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教育界人士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中小学教师不懈的追求。新课程开阔了教师的视野,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但还是不可能预防或杜绝教学问题的产生。尽管出现问题是必然的和正常的,但解决问题更是必须的和紧迫的。做好课堂教学刻不容缓。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舞台;影响着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一、对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理解:1、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2、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教师要具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不能为追求形式而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3、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对教学反思的能力。总之,教与学的有效、和谐主要针对以下三个方面: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方法;教得怎样—结果。(三)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五个必要条件: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在制定目标时明确“教什么”非常重要。二是教学方法要得当。明确“怎么教”,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要在一个个点上落实教学内容。三是教学思路要清晰。四是教学环节要紧凑。五是教学过程要完整。二、功夫用在课外,精心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通过资源共享,理解课标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有效进行课堂预设。充分发挥备课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一)、读懂课标,准确把握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二)读懂教材。建议教师们要学会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关注内容和联系、挖掘教学内容的教学“核心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具有拓展性,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又该如何“读懂教材”,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呢?下面结合教学中的案例谈谈对此问题的思考。1、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理解把握人教版教材。教材解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整体解读、单元解读、课文解读。整体解读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进行教材解读首先要求教师要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单元解读要认真学习领会单元要求。课文解读应包括阅读提示、课下注释、课后思考与练习。课文解读要做到五个方面的对话(1)与作者对话课文解读要做到“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时代背景,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在这个方面一些经典作品、离现在年代久远的作品、特定背景下尤甚。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的准确文本解读。(2)与文本对话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要求教师在对文本形成阅读体验之前最好不要参看有关资料,包括教师用书。(3)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写者对话,才能了解本单元本篇文章的选编意图。而明确选编意图对于每位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做教师的才能将这篇文章定好“位”。这个位,是老师依据这篇文章实施教学的前提,是培养具有个性化语文素养的学生的前提。人教版教科书,它的选编意图是“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力求富于开放性和弹性,给地方、学校和师生留有广阔的活动空间”。为了体现教材整体意图,这套教材以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选文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进行编排。具体到单册,我们会发现教材编写者按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认识的规律对教材整体选编意图做了极为合理地分解。只有与教材编写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依据学情逐步实施你的教学过程。这是显而易见的。(4)与学生对话这里的学生,是老师潜意识里的学生。与学生对话,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备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但标准同时又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如何组织、引导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正确、准确、有创意地解读文本,这应成为老师在备课时着重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分析学情并制定教学策略的问题。备课时,老师与学生对话,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二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来进行。教学以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语用技能为基础,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表现。我们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要“因材施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等对我们选定教学策略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备课时与学生的对话,目的就在于分析学情、制定教学策略。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应充分考虑以下问题:这篇文本对于学生来说解读会存在哪些困难,他目前所积累的语文知识、所获得的语用技能处于何种状态,他目前的非智力因素对他学习本文有多大影响,他的家庭状况、社区环境、校风班风对其影响有多大,他需要什么支持和帮助,他适合用什么方式来学习本文,他有多少发展、创造的机会,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他应该有哪些收获等等。