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小型医学兽类动物和蚤类鉴定及其综合防治知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常见小型兽类动物和蚤类鉴定的综合防治知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小型兽类医学动物分类鉴定范围:啮齿目:7科17属27种食虫目:3科5属7种兔形目:1科1属1种主要内容:各目鉴定性别鉴定年龄鉴定种类鉴定啮齿目动物鉴别特征1.上下颌各一对门齿,无齿根,能终身生长,呈凿状,仅唇面被有釉质(珐琅质)。2.无犬齿,在门齿与臼齿之间留有很大虚位,称齿隙。3.前臼齿不超过2/1,臼齿3/3,其咀嚼面生有齿突(突起)或为多个三角形平面组成。4.下颌关节比较发达(关节面较宽,呈长轴形),与上颌关节窝结合松弛,便于前后、左右移动的咀嚼运动。啮齿目动物鉴别特征5.鼓骨(听泡)甚发达。6.头骨之下眶(眼窝)孔较大。7.盲肠均较长(睡鼠科除外)。8.双角子宫,即阴道末端分成左右二个子宫,生殖孔与排泄孔分开。9.绝大多数种上唇具唇裂。10.多数种类五个趾,少数为三个趾或四趾;有爪。啮齿目动物子宫为双子宫分类鉴定标志外部形态头骨结构性别鉴定年龄鉴定种类鉴定前的准备鉴定器具:透明直尺,游标卡尺,眼科镊子(直头、弯头),天平秤,手持放大镜。头颅骨标本盒,木板,保存液。方盘,烧杯、电炉(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手术剪刀等。药棉,平皿,防腐剂,细铅丝,老虎钳,大头针,毛笔,标签纸,铅笔,剥皮用手术解剖器材等。种类鉴定前的准备技术准备:测量技能;鉴定技能;检索表及其使用。1、外形测量体长自吻端至肛门尾长自肛门至尾端,不计尾端毛。后足长自跟关节至最长趾的趾尖,不计爪。耳长自耳基至耳端,不计耳端毛束。外形测量2.头骨测量颅全长自颅骨前方最突出点(门齿唇面、前颌骨最前端,或鼻骨前缘)至颅骨后部最突出点。颅基长自前颌骨最突出点至枕髁最后端。腭桥长自上颌骨腭突前缘(不计棘突)至腭骨后缘之最短距离。腭长自门齿槽后缘至腭骨后缘(不包括棘突)的距离。上齿隙长自门齿后缘至最前面的臼齿(或前臼齿)前缘之间的长度。鼻骨长自鼻前缘至鼻骨后缘。上臼齿列长自最前面的臼齿(或前臼齿)前缘至最后一枚臼齿后缘之间的长度听泡长听泡前后缘之间最大长度。听泡宽听泡左右隆突部分之间最大距离。颅全长眶间宽颧宽鼻骨宽鼻骨长后头宽吻长吻宽枕鼻长自鼻骨前缘至枕骨后部突出点。后头宽后头部(脑颅)两则最突出点(听泡,听孔或人字脊)之间的距离。后头高自基枕骨突出点至此区内的颅顶最高点的距离。•鼻骨中部宽两鼻骨中部联线之宽度。•眶间宽左右眼眶间之最小距离。•眶后宽眶上突起后方额骨的最小宽度。•颧宽两颧弓外缘间之最大距离。颅基长腭长颧宽基长基底长腭底长乳突间宽门齿孔长臼齿间宽牙齿与齿式啮齿动物牙齿由门齿和臼齿(前臼齿+后臼齿)组成。犬齿虚位是本类动物的特征。臼齿咀嚼面上的齿突形状及结构是识别鉴定动物种别的主要依据。臼齿咀嚼面的磨损程度是鉴定动物年龄的重要依据。啮齿动物牙齿的排列式为(上)门、犬、前、臼/(下)门、犬、前、臼。牙齿的名称多用拉丁文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I—门齿C—犬齿P—前臼齿M—臼齿。成鼠性别鉴别雄鉴别繁殖期—雄性:有明显的睾丸雌性:有发达的乳头位于腹面两侧非繁殖期—观察鼠腹面正中线后端的开口雄性:有2个开口,自后往前为肛门、泌尿生殖孔雌性:有3个开口,自后往前为肛门、阴道孔、泌尿孔性别鉴别方法—乳鼠雌雄腹部开口皆2个。根据腹部2个开口的距离远近判断:雄性距离远,雌性距离近。在工作实践中,如判断不清鼠的性别,剪开鼠的腹部观察内生殖器,雄性可见阴茎和睾丸,雌性可见输卵管和分叉的子宫。乳鼠雌雄鉴别鼠类雌雄鉴别示意图雌性成鼠雄性成鼠雄幼雌幼分类鉴定与检索表鉴定(识别):直接识别——活动物、动物尸体、剥制标本、皮张、动物骨格等实物。间接识别——动物巢穴、粪便、取食和其它活动各种痕迹等。鉴定步骤使用检索表试查动物:目、科、属、种;查阅地区动物区系名录与文献;查对原始描记;与模式标本或研究机构经正确鉴定过的标本对比;确定动物名称。