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养成不良习惯的三大因素二、幼儿不良习惯及其纠正三、案例分析一、儿童养成不良习惯的三大因素一、儿童养成不良习惯的三大先天因素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主要有三: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二、幼儿不良习惯及其矫正二、幼儿不良习惯及其矫正1、早晨睡懒觉幼儿爱睡懒觉,早晨不能按时起床,这是家长面临的一大难题。这样的孩子一般也同时存在晚上不能按时上床睡觉的问题。要想纠正过来,首先家长应确定孩子每天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制定出合理的作息时间,晚上到时间就应督促孩子上床睡觉。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半岁前婴儿睡眠约需15-20小时;1岁约需15-16小时;2-3岁约需12-14小时;4-6岁约需11-12小时;7岁以上约需9-10小时。培养训练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就是不要抱着睡或拍打、摇床睡,不要口含乳头或吸吮手指睡。所谓定时而有规律,则是指幼儿睡眠时间不超过晚上10点,因为10-12点是人的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间,保证这段时间的睡眠对孩子的发育成长极为有利。矫正的方法1、从小就培养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家长要制定孩子的睡眠时间,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要打乱。不要因节日、假日、家中来客人、看电视或文艺节目等而改变睡眠习惯。2、叫醒孩子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人的睡眠分几个阶段,早晨多处于做梦阶段。判断的方法是:当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孩子在睡眠中睫毛颤动,此时家长最好不要叫醒孩子,不然孩子醒后会情绪不好,身体不舒服,家长无论让做什么,孩子当然也就不会愉快地配合。3、及时鼓励。不要在孩子起床后大声训斥,这样孩子会产生逆反情绪,以后更不愿意起床或起床后不愉快。家长应该耐心地对待孩子,起床时多给他一些鼓励的话,亲切的动作,悦耳的音乐,可口的早点,让孩子高兴起来。对孩子的行为要以鼓励为主,尤其在孩子有好的表现,更要及时表扬,慢慢孩子就会自觉地这样做。4、适当的处罚。学龄前孩子起床常需要家长督促帮助,这是正常现象,但在7-8岁之后仍然不能自己按时起床,甚至早是醒了也不起床,就需要一定的惩罚了。处罚前,要给孩子制定是时间表,让孩子明白,如果达不到规定的时间目标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处罚应该是公平合理的,不可过重,也不可说了不算。例如:因起床晚不能按时吃早点,就没有早饭吃。要让孩子这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不要只家长着急,孩子一点也不着急,家长帮他做这做那,一旦照顾不到,孩子则手足无措。要让孩子适当吃些“苦头”,避免将来栽大跟头。2、偏食、厌食偏食:是指儿童对饮食挑剔或仅吃几种自己喜欢或习惯的食物。偏食,是一种不好的饮食习惯,既不利营养的摄入又不利健康的发育。由于儿童对食物不感兴趣吃的少,或只挑自己喜欢的的食物,会造成体重下降、面黄肌瘦、皮肤干臊,甚至出现贫血、低血糖、体温下降、脉搏缓慢、血压下降、营养不良。偏食的原因很复杂,研究发现:孩子偏食、厌食常出现在以下家庭:独生子女家庭;过分关注孩子饮食和体重的家庭,家长与孩子关系过于依赖和亲密的家庭;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家庭;家庭气氛,特别是进食时的气氛也会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愉快轻松的气氛可促进家庭的食欲,反之则会造成食欲不佳。影响破坏进食气氛的方式有:(1)命令型——“吃呀,吃呀”。(2)恳求型——“女孩子,再吃点吧”。(3)说教型——“你吃饭要有点规矩”。(4)催逼型——“快吃,快吃”。(5)威胁型——“不吃就不让你玩”。有的家庭边吃饭边看电视,或边吃边玩,这样会使孩子分散注意力,不能专心吃饭。有的家庭孩子吃饭时,家长盯着他恐怕他吃不饱,吃不好,慢慢地孩子会把进食当做威胁大人的一种手段,用吃饭慢来换取大人对他的注意和关怀,久而久之形成的习惯,家长越着急让他吃,他越是不好好吃。矫正的方法:1、吃饭时家长不要过多关注孩子。平时注意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零食,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孩子自然就会有食欲。2、对孩子的管教家长的态度要一致。吃饭时不要不停的问孩子喜欢吃这个吗?专门把好菜挑出来让孩子自己吃,甚至父母要求孩子不要挑食,爷爷奶奶却说:“这个菜是专门为你做的。”这种说法本身就会造成孩子挑食、偏食的习惯。3、对孩子不爱吃饭的行为,家长不要许也不要哄骗、威胁,不然孩子更会将吃饭当做“武器”,用吃饭不与大人讲条件。对此,可采取“饥饿疗法”,孩子不想吃,就先不让他吃,等他饿了再吃。不必担心,一两次没吃好饭没多大关系,身体内部需要自动调节。这顿饿没吃好,下顿饿必然会增加。4、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家长可以冷淡他,不要满足他的其他要求。