(5)与自已对话:与自己对话要求教师在选择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时,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实践,必须结合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学校教学条件等),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教师要不断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寻求自己教学上的突破。教材解读的策略(1)让复杂的简单起来:对于较难理解的课文,对于较长篇幅的课文,教师要善于通过概括、综合、提炼、筛选等手段来实现对文本的把握,如抓住课题、抓住背景材料,拟小标题、抓中心句,概括文章中心、段意等。(2)让简单的丰富起来:这个主要针对古诗词教学和对一些含义深刻句段的理解。常用的方法有赏析、扩写、续写、想想添加细节等。(3)在无疑处设疑:学生对一些看似浅显易懂的内容不求甚解,轻易放过,其实并未真懂。这些地方貌似无疑,却蕴含着智慧、哲理。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其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平静的思维海洋里激起层层涟漪。(4)在有疑处生成智慧:“学贵有思,教贵有疑”。教学中的疑点,尤其是。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产生的疑点,往往能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因此教师在教材解读时一定要重视利用好教学中疑点。2、小学数学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理解把握北师大版教材。(1)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要把握:①通读全册,理解单元教学内容,理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各年级之间数学知识的衔接。②细读单元,理清知识点,弄清新旧知识联系点,分析数学新旧知识结合点,分析学生学习新知的思维过程:平衡(旧知)——不平衡(不懂新知)——引发冲突(关键)——交流、合作、探究(课堂效果)——新平衡(学懂新知)。解读本单元的目标,在每节课,每个知识点、每个例题怎样才能得到落实,达到宏观与微观,新知识与旧知识,教学目标与达成构思等的统一。(2)读懂文本编排意图。数学课标教材设计思路①创设问题情境利用与本节课有密切联系的现实生活中包含数学信息例子;利用情境图,讲故事引入;A、引导学生弄懂所创设情境中的意思。(观察条件,弄懂意思)B、找出所创设情境中的数学信息。(用数学语言表达)利用数学实验与操作过程;利用童话故事、数学典故;利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来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猜测、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②提出数学问题读懂图中的故事。读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在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领。对所提出的问题要予以呈现。③解决数学问题A、操作。(用直观的方式表述)B、画图。(用半直观半抽象的图形语言表述)C、建立数学模型。(用抽象的方式表述)④解释与应用⑤知识拓展(3)读懂教材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教材往往利用一个情境图呈现多个数学信息,这些数学信息有时明显,有时隐蔽较深,需要教师洞察秋毫。例如一年级上册学习“8的加法”时,教材创设了“跳绳”游戏的情境图。情境图下面给了一个□+□=□空白算式,让学生填空。教学时,教师一般能够读出“2个小朋友摇绳,6个小朋友跳绳,一共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的信息。但空白算式说明答案不唯一,还隐蔽着其他数学信息,如:8个跳绳的小朋友中,有1个小朋友戴帽子,7个小朋友不戴;有3个小朋友穿裙子,5和小朋友穿裤子;有4个小朋友是男生,4个小朋友是女生。在这个教材情境图中,学生不仅体验了“8”的构成,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同时又可以通过这个情境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4)读懂教材情境中的“主人公”对话。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的“主人公”有淘气、笑笑、智慧老人、老师、机灵狗。有时只有淘气、笑笑出现,又时淘气、笑笑、和智慧老人同时出现,有时只有“智慧老人”或“老师出现”。出现的“主人公”不同,教学方式方法要有区别。例如:四年级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内容:“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量一量、算一算”中“小组合作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的整理记录结果之后。笑笑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她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有了数学层面的思考与发现。由于不可避免的测量误差,学生基于实际操作活动的发现不可能是非常准确的结论,因此由智慧老人给出数学上的三角形内角和性质,并解释不能完全通过实际操作得到这个性质的原因。又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中的小数的“买文具”一节中,在学生都理解了标价牌上小数的意义之后,教师可以直接的高速学生: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数都是小数。同样,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轴对称图形”一节中,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能完全重合,并知道中间的折现是对称轴。这样,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之后,由“智慧老人”告知这类图形的数学名称。像这类无须探究的数学名称,一般是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数学学习对象的基本特点或意义之后,由“智慧老人”或“教师”直接告知学生。(5)读懂教材例题不同的呈现形式。教材例题不同的呈现形式,体现了教材编者不同的意图。教师在教材实施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课程理念去分析研究教材,制定出科学、高效的实施方案。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分一分(一)中的“折一折”环节是这样呈现的: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先把一张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平均分成四份,再按要求“涂一涂”,并在初步理解1/2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理解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但呈现形式是不一样的。第⑴题图中已经涂上颜色,并且已经告诉是这张纸的1/4;第⑵、⑶题图没有涂颜色,并且两个括号都是用()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