啮齿动物的分类性状1、形态性状——外部形态、内部形态(骨骼及内脏)、特殊结构(如生殖器官)、胎胎学、细胞核学(染色体和其它新、细胞差异)等;2、生理性状——代谢因素,血清、蛋白及其它生化上的差异,体分泌,基因性不育因素等;3、生态性状——生境和寄主,食物,季节变异,寄生物和寄主反映等;4、行为性状——求偶及其他行为上的隔离机制,其他行为姿态等;5、地理性状——种群的异域或同域关系等。1.黄胸鼠RattustanezumiTemmink,1884鉴别特征:体形中等,耳大而薄,尾长多数大于体长,或与之接近;腹面毛基灰色,毛尖黄棕色或淡黄色,或仅胸部有黄褐色斑;前足之背中央呈棕黑(深褐)色,边缘灰白色;尾色上下一致。1.黄胸鼠Rattustanezumi形态:体长140-180毫米,尾长150-210毫米,耳长18-25毫米,后足长30-33毫米。体型中等,外形比褐家鼠纤细。尾长(据1000只标本统计)大于体长占78.3%,等于体长占3.6%,小于体长占18.1%。耳朵长而薄,向前折及眼。后足长一般大于30毫米,但小于37毫米。乳头5对,个别有6对。黄胸鼠Rattustanezumi黄胸鼠R.tanezumi黄胸鼠Rattustanezumi头骨:眶上嵴发达,左右两侧颞嵴在顶间不呈平行而向外弧凸,其最大宽度显著大于顶骨长。黄胸鼠Rattustanezumi牙齿:第一上臼齿齿冠前缘隆起如带状。第一上臼齿咀嚼面的第3横嵴内侧齿突(t7)消失。第二、三上臼齿咀嚼面的第一横嵴退化。仅余一个内侧齿突。第三上臼齿咀嚼面的第2、3横嵴愈合,呈“C”字形。黄胸鼠Rattustanezumi黄胸鼠Rattustanezumi头骨:眶上嵴发达,左右两侧颞嵴在顶间不呈平行而向外弧凸,其最大宽度显著大于顶骨长。黄胸鼠Rattustanezumi生态为我国西南及华南主要家栖鼠种,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野外也有栖居。行动敏捷,攀缘能力强,建筑物上层常是其隐蔽和活动场所。夜晚黄胸鼠下到地面取食和寻找水源,在黄胸鼠密度较高地方,能在建筑物上看到其上下爬行留下的痕迹。多在夜晚活动,以黄昏和清晨最活跃。有季节性迁移习性,每年春秋两季作物成熟时,迁至田间活动。黄胸鼠Rattustanezumi栖息在农田的黄胸鼠洞穴简单,窝巢内垫有草叶、果壳、棉絮、破布等。大型交通工具如火车、轮船上常可发现其踪迹。食性杂,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偏好于含水分较多的食物,有时吃动物性食物,甚至咬伤家禽。南方全年均可繁殖,一年3~4窝,平均胎仔数4~9只。最多可达17只。黄胸鼠Rattustanezumi分布以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现已扩展至我国除东北外的广大地区。在国外,除东南亚的部分地区有栖息外,皆无分布。2.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鉴别特征:体形较粗大;耳较小;尾长显著短于体长,两色;腹面毛基灰色,毛尖灰白色。四足之背白,时有灰白色。成体顶骨颞嵴几乎平行。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生态家舍、田野。每胎一般6~16仔。昼夜均活动,以夜间活动为主。在房屋或田野沟旁挖洞栖居。食性广,吃垃圾、粪便。在居民区喜食油脂较多和水分大的食物,盗食各种食物和粮食;在养殖场、饲料厂,以饲料为食,甚至咬死、咬伤鸡、鸭等畜禽。在农田、村庄周围、住宅及其他建筑物内,城市阴沟、垃圾堆、下水道均可栖息(沟鼠)。善打洞、跳跃,水性较好,喜潮湿、阴暗、杂乱、肮脏地方。攀登不如黄胸鼠。可隐蔽的地方:墙边、草丛、田埂、杂物堆等均可作窝。洞复杂,有2~5个以上洞口,洞道长,分支多,洞深可达1.5m。洞内贮存食物。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分布: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四川、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东、海南、香港、广西、江西、江苏、浙江、上海、山东、河南、安徽、福建、台湾、青海;国外分布亦极为广泛。