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1].张纯.论幼儿主体性及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2,02:11-13.[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05:14-15.[3].孙秀荣.关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0,03:7-9.[4].黎明.从幼儿教育法规探究幼儿权利与幼儿主体性[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64-67.[5].冯晓霞.构建21世纪的中国幼儿园课程──幼儿主体性发展课程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1999,01:57-64.[6].鲍艳辉.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师支持性教学策略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7].刘花雨.师幼交往中幼儿主体性素质建构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8].周云.适宜指导,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J].学前教育研究,2002.[9].胡莎莎.浅谈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幼儿的主体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5.题目:幼儿的主体性研究的文献整理姓名:学号:一、历史背景(一)大环境教育与主体性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体性为教育的开展提供前提与基础,教育为主体性的弘扬开辟了道路。幼儿教育与幼儿主体性也是这样的一种关系。幼儿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部分对社会个体的成长起着奠基作用,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主体性的研究。1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幼儿和教师双主体缺失的现象。2对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是我国幼儿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特点。3由于社会本位的传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我国儿童现在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主体性发展缺失。4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弘扬人的主体性素质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教育改革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代人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51[1].张纯.论幼儿主体性及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2,02:11-13.2[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05:14-15.3[3].黎明.从幼儿教育法规探究幼儿权利与幼儿主体性[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64-67.4[4].冯晓霞.构建21世纪的中国幼儿园课程──幼儿主体性发展课程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1999,01:57-64.5[5].刘花雨.师幼交往中幼儿主体性素质建构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二)小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儿童发展的核心是儿童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教育应以促进儿童主体性的发展为基本内容。幼教工作者在理性上也承认教育要以幼儿为主体,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受传统灌输教育的影响,往往把幼儿看成是教育活动指向的对象忽视对幼儿进行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对儿童权利的确认、保护与儿童主体性地位的确认密切相关如果未认识到儿童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则会以成人的主观愿望来代替儿童思考、帮儿童做事,从而侵犯了儿童全面发展的权利。1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是幼儿发展的核心。一个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获得均衡发展,但是主体性确是人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是全面发展和身心和谐发展的核心特征。因此,发展幼儿主体性使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然而主体性在幼儿期只是一种潜在的、胚胎性的存在,它需要在外界环境的引导下才能充分地发挥和发展。缺乏这种环境,必然会限制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教师既是这种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也是这种环境的重要创始人。2就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一切都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自主精神、创造精神、主体性鲜明的人,而事实上人与社会之间仍存在很大的落差。数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使我国很难形成具有真正独立人格的个人主体,个人主体作为主体的特征被禁锢,得不到自由发展。面对这样的人的状态,弘扬人的主体性素质,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发展人的主体性潜能,便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3二、概念图(一)核心概念幼儿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参与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特征和属性。包括整体性、独特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五个方面。4幼儿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5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是社会的人,具有人的尊严和需要。6所谓“主体性”,通俗的说,就是“主人性”,是人在各种现实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主1[1].黎明.从幼儿教育法规探究幼儿权利与幼儿主体性[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64-67.2[2].鲍艳辉.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师支持性教学策略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3[3].刘花雨.师幼交往中幼儿主体性素质建构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4[4].张纯.论幼儿主体性及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2,02:11-135[5].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05:14-15.6[6].黎明.从幼儿教育法规探究幼儿权利与幼儿主体性[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64-67.人”的属性。这里的现实关系,概括地说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三大关系系统。这里的“主人性”,则是指人在优美、和谐地处理上表述各种关系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品质: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性、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1(二)相关概念幼儿的整体性:是指幼儿是一个身心俱全的、智力和非智力都在发展的人。幼儿的独特性:是指每一个幼儿有其独特的个性,他们有各自的需要,有各自的好恶,有各自的情感世界。幼儿的选择性:是指幼儿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要求、爱好,对活动作出选择的权力和能力。幼儿的能动性:是指幼儿在与外界事物发生关系时积极主动地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幼儿的创造性:是指幼儿在外界相互作用时对原有实物的更新。