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幼儿心理概述一、幼儿心理学研究对象▲▲幼儿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幼儿心理学的内容:幼儿心理发展理论;幼儿发展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幼儿心理各方面的发展规律。二、幼儿心理发展基本理论:(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社会和教育要求所引起的心得需要和幼儿已有心理水平/状态之间的矛盾。(二)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生理解剖特点。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环境: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一切活动的总和。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及行为习惯、自我意识;活动内容及形式。(三)学说1、极端论战——“是谁起决定作用”(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有升学的创始人【英】高尔顿)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的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2、环境决定论(创始人华生)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动结果,强调环境教育的作用。折中观点——“各起多少作用”(二因素论)1.斯腾的“会合论”:心理的发展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辐合的结果。两种因素同为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成分,虽然其所占比重可因事而异。(《早起儿童心理学》2.格赛尔的“成熟论”:虽本质上仍为遗传决定论,但并不否认发展需要环境的促进。成熟与学习支配儿童心理发展。评价:二因素论合理地对遗传和环境各自所起的作用给予应有的地位,但把二者看作两种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没有揭示出它们之间的更为复杂的关系,因而只能是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这两种观点的简单而机械的拼凑。融合观点——“如何起作用”(相互作用论)(1)二因素相互依存,二非简单相加。即任一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都依赖另一因素;即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依赖于环境与环境的变化,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制于遗传限度。(2)二因素间相互转化和渗透,即当前对环境刺激作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有机体是它的基因和过去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并得到普遍承认的思想。(四)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1.环境影响遗传物质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2.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3.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应做具体的和综合的分析。三、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第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第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划分。(?)第四,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一)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二)方法:(优点及其需要注意的方法)(?)(1)观察法:自然真实;难以操控,反复可信。(2)谈话法:自由便捷;前期准备、围绕目的、掌握技巧。(3)问卷法:面广量大,经济节约;不受干扰,反映真实;问题紧密,便于回答;设计严谨,统计复杂。(4)测验法:简便省事;结果不稳,难测过程。(5)实验法:情境自然,结果真实,易受干扰。实验严格,资料科学;人为场景,心态受限,难究复杂。五、游戏与幼儿的心理发展▲▲游戏:是幼儿自愿、自主、自由、快乐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期的主要活动。(一)游戏的作用:促进运动能力发展;促进认识水平发展;促进社会性发展;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二)游戏的意义: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促进社会性与个性发展。(三)游戏的本质和特征1、本质: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2、特征:游戏是一种具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的综合性的活动,具有虚构性、兴趣性、愉悦性和具体性。(四)促进幼儿游戏发展应注意的问题:列入整体教育工作计划;创造游戏条件;正确理解游戏中成人的主导作用。第二讲幼儿心理年龄特征一、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定论熟记▲▲▲▲1、由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整、分规律)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头部动作—躯干动作—下肢动作(抬头—翻身—坐—爬—站—走)。3、从中央到边缘的动作(远近规律):头/脊/躯—臂/手/腿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躯干大肌肉动作(双臂和脚)—手部小肌肉动作—准确的视觉动作。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无意识控制—有意识控制(二)最新成果:(《婴儿心理学》)庞丽娟/李辉)1、婴儿动作发展是一个从胎儿期到出生后第三年末的连续性、阶段性发展过程。2、婴儿的动作发展遵循着共同的规律,但具体到每个婴儿身上,其发展速度却各不相同。3、婴儿动作发展受神经系统成熟程度的内在制约。4、婴儿获得某些成熟的随意运动技能之前,必先丢掉婴儿早期所具有的相应的原始反射性活动。二、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婴儿动作发展对其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绪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坐/立:改变视角,正向观察物体。双耳对称听觉,形成方位听觉。解放双手,发展精细动作、协调双手操作。爬/走:扩大活动范围,增加接触机会,发展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冒险探索,坚持行动、自身努力锻炼体力和毅力。双手把弄物体能力有益认知发展。三、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心理现象发生、心理活动萌芽,心理发展迅速、心理特征变化巨大。(一)无条件反射——新生儿的本能。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他们是不学而能的。如吸入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即用以应答外界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局限性:种类或数量毕竟很有限;只能对固定的刺激做出固定的反应,不足以应付外界变化多端的刺激。(二)无条件反射——心理发展的标志。相同刺激反复出现,相同反应不断重复(强化),即建立起条件反射。儿童由此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的出现,可以说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三)认识世界的开始: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四)人际交往的开端:出生既有交往的需要,通过情绪和表情来实现。四、先学前期的年龄特征(1~3岁)1、学会直立行走:但不自如(头重脚轻;骨骼肌肉比较嫩弱;脊柱的弯曲没有完全形成;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2、使用工具:准确拿握,笨拙使用;双手、四肢、全身逐渐协调。3、语言形成:1岁前—语言准备阶段。1~1.5岁:语言理解阶段。1.5岁~2岁:语言萌发阶段。3岁~:语言井喷阶段。4、思维萌芽:思维是高级的认知活动,是智力的核心。5、出现最初的独立性(2~3岁第一个叛逆期)五、幼儿期的年龄特征(学前期,3~6岁)▲▲(一)一般特点: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二)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爱模仿;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三)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爱玩、会玩、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开始自己组织游戏。(四)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好学、好问;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个性初具雏形;开始掌握认知方式。第三讲幼儿认知的发展一、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一)感觉和直觉的概念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应。▲▲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知觉器官的的整体反映。▲▲(二)感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幼儿的记忆,也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3、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三)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1、视觉(1)视敏度:精确的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2)颜色视觉: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变色力;(3)影响婴儿视力的因素:受遗传和环境影响;(4)色盲:颜色视觉异常。2、听觉(1)心理意义: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与成人交往;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2)听觉的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3)言语听觉: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4)听力的保护和培养: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语言训练来训练听力。3、触觉:肤觉和运动觉得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1)视触觉的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2)运动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4、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5、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应。(三)感知特型与幼儿的活动:1.感受性与幼儿的活动(1)适应: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2)对比:同一分析器和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即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3)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4)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感受性2.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1)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人能够有选择地在众多客观事物中以个别或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他们的知觉得格外清晰。(2)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人把直觉对象的各个不同特征的部分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斑点图—狗)3、直觉的理解性和幼儿活动:人们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白大褂—医生)4、知觉的恒常性与幼儿活动:主要是视觉恒常性(亮度、大小和形状的恒常性)大小不一恒常性:远小近大—人物不变;形状恒常性—树冠/树。5、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能感知到的刺激—知觉对象。其余的为背景,对背景的反映不甚清晰.对象是感知的中心;背景则是衬托的部分。在知觉过程中,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以下条件的影响: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2)对象的活动性(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对客观现实认识的主动形式。因此,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很重要。(1)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3)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4)教给幼儿有秩序的观察方式。2、保护幼儿的感官(1)注意用眼、用耳的卫生(2)对有感官缺陷的幼儿给以必要的帮助。(四)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1、适应现象: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刺激持续性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2、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二、幼儿注意的发展(一)主义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1、注意(概念):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的每一瞬间,心理活动都指向某个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同时,就会对这个事物全神贯注,使人的活动得以进行下去并使活动得以完成,而不会观察到周围别的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2、注意和心理过程:与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相伴随而进行的。(如注意看,注意听,注意记,注意想等等)注意对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思考问题,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活动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3、注意对幼儿的活动和心理发展的意义(1)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是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的保证;是幼儿学习的活动的保证;(2)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接受环境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帮助幼儿感知事物、记忆信息;专注活动,坚持完成。(二)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1、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幼儿注意的特点:(1)无意注意占优势。诱因有二: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