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教学五环节有效性的方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提高历史教学五环节有效性的方法环节一:备课提高课前预设的针对性认真备课是教师敬业精神的体现1.网上下载教案的弊端:不能因材施教、不了解设计意图、不会灵活应用。目前,网络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一般说来,只要搜索,大多会有相同的教案出现。但是,网上下载的教案可以参考,不能照搬。因为学生情况不同,照搬不能因材施教。因为教师情况不同,不了解设计意图,也就不会灵活应用,实现有效教学。2.认真备课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是良好师德的表现。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要教好书,育好人必须要认真备课,做好教学的充分准备,这是良好师德的表现。3.只有认真备课才能上好课,才能取得好成绩。上好每节历史课,让学生取得学习历史好成绩,这是每位历史教师的工作目标。达到目标的前提是认真备课,经验再丰富的教师,不备课也是难以上好每节课的。4.认真备课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案例1:一名师“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方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文献的不同见解(我有他有,我无他有,我有他无)后修改方案。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备课”。这一做法,坚持三年,成长很快。说明:三次备课是三个关注:关注自我、文献、现实;三个关注之间有两次反思,反思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给予改进。三次备课两次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提高课前预设的针对性的方法1.加强研究目标要以历史课程标准和“两纲”为指导,结合历史学科特点,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启发智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研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目标。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编订和颁布的有关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历史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确立了教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规定了学生的水平标准。历史教师必须做到熟知课程标准内容,并能够把课标同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有机统一起来,保证备课的科学性、思想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案例2:历史课程标准中学习水平为:A:记识与鉴别;B领会与诠释;C:分析与综合;D评价与论证。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中国历史》第二单元“古代文明的拓展”的要求:教师必须按照学习水平要求来教学历史。提高或者减低学习水平,都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小教学的有效性。(2)研究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方法。结合历史教材内容,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学习方法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在历史学习的备课过程中有效注入各种学习方法。案例3:一位教师在备《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第23课改革开放》一课时,确定了“过程与方法”目标要“进一步学会口述史实的收集整理方法,初步养成多角度收集历史信息的习惯。”在教学环节中,他是这样设计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有重大积极作用的制度。1983年,党中央作出了废除人民公社的决定,建立乡镇政府为基层政权。1993年,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写入宪法,成为农村基本经营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农村干部和老人谈谈当时是如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学会获取、收集、整理口述史的方法,初步养成多角度收集历史信息的能力。”这里,也要避免误区:样样都要研究、探究。实际上教师的教中也有研究、探究。(3)研究学科开展“两纲”教育的内容。虽然“两纲”教育的内容不能完全包含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是,“两纲”和最近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中学贯彻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教学指导意见》一书中,分别对历史教育的内容作了详细而系列的说明,对达成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历史学科开展“两纲”教育的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历史教师要明确民族精神教育主要内容:国家意识——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安全、国家自强;文化认同——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人文传统;公民人格——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这张表是历史学科生命教育教学内容与示例和教学要求,会给我们启发。近期,又编写了《上海市中学贯彻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教学指导意见》(4)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因为目标之间以历史教学内容为主线有相关性,所以要整合。教师制订目标要适度,要适合学生特点。师生达成目标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指望一节课就达成目标。2.加强研究教材重点在于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要求,掌握重点、难点,以及根据教学要求、学习水平ABC,确立适度的教学目标。一读教材,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整体认识教材的体系。案例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单元中有3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把握要点时可以这样认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的加剧,随着华北事变、七七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步成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八一三事变引起的松沪会战,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洛川会议提出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确定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任务。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敌后打击日军,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的主战场。