主体:主体作为哲学范畴,是在一定活动中与客体相对而言的,它指参加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主体并非游离于自然界之外的超自然之物,而是自然的产物。主体性:从发生学的意义上看,人自生来就具有主体性,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我们可以把人的主体性看做人类文化在个体身上的积淀,是历史的生成。主体性的基本特征:第一,整体性。这是主体形成的基础所在,是指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整合,生理与心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合。第二,独特性。由于具有先天素质的差异和后天环境的差别,使得每一个主体在于客体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独特的认知结构、理解方式和价值取向。第三,选择性。在实践活动中,主体能根据客观条件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活动作出自我的选择和决定,以获得自身发展的一种权利和能力。第四,能动性。在与客体发生作用时,主体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地充分利用或创造条件来获取自身发展的能力。第五,创造性。在活动中,主体对原有事物进行更新和变迁。它是主体性的最本质,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2幼儿期:人的主体性初步确立的时期。支持性教学策略:是教师采取的可以引发、维持幼儿主体性的行为及意向,是提高幼儿1[1].冯晓霞.构建21世纪的中国幼儿园课程──幼儿主体性发展课程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1999,01:57-64.2[2].张纯.论幼儿主体性及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2,02:11-13.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选择性的方法及其运用程序。1三、过程结构(一)事件的发生阶段序号起止时间阶段名称关键事件主要特点(二)研究的发生阶段序号起止时间阶段名称关键事件主要特点①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理论探讨以构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教育理论体系②90年代开始实践探讨开展了建构学生主体性素质的教学研究四、空间结构(一)内部要素及其关系幼儿的主体性包括整体性、独特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五个特征。这五个特征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的紧密不可分的整体。2教师主体性缺失,建构和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是发挥幼儿主体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建构和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体验到自主、创造的快乐,才会珍惜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并将自主、创造的权利归还给儿童,发挥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3师幼互动的不适宜,教师处于控制者的地位、幼儿处于屈服者的地位。教师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过分关注,师幼互动中教师更多的是维护规则、处理不适宜问题,缺乏积极、有效的情感交流。教师控制性过强,而这样的教育势必会造成幼儿主体性的缺失。幼儿主体性地位确立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自觉意识到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幼儿具有能够在教育者所创造设的环境中去主动建构自己的可能性。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素养,能将生活的哲理寓于幼儿教育中,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幼教环境,才可能确保儿童权利的真正实现。4(二)外部要素及其关系1[1].鲍艳辉.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师支持性教学策略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2[2].张纯.论幼儿主体性及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2,02:11-13.3[3].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05:14-15.4[4].黎明.从幼儿教育法规探究幼儿权利与幼儿主体性[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64-67.幼儿的主体性的发挥易受环境的影响。任何主体的主体性的发挥都会受到客观环境、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不可能超越提供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去选择和创造。家长、社会对幼儿角色的认识。大家往往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以成人的思维代替幼儿,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幼儿,所以对幼儿的主体性漠视甚至遏制。幼儿的主体性地位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来实现的。今天,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把社会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这个时代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也向人提出了不同往常的极高要求。1五、理论基础(一)已经有的理论基础哲学理论、发生学、心理学、素质教育观、教师观、儿童观、师幼关系观。2教育法、《幼儿园工作规程》、《儿童权利公约》等政策性文件。列昂节夫活动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二)应该有的理论基础教育学、学前儿童卫生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六、研究方法(一)针对的问题主体性不断发展是人不断发展的本质特征。虽然幼儿主体意识不强,主体性发展程度较低,但是幼儿期的主体性却是将来其发展的“星星之火”,我们不能忽视它,而应创造条件去发展它。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幼儿和教师双主体缺失现象。3通过对法规进行分析,探究幼儿权利与幼儿主体性地位的关系。对于即将来临的新世纪,中国人怀着更多的希冀,力争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肩负着振兴中华重任的教育,如何不负历史的重托,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幼教界近十几年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4在现实教育实践中,虽然人们作了很多的努力,但由于长期传统教育模式和观念的束缚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幼儿的主体性素质长期处于被抑制的状态,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1[1].冯晓霞.构建21世纪的中国幼儿园课程──幼儿主体性发展课程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1999,01:57-64.2[2].张纯.论幼儿主体性及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2,02:11-133[3].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05:14-154[4].冯晓霞.构建21世纪的中国幼儿园课程──幼儿主体性发展课程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1999,01:57-64.幼儿的个性及个性差异没有达到应有的尊重,往往是“千人一面”的“标准件”。1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被教案牵着鼻子走,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而且,缺乏教育机智。2(二)研究的视角素质教育观、政策法规、活动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师幼交往。(三)研究的形态非实证研究、行动研究、实证研究。(四)研究的路线第一,概念解释。为下文的论述打好基础。第二,分析幼儿主体性的特点以及要培养幼儿主体性的原因。第三,说明培养幼儿主体性的具体方法以及原因。3首先,研究者发现问题,指出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幼儿和教师双主体缺失的现象;其次,研究者找出问题所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