分布海南;香港。因人类传播全球广泛分布。原始分布区可能在亚洲古北区。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3.北社鼠Niniventerconfucianus(社鼠刺毛灰鼠)鉴别特征:体形中等;体背灰褐色,腹面白色,染有硫黄样色色彩;尾长为体长之130%或不及;听泡较大,为枕鼻长之15%左右。3.北社鼠Niniventerconfucianus毛色体背灰褐色;腹面白色。尾端白色,端毛呈笔状。体形体型中等。体背灰褐色,夏季有刺毛;腹面白色。尾端白色,端毛呈笔状。尾长体长。耳较大。头骨头骨窄长。眶上脊明显。腭孔宽短,其后缘达不到臼齿前缘。腭骨后缘超过最后臼齿后缘。听泡小。3.社鼠Niniventerconfucianus后足长小于35mm;腭骨后缘到或略超过最后上臼齿后缘;背方有针毛,但比针毛鼠的针毛细软;腹方无灰色毛基,其毛为白色;尾基部上下两色,尾末端上下为白色;耳较长,其长大于21mm社鼠3.北社鼠Niniventerconfucianus牙齿第1上臼齿较大,约为2、3上臼齿之和。生态林灌、田野。以种子为食。夜间活动。分布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吉林:辽宁: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国外见于旁遮普、尼泊尔、阿萨姆、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巴厘。3.社鼠Niniventerconfucianus4.针毛鼠Niniventerfulvescens鉴别特征:体背棕褐,近铁锈色,鲜艳,全年皆有刺毛;腹毛乳白,毛尖不具污黄色调;听泡较小,不及枕鼻长之13%;尾较长,达体长之140%或更长。后足长小于35mm;腭骨后缘到或略超过最后上臼齿后缘;背方有针毛;腹方无灰色毛基,其毛为白色;尾上下两色,尾末端无白色;耳较短,其长小于20mm针毛鼠针毛鼠Rattusfulvescens4.针毛鼠Niniventerfulvescens生态:丛林中栖居于山地林区常绿阔叶林及常绿与落叶阔叶林中,在上述林型内主要栖居于溪流两岸靠水源较近的地带。洞穴多在巨石缝隙中及荆棘灌木丛内。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在捕捉到针毛鼠的洞口外,经常可见许多吃剩的毛栗、茶籽、稻壳等。以夜间活动为主,但白天无人时也经常外出活动。分布:云南、甘肃、广东、海南岛、广西、福建、浙江、西藏东南部、河南、陕西、四川、贵州、安徽、江西、湖南、海南、香港。国外见于恒河上游地区、尼泊尔、阿萨姆、缅甸、越南、老挝、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针毛鼠Rattusfulvescens5.小家鼠Musmusculus鉴别特征:体小,体背棕黄色或棕灰色;腹面毛基灰色,毛尖黄色或肉黄色。尾色一致,其长约为全身长的46%-50%,四足背面棕褐色。上门齿内侧有一明显的缺刻。5.小家鼠Musmusculus毛色耳棕褐色。体背暗棕黄或暗棕灰色。腹面污白色,毛基灰色。尾上面暗棕,下面污白。体形小型鼠类。尾短于体长。体背无刺毛。头骨腭孔窄长,其后缘达第1臼齿中部。无眶上脊。牙齿上门齿具缺刻。生态家舍、田野。以农作物为食,也食昆虫和鼠尸。2~11月繁殖,每胎4~5仔。分布:欧亚大陆。我国除青藏高原腹心地带以外,在我国为常见的家栖和田野鼠类。背面毛棕灰或棕黄色;腹毛污白色,毛基灰色;足背淡棕色;体背无刺毛小家鼠小家鼠Musmusculus小家鼠Musmusculus6.卡氏小鼠Muscaroli鉴别特征:相似小家鼠。主要区别:背色较小家鼠灰暗,腹面毛尖白色;背腹交界处界限明显;四足之背白色;尾二色,其长为全身长的53%。7.黑线姬鼠Apodemusagrarius鉴别特征:中小型野鼠。体背中央具黑色纵纹一条,,从两耳之间一直延伸至接近尾的基部,背毛棕(深)褐色或灰褐色,腹部和四肢内侧毛灰白色,毛基均深灰色;背腹毛色交界较为明显。尾二色。牙齿:M3二叶。7.黑线姬鼠Apodemusagr

1 / 1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