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县规划和建设局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增添新动力的工作方案一、城镇化现状概况目前全县辖长宁、龙头、竹海、双河、下场、老翁、古河、硐底、花滩、梅硐10镇及富兴乡、铜鼓乡、三元乡、井江乡、铜锣乡、桃坪乡、开佛乡、梅白8乡,30个社区、居委会,269个村,2086个社。2008底,辖区内总人口为441911万人。其中长宁县城所在地长宁镇既为国家重点小城镇,又为四川省重点小城镇;竹海镇为省、部级试点镇;龙头镇、双河镇、古河镇为省级试点镇;梅硐镇为市级试点镇。2008年全县城镇人口为103056人,平均每个乡镇城镇人口为5725人,除县城长宁镇以外建制镇规模平均为3630人,乡规模平均为1320人,乡镇规模普遍偏小。县城人口50200人,占全县城镇人口的48.7%。城镇规模(人)城镇个数(个)城镇人口总量(人)平均人口(人/乡镇)占城镇总人口比例(%)城镇名称10000以上1502005020048.7长宁镇3000-10000837296466236.2竹海镇、龙头镇、双河镇、梅硐镇、硐底镇、花滩镇、老翁镇、古河镇1500-3000510675213510.4开佛、富兴下长镇、梅白乡、井江乡1500以下4488512214.7三元乡、铜锣乡桃坪乡、铜鼓乡合计18963005725100二、现状主要存在问题1、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全县城镇化水平仅为30.6%,低于全国、省、市的城镇化水平。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经济总量不足造成,另一方面是长宁第二产业欠发达造成的。城镇化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的发展。2、城镇结构不完善中心城市规模较小,长宁镇城镇常住人口4.85万人,用地规模近4平方公里,规模较小,商贸聚集效益低,又缺乏大型企业支撑,辐射能力不足。除长宁镇的综合职能比较明显外,其他乡镇基本以单一的行政中心为主,兼有传统农产品加工的乡镇企业和小规模的集市贸易,集聚能力和服务功能薄弱,城镇发展的特色不明显,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联系松散,使城镇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导致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的无序化,难以形成联系密切、相互支撑的城镇体系,新上大项目较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3、乡镇建设水平较低乡镇普遍存在道路狭窄、路况不佳,供水、污水处理、环卫设施不齐,绿化水平较低,人居环境质量较差。三、县域城镇发展潜力综合评价长宁县城镇发展潜力综合指数分析表指标区位关系行政职能发展潜力交通条件GDP人口规模城镇建设资源状况人均GDP人口密度城镇用水得分排名权重33322222111长宁镇1010101010101081010102161竹海镇68106778109481692龙头镇856864688671425双河镇868776678471513梅硐镇556555586471218老翁镇756756455651247古河镇867854467471356花滩镇5565544654711210硐底镇555554486881199下长镇868956455891464梅白乡333344345467814井江乡333333345467416富兴乡533522364468312开佛乡7357433466610511三元乡433433245868113铜锣乡433423242667416桃坪乡333322245466818铜鼓乡333343146867715根据长宁县城镇发展潜力评价,评分及排序结果如上表,根据结果可分为四类:一类:200分以上,县城—长宁镇,发展条件最好。二类:130—200分,竹海镇、双河镇、下长镇、龙头镇、古河镇等5个,发展条件较好。三类:100—130分,老翁镇、梅硐镇、硐底镇、花滩镇、开佛乡等5个,发展条件一般。四类:60—100分,富兴乡、三元乡、梅白乡、铜鼓乡、铜锣乡、井江乡、桃坪乡等7个,发展条件较差。四、城镇化水平预测近10年长宁县域人口变动情况统计表年份总人口(人)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综合增长率(‰)19984202522.874.544.5219994238461.238.558.4820004242510.960.960.9520014254331.352.792.7820024271851.224.124.1020034281662.292.302.2920044296982.113.583.5720054307702.582.492.4920064319873.232.832.8220074381683.2014.3114.112008年4419113.2-9.38.541、县域总人口预测由上表和图可看出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1999年和2008年,人口有两次较大的突变,剔除突变因素,可计算出总人口(人)410000415000420000425000430000435000440000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长宁县县域人口综合增长率为2.7‰,据此,近期人口增长率按2.7‰考虑,远期由于计划生育影响,参考宜宾市总体规划按1.8‰可推测:近期2015年县域人口为:441911×(1+2.7‰)7=450544人,按45万计;远期2025年县域人口为:450544×(1+1.8‰)10=457754人,按46万计。2、城镇化水平预测根据经济水平相关法和区域城镇化水平类比法测算,我县城镇化水平预测结果如下2008年2015年2020年县域人口441911人45万人46万人城镇化率30.6%32%43%2008年2015年2020年五、城镇体系发展思路根据前面制定的城镇发展战略,县域城镇体系的发展思路为:一个中心四重点、主次轴线贯镇间、强心活边增基础。一个中心:一个中心即全县以县城为中心,长宁县城不仅应成为行政、文化、交通中心,更应培育建设为经济、旅游服务中心,通过县城带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四个重点:即竹海、双河、古河、下长等四个重点镇,其中双河、古河分别是县域南北城镇经济分区的中心镇,竹海镇是蜀南竹海风景区所在地,下长镇是县域工业集中区。通过四个重点镇的发展带动本镇的发展和周边乡镇的发展主次轴线贯镇间:即长宁南北主轴线(沿S308,江安—古河—长宁—竹海—双河)与东西次轴线(沿S309,硐底—龙头—双河—梅硐)。其中主轴线上集中了一个中心与四个重点镇,是县域城镇建设的重点。次轴线为县域南部城镇发展建设的重点。通过这两轴基本上将全县的大部分乡镇联贯起来。强心活边增基础:长宁县小城镇中非农人口数量少、比重小,表明二、三产业不足,不足以带动农村的发展。针对城镇化水平低,县城、中心镇、沿边镇、基层乡镇普遍规模偏小的现实,本规划建议按照“强心、活边、增大基础”的方针,推进城镇化进程。强心就是尽快把县城、中心镇(重点镇)发展壮大起来。活边就是把下长、三元、硐底、梅硐、花滩等沿边乡镇壮大搞活,抢先占领制高点,搞活沿边城镇的市场,吸纳本地和外地的资金、技术、项目和人才,提高城镇的吸引力、辐射力,推动沿边经济的发展。