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低段数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立意,源于教学中的困惑数学交流是以数学语言为载体,以听、说、读、写等方式接受和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识活动。如果将整个数学课堂看作一个生命体,那么交流便是这个生命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有效的交流就如血液不断地给生命体的各个部位输送新鲜的养分,使它能够维持新陈代谢,焕发生命的活力。身为低段数学教师,总感到低段的数学教师非常辛苦。低段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而且注意力维持的时间很短,给组织课堂交流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缺少必要的倾听与表达的习惯培养,要实现“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的新课程理念,实非易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课堂交流的研究也比较多,我们虽然能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却缺乏对小学低段教学的针对性。本课题组在担任学校的低段数学教学工作中发现,组织低段学生在交流时常遇到以下五种情况:1、“旁观”现象: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往往有部分学生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实验操作,听着别人发表意见,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像一个旁观者。2、“功利”现象:这部分学生比较好动,对于遇到的问题会认真思考,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但这种行为常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他可以为了表现自己而抢着发言,一旦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便沾沾自喜、东张西望,不再倾听别人的发言。3、“遗忘”现象:有时,教师的问题一出口,学生马上急不可耐地举手。站起来,却忘了自己要说什么,或者一时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4、“从众”现象:低段学生缺少思维的批判性,容易人云亦云。特别是那些自信心不强,学习被动的学生,不管自己理解还是不理解,当别人都肯定某种情况时,他也会不自觉地认可,完全忽略自己的疑惑。5、“热闹”现象:有时课堂上小手如林,学生你争我抢地进行发言,课堂气氛显得很热闹。但只有教师是唯一的听众,表面热闹的交流只是走过场,学生没有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和提高。这些情况使课堂交流失效,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受低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教师组织不到位。因此,本课题组针对2低段的数学课堂,开展如何组织有效交流的实践研究。造势,打开课堂交流的心灵之门造势,就是营造氛围,从而促使学生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并在参与交流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为此,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措施。1.明确目的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老师和同学听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有效的交流过程不仅是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也是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成为学习主体的主要渠道。在课堂交流中能积极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逐渐培养学生大胆、独立、自信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2.消除顾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总会看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双眼热切地看着教师,想举手又不敢举手。其实他们心中已有答案,但又怕一旦说错了,不是被老师批评,也会被同学笑话。顾虑重重成为很多学生参与交流的绊脚石。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他们承诺:说错了决不批评。我们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错误,那并不值得难为情,因为错误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成果。消除顾虑之后,有更多的学生满怀信心参与到交流中来。3.以点带面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是学生感受最强烈的示范,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成为班中的标杆。在课堂交流中,对积极参与交流的学生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扬,既能使被表扬的同学有成就感,也使其他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从而激励他们的自信和勇气。4.营造氛围利用教室墙面,将教育名家的名言展示在教室里,营造一种重视交流的浓浓氛围。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苏霍姆林斯基”“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起步,从培养小习惯开始“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塑造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professional”。虽然现在已经非常重视幼儿教育,但幼小衔接还有许多不够的地方。正因为缺少一些必要的与他人交流的习惯,令许多低段学生无法适应小学的课堂教3学,从而影响其个性的发展。而养成良好的倾听和表达等习惯,能提高课堂交流的参与度,保证课堂交流的正常进行。1.倾听的习惯倾听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能力。在我们以前的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习惯于集中在那些正在“读、讲、说”的学生身上,而对那些正在“听”的学生却常常忽视。老师还是让自己充当着信息的“中介者”,信息交流以“生—师—生”模式进行着。只有把听的任务和权利交给学生,调动每个学生“听”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有效交流。从而避免部分学生交流只指向教师,其他学生旁观的现象。对于学生“听”的训练,我们坚持从小处练起,循序渐进地分项进行。第一步听后重述。这是我们对学生倾听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低段学生倾听习惯最有效的手段。当一个同学在发言的时候,其他学生势必竖着耳朵认真听,才能正确的重述同学发言。同时,重述也是突出重点,强化记忆的好方法。教师可以用“你听明白她的意思吗?你能再说一遍吗?”“刚才他的回答很完整,谁能像他一样再来说一说”等引导学生。第二步听后转述。这种形式经常用在同桌交流的时候。因为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同桌交流容易走过场,热热闹闹之后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也没有收获。要求听后转述,目的是希望同桌间交流的时候,双方能认真倾听对方在说什么。第三步听后评议。这是在全班学生已有一定倾听习惯之后提出的要求。