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组织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消耗了日军的力量,再次挫败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国共两党军队先后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一切工作的指针,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中共七大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教师在读教材文字、图画内容时要回答:教材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这些内容相关性如何?然后把教材上的内容变成教师的已知点。二读教材,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要从教材内容的联系中把握。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教学重点可以定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难点可以定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关键点可以定为: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作用。三读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是指教学要达到的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案例5:一位历史教师,在谈到自己研究教材时,介绍了这样的经验:备课除按常规要求以外,在备知识时,我抓住四点.即新知识点、新旧知识联结点、兴奋点、创新点。新知识点就是本课要学习和研究的.新知识点是什么,有哪些,要求教师心中要有数。新旧知识联结点,就是学习研究新知识点时与那些已有的旧知识,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密切联系.要求教师要清楚。兴奋点是学生在学习哪个知识点时感到兴奋和产生兴趣,要求教师要掌握。创新点是通过本课学习后提出什么疑问.尤其是提出与书本和其他同学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并能将新知识点应用到实际中去.要求教师应创设情景。新知识点的学习是固定不变的,是必须学会的。新旧知识联结点是必然存在的,要通过预习、练习、复习等手段来过渡。兴奋点是学生在学习研究新知识点时,有的是自然产生的,有的是需要教师及时总结引导而产生的。创新点开始时大都是由教师对学生启发、鼓励.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教师经常有目的训练形成的。这四点教师在备课时要有预见、有对策,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验证、修改、总结和积累。长此以往,备课就会越来越细,越来越精,教师心中越有数.上课时就能做到轻车熟路。3.加强研究课程资源一位特级教师所言:“一个教师讲一本教科书.最好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知识,必须比教科书多许多倍,才能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来,皆成妙趣。如果他的知识和教科书一样多,讲来就难免结结巴巴.看来好像是不能畅所欲占,实际上他没有什么可言。如果他的知识少于教科书,他就只好照本宣科,在学生面前唱催眠曲了。”我们知道,课本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现实生活远比课本更为精彩和丰富。但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师生获得课程资源的渠道基本上只有一种,那就是书本。这种单一化的课程资源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而.教师应该走出书本,走进资源十富的现代课程,将自己的角色由书本传授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者、利用者,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生活。(1)什么是历史课程资源?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和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等。(2)历史课程资源的种类。历史文本资源(教学主要依据.其他资源由此拓展)。学生资源(学生历史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个别差异等)。教师资源(教师文化底蕴、史学功底、教学经验等)。环境资源:校内图书室、专用教室;校外博物馆;网络信息。(3)开发课程资源必须紧密围绕教学中心,不能过度。案例6:一位教师在上“郑和下西洋”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郑和要选择刘家港作为下西洋的出发地?”“为什么刘家港现在不再作为港口了?”对于这两个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没有解答的问题,教师一下子愣住了。但是,教师却机灵地把这两个问题推向全体学生,然而课堂上一片安静,显然没有学生能够回答。教师问学生,“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学生发言十分积极:“到学校图书馆去查找资料。”“去网上看看。”“老师带我们到刘家港去实地考察。”“看看教科书上有没有解释。”从中可见,学生已经懂得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教师指导学生查看了《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和《郑和下西洋航海图》,知道位于刘家港周围的城市,如南京、苏州、松江等都是重要的商业城市,能够为郑和船队提供“大量的金银、丝绸、瓷器和布匹”。刘家港东面是大海,西北面与明朝当时都城南京不远,既可以作出海口,又便于南京造好船后的运输。通过开发教材资源得出结论:郑和选择刘家港作出发地,主要是从地理和经济的角度考虑。后来,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带学生去了浏河。在郑和纪念馆,学生在郑和下西洋的大型壁画前流连忘返。当学生们你追我赶,气喘吁吁地爬上浏河大堤,看到了滔滔浏河汇入长江,又奔腾向大海时,都高兴地欢呼起来。原来,在元朝时期,浏河就“商官云集。帆墙林立”,号称“天下第一码头”,因此刘河得名刘家港。当时刘家港的水深为10米,是天然良港,很适合大船出航。为什么近现代浏河不再作为港口呢?首先,位于浏河以东的上海作为大港崛起,取代了浏河的港口地位。另外,浏河与长江交汇处风急浪高,浏河上游淤泥顺流而下,在交汇口处沉积下来,使得港口水深由明朝时期10米变到了2~3米左右,渐失去良港的功能。通过开发地方资源得出结论:郑和选择刘家港作为下西洋的出发地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刘家港在元朝和明朝是天然良港。二是刘家港地区商业发展。至于刘家港现在不作为港口的原因也有两个:一是上海取代了刘家港。二是天然良港缺少治理、功能丧失。(4)优秀教师先进教学经验也是课程资源。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大都是来自教学研究一线,不仅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更主要是这些经验针对性强、操作性强。这些经验都是针对某些学科、某些教改中突出的问题,对教师的学习借鉴意义是巨大的4.加强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前期知识与经验积累,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情况,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设计教学,以学定教。要指导学生开展学前预习,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更加重要。许多老师就有这样的体会:自己辛辛苦苦地备了课.教案写得详.课讲得细,可学生听了感烦生怨,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了解.是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相反,有些历史内容,自己较熟悉,胸有成竹,只写简案,把时间花在了解学生、倾听意见、改进方法上。由于讲授的内容在详略取舍方面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