能顺畅表达自身利益。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发育不够充分,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自主和参与意识。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民主要求和权利愿望还没有在一定规模上形成,还不可能有公民行使自主权利的积极行动和组织自觉。第三,在金融危机中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中等收入阶层。第四,网络媒体舆论是制约中等收入阶层维稳作用的重要因素。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不能笼统的说中等收入阶层就是社会的“稳定器”;分析中等收入阶层和社会稳定的关系,不能直接照搬西方学者的“稳定器”理论,而是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状况综合分析。首先,政策导向是中等收入阶层能否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其次,判断中等收入阶层能否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需要结合中等收入阶层的特征和具体国情来综合考量。总之,如果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对中等收入阶层有所侧重,鼓励其发展壮大,维护其阶层利益,那么中等收入阶层渴求稳定、害怕变革的特性就会发挥作用,使中等收入阶层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反之,如果随着经济增长,中等收入阶层的利益持续受损,其阶层利益无法寻求合理的表达渠道,那么他们就会要求社会变革,如果寻求不到社会变革的良性途径,就很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三)培育中等收入阶层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在西方,中产阶层就是“大众”的代名词,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产阶层逐渐发展壮大,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日本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曾经有“90%进入中流”、“一亿人口皆中流”的提法,其他发达国家中产阶层的数量也大约在70%-90%之间。2、简要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原因。资产阶级自由化是在“文革”结束后,开启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兴起的一种思潮,有着特定的历史缘由。
这一时期新自由主义思潮由衰落转向勃兴,“它适应资
本主义从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发展,由一种理论、学
术,政治化为国际垄断资本全球一体化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的时期”[6]108。从历史渊源来讲,非社会主义思潮在党内和国内早已有之。尤其是当社会主义制度立后,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思潮在国内的市场有所扩大。从外部环境来看,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的帝国主义势力就想把社会主义的力量扼杀在摇篮里,美苏争霸是外在表现之一。资本主义国家动用大量宣传机器,用非社会主义思想腐蚀、渗透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和群众。国内外特定的历史环境,从而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滋生提供了良好时机。这一反动思潮刚出现苗头的时候,邓小平等中国
共产党人就旗帜鲜明地举起四项基本原则的旗帜,开
展反对精神污染的运动,教育广大群众和青年要自觉
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然而,当时党的个别领导人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决策失误,导致这一思潮在我国不断蔓延。而且,国际和平演变实力也不断加强。当时国际和平演变的势力直接推动国内某些反动知识分子兴风作浪。这正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不断泛滥的重要外因。从根本上讲,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我国的产生与泛滥,深受历史上所遗流的思想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的传统,历史较长。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仅仅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但是,并不表明小农生产的文化心理和封建传统就彻底消除了。这种小农生产文化心理传统,在我国具有“自由散漫、盲目极端、惯于狂热的心理机制;只相信感性经验而忽视乃至排斥理论知识的思维习惯”[9]的特点。各种封建残余、腐朽思想,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就很容易沉渣泛起了。对党和社会主义存在怀疑和失望情绪的一些人,和国外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结合下,以及他们骨子里所具有的小生产文化心理传统,那么,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就很容易在我国泛滥了。3、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方法论原则。一、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恩格斯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就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2]225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要得到证实,就是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中去。也就是说,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具体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要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就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二、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两个“巩固”,亮明了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定立场和决心。当前,意识形态理论正在触及话语权和领导权的层面,意识形态的斗争往往表现为话语权和领导权的争夺。全球化使得多元思想侵入我国,一些领域广泛存在去意识形态化、淡化意识形态或将意识形态工作边缘化的认识和做法。要消除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认识,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只有确保马克思主义占社会的统治地位,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需要。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真理和价值作为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形成的、反映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对基本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同样要把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作为实践的尺度来把握。4、简述中国共产党关于名族团结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把解决好国内民族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方针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即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有以下类型:(一)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的自治地方,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二)以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三)以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四)在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等;(五)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个自治地方,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等。对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中国政府通过在这些地区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乡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三)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几乎没有现代工业,一些地区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交通、邮电和通讯事业更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有计划、有意识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政府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时机已基本成熟,条件已基本具备。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下个世纪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将极大地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四)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和风格各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并采取了各种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包括: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有计划地组织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发掘和整理;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事业;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年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5、简述可持续发展的的概念、内涵与基本原则。(1)经济可持续发展.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发展”,而经济发展,尤其是工、农业发展更是“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但是,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是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的工业发展和持续的农业发展.(2)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以“物”为中心,以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为中心,解决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之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则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康乐和发展为中心,解决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问题.由此看出,二者联系十分密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