我们逐步改变老师直接评议的习惯,避免自己充当信息的“中介者”。当学生发言后,不经过老师的评议,而直接请其他同学对对方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支持、可以反对,也可以建议。如人教版数学二(下)第32页这是用乘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我们出示练习七的第一题,许多学生列式为8×2÷4。正当老师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不同解法:生1:我是这样列式的8÷4×2=4(瓶)(许多学生投来询问的目光,希望老师能给出判断)4师(面带笑容):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生2:我觉得不对,题目要求把2箱水平均分给4位同学,怎么会是8÷4呢?师:是呀,8÷4表示什么呢?你能说得更明白些吗?生1:(跑到实物投影机旁,边指着情景图边解释)8÷4就是先把1箱的8瓶水平均分给4位同学,每人2瓶。另一箱也这样平均分,就是2倍,所以8÷4×2生:哦……!师(还面带微笑),听了他的解释,你们的结论是什么?生:他是对的,这样平均分也是可以的。师:是呀,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老师慢慢脱去“权威”的外衣,逐渐放弃“指令”的权杖,创造一种“精心组织却无痕,激情互动并和谐”的课堂文化,拓展生与生直接交流的空间。2.表达的习惯表达包括说话或者写,能将自己的想法简单的表述出来,并要求尽量完整。学生能否很好的表达直接影响着别人能否有效的倾听。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第一,先准备后发言。要求学生在发言之前认真思考,能够围绕中心有条理完整地表述,可先轻轻地说给自己听,必要时可做一些书面准备,以免发生遗忘现象。第二,找同伴说。要求学生自己已有见解而别人还没有考虑成熟的时候,可以找个类似的伙伴先交流,问他自己的话是否能听懂,可有合理化的建议。这样,既避免了他兴奋而急噪的等待,也使他有机会先整理自己的观点,使之更成熟。第三,借助肢体语言强化口语效果。口头语言带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部分学生在理解上会有困难。在很多时候,学生还会词不达意。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图示或算式来克服口语的乏力,能使数学表达更明晰。如在找生活中的角的教学环节中,为避免学生将数学上的“角”与生活中的“角落”混为一谈,我们要求学生在交流时借助手指示出角的两条边和顶点。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角的特征,并和生活中的“角落”进行区别。第四,利用多种语言形式进行表达。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包括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三种形式。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各有各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用5不同的数学语言形式来进行数学表达。如“6的乘法口诀”教学中,学生通过猜测得到6句口诀,在理解口诀意义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请学生借助学具表示出每句口诀的意义。在交流中:生1:(投影图画)我和同桌表示的是“四六二十四”。每堆画4个,画6堆,表示6个4。也可以每堆画6个,画4堆,表示4个6。用乘法算式表示6×4=244×6=24。生2:我是用连加的方法表示的。+6+6+6+6+66──→12──→18──→24──→30──→36……3.求助的习惯。不懂装懂的现象在低段学生中并不少见,危害也不小。学会求助,便是向自主学习迈出的第一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需向学生请教,并且说清楚自己不懂或不会的地方。我们引导学生学会说“这个地方我不是很明白,你能解释得更清楚吗”“对不起,刚才你说得我没有听清楚,你能再说一遍吗”等向别人求助的话语。也引导学生要懂得尊重被人,真诚地帮助别人。4.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是数学交流的主体,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是影响数学交流的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的思维没有激活,就难以有高质量的交流。缺少深入思考的数学交流会成为学生之间肤浅的“说话”。在数学课堂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没有深入思考就参与交流,很多学生无话可说或说一些很浅层次的话,表面上看是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实质内容。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首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即学生在参与交流前要有一个独立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学生思考时可以借助操作、画图等多种方法。其次,要让学生交流前有一定的准备,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说一说,也可以同桌或小组内先进行交流,学生才会面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观点。助推,适当疏引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能认为“只要让学生在一起讨论,有意义的对话就必定会出现”。教师要适时适度地疏引或指导,在优秀生你争我抢的时候,关注其他同学的反应;在热热闹闹的时候,冷静的将交流带入更高的层次。发挥好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促使数学交流更有效。1.选择合适的交流材料6数学交流时经常要依托一定的材料进行,材料选择的内容、材料呈现的时机等都会影响数学交流的进行。如在教学“旋转与平移”中,正确地数出物体平移了几格是这节课的难点。我们在出示这图后,请学生数数小船平移了几格。生1:我认为平移5格。(上讲台演示自己的数法)生2:我认为平移9格。(也将自己的数法演示给同学看)生3:我认为平移13格。(演示数法)(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争论的时间)师:到底谁数得是对的呢?让我们平移小船再来数一数。请同学们确定自己的观察点,随着小船的移动仔细数。(教师利用多媒体平移小船,学生慢慢跟着数)生:是9格。师:大家还记得刚才是从哪里数到哪里的?生1:我是从船头数到船头的。生4:我是从船尾数到船尾的。生5:我是从船帆数到船帆的。师:想一想刚才生1和生3为什么没数对?以后我们在数物体平移了几格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6:生1数出5格是从船头数到船尾,生3是从船尾数到船头,他们两个都没有在同一个观察点上数,所以错了。生7:数的时候,一定要从一个地方数到平移后的同一个地方。在学生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并没有马上组织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因为学生头脑中的材料还不够充分,时机尚不成熟。当学生跟着教师的演示再次数了以后,学生已初步感受到物体整体在做平移。再在教师的“大家还记得刚才是从哪里数到哪里的”追问下,学生才意识到要“从船头数到船头”“从船尾数到船尾”等。这时,交流的材料已充分,交流的时机正成熟,教师即让学生讨论“刚才生1和生3为什么没数对?以后我们在数物体平移了几格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将课堂交流引入更深层次。2.设计和选择合适的问题数学教学过程中,用什么来引发学生参与讨论与交流?如何实现多向交流并提高交流的效果?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问题是数学交流的逻辑起点,如果创设的问题情境缺7少足够的思维空间或不适合学生的思维层次,就可能使数学交流流于形式,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数学交流,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