如果孩子发脾气、哭闹也不要去哄他,而是走开不理他,使他渐渐明白,这样做得不到大家的喜爱,也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5、家长做饭尽量注意营养和色香搭配,以增加食物吸引力。把米、面变着花样给孩子吃,同样是面食,如果把馒头做成“小动物”样的,就会增加孩子们的好奇和食欲,荤素鱼肉也要搭配得当。在餐桌上成人之间的谈话也很重要,如果大人间谈论这个菜好,那个菜不好也会影响孩子的食欲。有时孩子偏食是大人偏食的延伸。厌食:儿童厌食症是指由生理原因和心理因素引起的饮食障碍。生理原因,如体内缺乏某些元素、胃酸分泌减少以及各种疾病等。但的相当部分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如失去母爱、受到惊吓,生活环境突然变化,家长教育方式不得当等。这种心理因素引起的饮食障碍,也被称为神经性厌食。儿童神经性厌食主要表现这对食物不兴趣,吃的很少,并且经常回避或拒绝进食,如果强迫喂食,则可引起呕吐。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孩子体质很差,常表现为体重骤减、面黄肌瘦、皮肤干燥、贫血、体温下降、低血糖、乏力不好动、水肿、精神萎靡等。儿童神经性厌食的原因很复杂,常易出现在以下类型的家庭中: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家长过分关注体重或相貌;母亲不接受自己的形象和家庭角色;孩子对家长过分依赖等。同时,孩子的人格、自卑、虚荣、敏感多疑、好幻想、追求完美、过分注重外貌和体形、过分注意别人的评价,年龄趣大的孩子,性格因素的作用就越大。矫正的方法:1.首先分析造成厌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假如是家庭的原因,要进行亲子关系和创造良好心理环境的教育。2.做必要的人格测查,针对人特征和人格缺陷。通过“行动改变性格”的理论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人格。3.要多鼓励和带领孩子参加游戏和活动,运动可以促进消化,消化能力好才能有食欲,吃饭才香。所以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体力活动。最好能在活动之后与小朋友一起进餐。4.儿童进食之后,可进行“放松训练”。如听放松的音乐、讲故事或生物反馈训练。让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要求按指示语重复做从头部到下肢的肌肉放松,让其充分体验放松的意念,消除紧张焦虑和厌食的不良情绪,这种家庭训练可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5.神经性厌食症,可以请心理医生制定治疗计划,配合家庭训练共同治疗。3、不爱洗脸、刷牙学龄前的小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洗脸、刷牙的道理,在他心目中只觉得模仿大人的行为好玩。孩子4岁半后才能把脸洗干净;6岁左右才会洗澡。因此,家长应在孩子对洗脸、刷牙充满好奇心的初期,就开始引导、帮助他洗脸、刷牙并且一定要有耐心。注意不要逼迫孩子这样做,不然就会使孩子产生受惩罚的体验,会对洗脸、刷牙不感兴趣,慢慢就会养成不爱洗脸、刷牙的习惯。矫正的方法:1.孩子每天洗脸、刷牙的好习惯。当孩子第一次看到大人刷牙时先不让他刷,一定等他特别盼望时再给他一条小毛巾、一个小牙刷让他试着玩。这样从小培养爱清洁的习惯,长大后就不费心了。2.大人和孩子一起洗脸,刷牙。孩子观察大人的行为后,不仅增加兴趣而且能学会正确的洗脸、刷牙程序,洗漱完毕互相检查对方是否洗干净了。3.及时奖励。当孩子已学会独立洗漱之后,可以在墙上贴一张图表,每次洗漱完后,在表上画一个小红星,积累一定数量后,要给予奖励。奖励的方法,可以让孩子挑选自己喜爱的毛巾、牙膏等物品,养成习惯后,可逐渐减少奖励。4.对不肯认真完成洗脸、刷牙的孩子,要每天监督其完成。如果仍不见效果,可以带他去访问医生,参加防治牙病的展览。使他对不洗脸,不刷牙的危害性有感性认识。4、乱扔东西有的孩子总是爱乱扔东西,把东西弄得满屋都是,大人总是要跟在后面收拾。也有的孩子会将自己的东西放的整整齐齐的,不用家长操心。无论哪种行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培养的,孩子在2岁左右是总喜欢把玩具和东西捡起来交给家长,这是想证明自己能干,以博得家长的夸奖。一般讲,孩子从小没有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如家长不注意对孩子从小培养,而是包办代替,日后就会影响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矫正方法:1、从小培养孩子收拾东西的兴趣。在孩子小的时候,不仅让他对玩具感兴趣,而且要让他对收拾东西、叠衣服、码好玩具箱等感兴趣。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用“比赛”的方式,同孩子一起收东西,整理玩具箱,把玩过的东西放回原处。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假如家长马马虎虎,随手乱放东西,家时乱七八糟,这种环境是培养不出孩子整洁的好习惯的。因此,家里的衣服、用品、文件、书等都要固定码放不整齐,并且用后及时放回原处。你生活得井井有条,孩子自然会接受这样的要求。3、为孩子的行动提供方便。家里为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