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黄意南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点到直线的距离》课堂教学设计攀枝花市三中黄意南一、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点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并能利用公式求点线距离。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使用现代化工具的动手能力。⑶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美;增加对解几的兴趣和信心,克服畏惧感,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三、教学难点:知识教学方面:如何启发学生自己构思出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案。情感教育方面:如何营造课堂积极求解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知难而进的决心。难点突破方法: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参与,从特殊情况的求解探寻出一般情况的求解方法。四、教学用具:PowerPoint课件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式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前面几节课我们已经研究了两直线的平行、垂直和相交的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如何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如果两直线相交,又如何求出交点的坐标呢?(请同学回答)大家已逐步熟悉了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本章节重点研究的是点线、线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那么,我们又已经学过什么样的度量关系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2212212,211,,,yyxxdPQyxQyxP则,来源于“勾股定理”)。自然会问到: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又如何求解呢?(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点的坐标00,yxP和直线的方程0:CByAxl来求解点P到直线l的距离d。二、新课:1、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的长,记为d,即:过p作l的垂线,垂足为Q,则dPQ。显然,它是点p到直线l上任意点的距离中最小的。2、【问题1】已知点2,1P和直线0102:yxl,求点到直线l的距离.(由学生分析、解答)分析:先求出过点和垂直的直线052:yxPQ,再求出l和PQ的交点4,3Q∴如果把【问题1】一般化就有如下问题:【问题2】已知:00,yxP和直线0:CByAxl(不在直线上,且BA,不同2时为零),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分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推导)(1)若0A,则BCyl:,则BCByBCyd00(2)若0B,则ACxl:,则ACAxACxd00(3)若0A且0B(如图)常规思路:作lPQ,垂足为Q,则ABKPQ,由点斜式写出直线PQ的方程,由PQ和l的方程联立解得Q的坐标,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d,即:|PQ|Q点坐标直线PQ与直线L的交点直线PQ的方程直线PQ的斜率直线l的斜率,采用了化归的思想,解答过程比较繁杂,不提倡采用。刚才求解时,我们看到对于特殊的直线来说距离好求。现在是一般的直线,能不能够先选择一个特殊的点来求解呢?选择哪一个特殊点好?(原点)【问题3】求原点O到直线0:CByAxl的距离OQ?(如图)方法一:在RT⊿OMN中,很容易求出ONOM,,则可以求出22ONOMMN,而OQ是其斜边上的高,利用“等面积法”就可以求出MNONOMOQ。方法二:在RT⊿OMN中,很容易求出ONOM,,则可以求出22ONOMMN,发现RT⊿OMN∽RT⊿QON,利用三角形相似也可以求解MNONOMOQ。方法三:求解线段长度可以放在直角三角形里进行,利用解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求解。可以放在RT⊿OQM中进行,因为OM易求,而)(或MOQ,再利用三角函数的yxldOPQSRyxlO(P)QMN3同角公式222211tan11sec1coscosBABBAMOQ,又因为BCOM,所以22cosBACMOQOMOQ。从这个问题的求解过程中,我们发现:不管使用什么方法,最关键的是要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出来,然后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现在回到一般情况:点是任意的,如何选取第三点M,以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仿照问题3的解决办法,过P点作与y轴平行的直线,交直线l于点M,因为PM易求,只需求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角即可)具体分析如下:⑴当直线的倾斜角为锐角时:⑵当直线的倾斜角为钝角时:综上所述:MPQ或0180MPQ,从而MPQcos=cos=2tan11sec1222211BABBA,又设11,yxM,∵PM//y轴,∴01xx,而M点在直线l(Ax+By+C=0)上,把M点坐标代入得:BCBAxy01,因此BCByAxBCBAxyyyPM000010,∴22002200cosBACByAxBABBCByAxMPQPMPQyxlOPQMyxlOPQM43、公式2200BACByAxd的完善:容易验证(由学生完成):当,即轴时,公式成立;当,即轴时,公式成立;当点在上时,公式成立.4、公式2200BACByAxd的结构特点:(1)分子是点坐标代入直线方程;(2)分母是直线未知数yx,系数平方和的算术根,类似于勾股定理求斜边的长课堂练习:1、求解:(1)P(-2,3)到直线y=-2的距离是________(2)P(-1,1)到直线3x=2的距离是_________(3)P(2,-3)到直线x+2y+4=0的距离是_______(4)P(-1,1)到直线2x+y-10=0的距离是______(5)P(2,0)到直线y=2x的距离是______答案:(1)、5(2)、321(3)、0(4)、5511(5)、5542、(P53例11)求平行线0872yx和0672yx的距离。分析:“两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故可以在其中一条直线上任取一点P,则P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即为所求。为了计算方便,P常取为直线和坐标轴的交点,如(-4,0)【问题4】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是否有公式可以推出呢?求两条平行直线与的距离.解:在直线上任取一点,如则两平行线的距离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2).因此,==注意:用公式时,注意一次项系数是否一致,必须保证yx,的系数相同。5三、小结: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推导;师生一起总结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2200BACByAxd2、利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3、两平行直线的距离公式;4、探索“已知点到直线的距离及一条直线求另一条直线距离.四、作业:P54:13、14、16教学设计以及教法说明解析几何第一章主要研究的是点线、线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其中以点点距离、点线距离、线线位置关系为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解决其它解析几何问题的基础。本节内容新概念不多,但要求推导的内容不少,教学时要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思想,重点放在思路的探求和结论或公式的运用上.本6节不少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和讨论,还要适当增加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公式,增强学生动手计算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根据已知条件求直线方程的教学。在学习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时,可利用课余时间发动学生寻找更多的推导公式的方法,并通过寻找多种推导公式的方法,锻炼思维,培养能力.这堂课,既是一堂新课,也是实验课;既学习了新知识,也锻炼了用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使用现代化工具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变化的美;也在学生个性情感中融入了创新的意识与胆量。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