增大基础就是把处于基础地位的小城镇发展壮大起来,使其能够发挥联系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一)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加快城乡经济融合,形成城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格局。鉴于长宁目前城乡发展现状,首要任务是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一是统筹城乡生产要素,要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要坚决扫清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障碍。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三是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在充分有效地利用城乡资源、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的关系,实现城乡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产业体系一体化。逐步减少风景区及偏远地区人口,重点向长宁县城及竹海、双河、下长、古河等四镇以及宋家坝、下长工业集中区集中。1、第一产业布局粮食生产布局:优质稻、专用糯稻基地,主要布局于县域北部、中部地区,优质专用红粮基地主要布局于县域北部地区;专用红苕基地建设,主要布局于南部的官兴、双河、梅硐、富兴以及北部梅白、下长等乡镇。水果产业布局:围绕全市百里优质水果产业带建设,以北部下长、开佛、古河、梅白、长宁镇为重点,建设优质甜橙基地;在古河、开佛佛来山区域建设优质甜梨基地;围绕全市百里绿色长廊建设,在官兴、龙头、硐底建成优质干果基地。茶叶生产基地布局:以双河镇为中心,辐射梅硐、富兴、官兴等乡镇,突出抓好名优早茶的生产,争创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品牌;并在名优早茶采收后,加强茶园管理,采制红碎茶,建成出口红碎茶基地。畜禽产业布局:以南部山区的梅硐、富兴、双河、硐底、龙头、官兴等乡镇为主的草食牲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以肉牛、肉羊为主的草食牲畜,并在区内规划建设肉牛、肉羊繁殖基地,带动南部山区畜牧业发展;是以建设中部和北部粮食主产区为主的生猪生产基地,以铜鼓宜宾市无公害畜牧科技产业园区为依托,以良种化为突破口,狠抓品种改良,扩大外三元杂交猪的养殖面,并形成畜禽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在中、北部地区大力发展水禽业,形成水禽养殖基地。林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以竹为主的林产业。在竹生态基础较好的竹海、铜锣、富兴、梅硐等乡镇重点发展以苦竹、黄竹、麻竹、杂交竹等为主的笋、竹两用林,大力发展竹产业。2、工业发展规划立足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以工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优势企业为依托,走“工业强县”之路。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创建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工业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强力推动工业的崛起。坚持把工业相对集中作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发展两条工业发展轴线。一是以沿江长路从长宁镇北部宋家坝到下长工业集中区的长下工业发展轴,以发展一、二类工业为主,承接宜宾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和县内生态旅游区产业转移。二是以沿硐浑路和古高路布局从花滩至双河的资源开发工业发展轴。重点以发展资源开发加工工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沿两条工业轴线分别布局三个工业集中区:一是龙双(龙头—双河)工业集中区,引导以矿产资源为主要原料的工业企业进入。二是长宁镇宋家坝工业集中区,以县城为依托,引导科技含量较高,资源消耗小的轻工、食品加工等一、二类工业企业进入该工业聚集区;三是下长工业集中区,作为长宁县2020年以内重点发展工业集中区。3、第三产业布局中部服务业发展区域依托“蜀南竹海”,围绕生态旅游县城建设,以建设“民俗文化之都、绿化亮化之都、美食休闲之都、人居环境之都”为目标。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商贸流通业、饮食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娱乐业,把该区域建成旅游、商贸、科技、文化共融发展,突出县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服务业经济发展区域。南部服务业发展区域该区域服务业发展以体现川南民俗文化、苗家风情为主的生态旅游。加大竹类、食品和喀斯特地形地貌开发力度,打造特色品牌,把该区域建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北部服务业发展区域以发展农业观光、佛教文化、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多元化旅游,同时带动饮食业、文化娱乐业的发展。把该区域建成休闲观光旅游经济发展区域。(二)、形成功能布局合理,特色各异的小城镇体系。抓好品牌营造,塑造特色城镇。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如何增强个性,凸显特色,提升品位,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要突出规划龙头地位,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把完善城乡规划布局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编制和实施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城镇体系规划,着力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规划体系。在全县范围内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重大公共事业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根据各乡镇发展条件确定相应的规划引导措施,借鉴江浙经验,建成产业、风貌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在川南文化及竹生态的大背景下,发掘地方文化资源,镇、乡、村建设应体现地域特色和自身山水格局特征,建成一批有较高品质的特色小镇。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挖掘历史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展现时代特色。要把旧城改造与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