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ualReportJanuary1toDecember31,2009小组成员:景霞杜丽娟武玉娟赵紫莹吴瑶瑶刘秀秀社会政策基本概况社会政策何以产生社会政策是如何制定的社会政策是如何被实施的如何评价一项社会政策的价值目录社会政策基本概况社会政策制度:社会政策主体为了满足全体或部分社会成员需要,或者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的过程。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因其他原因而退出劳动岗位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向其支付养老金等待遇,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社会政策主体社会主政体策直接主体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利益集团公民其他政党社会政策的主体特点:主动性、多元性、权威性社会政策对象普遍性对象:某项社会政策将惠及全体公民或国民。Eg:九年制义务教育选择性对象:某项社会政策只惠及部分公民或国民。Eg:企业养老保险社会政策角色社会政策主体角色政策制定者政策实施者政策评估者政策调整者政策提供者社会政策对象角色政策诉求者政策接受者政策提供者社会政策制度的主要步骤1.确定社会政策议程2.设计社会政策方案3.审查社会政策方案4.审议及批准社会政策我国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企业缴费工资总额的20%左右,职工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缴费比例为20%。到达退休年龄且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根据职工工资和物价变动等情况,国务院适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制定依据为保障城镇企业职工离退休后的基本生活,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发放与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制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养老保险的主要任务主要任务:继续巩固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成果,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完善省级统筹,发展企业年金,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进一步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提高服务水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到本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得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应逐步做到对各类企业和劳动者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剂使用基金。领取企业养老保险的条件1、本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办理了退休手续;2、所在单位和个人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3、个人累计缴费时间满15年。养老保险享受的待遇A、按月领取按规定计发的基本养老金,直至死亡B、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待遇。C、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D、死亡待遇:(1)丧葬费:按上年度全省社平工资的3个月计发(此为退休人员,离休人员为5000元);(2)一次性抚恤费:按上年度全省社平工资的10个月计发(此为退休人员,离休人员为本人工资的20个月);(3)符合供养条件的直系亲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按月发放,直至供养直系亲属死亡。(注:养老保险若出现缴费中断现象,可延续缴费或者一次性缴费至15年,均可享受养老保险的相关待遇)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一、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二、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三、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四、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五、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六、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七、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八、加快提高统筹层次九、发展企业年金十、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十一、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何以产生在我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前,基本养老金也称退休金、退休费,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待遇。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养老金的组成国家现行的社保养老制度,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是由三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是指退休后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是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余额除以120;过渡性养老金:则需要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单独计算,比较复杂,费用也比较少,此处忽略不计。设立养老保险及制度的原因国家设立养老保险:旨在通过国家强制,使人们在在职期间通过缴纳养老保险费,获得领取养老金的资格或者将养老保险费储备起来,以便在退休以后,能够从养老保险机构领取替代工资收入的退休养老金,使得人们在老年时能够保持与在职期间基本相同的经济地位和在没有大的经济顾虑的状态下生活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乃至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主体项目。国家设立养老保险制度:将人们老年时的生活风险分散在一生中比较长的就业阶段,使老年人能够自尊体面地度过人生最后阶段。在农业社会,人们依靠家庭养老,即“养儿防老”;在工业化社会或者正在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国家,由于家庭养老功能在逐步弱化,难以以至于无力承担养老责任。于是,为人们的老年生活提供保障,就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由来1951年,就在劳动保险条例中对职工的养老保险作了条例规定:男职工年满60岁、一般工龄满25年,女职工年满50岁、一般工龄满20年,本企业工龄满5年者可退休养老;退休后由劳动保险基金按照其本企业工龄的长短每月付给退休养老金,替代率为50%-70%,直到退休者死亡。1956年底,参加养老保险的国有企业职工1600万,集体企业的职工2300万,占全国职工总数的94%.在此期间,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在内的劳动保险基金由企业提取,由国家统一筹集,统一调剂使用。“文化大革命”开始,劳动部受到严重冲击,到了1970年劳动部被撤消,期间,劳动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调剂使用制度也停止实施。1969年,财政部颁发《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工作的改革意见(草案)》这一文件将包括职工退休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劳动保险的统筹调剂方式改变为由职工所在企业为职工提供保险的做法。自此,职工退休养老成了企业自己的事情,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国有企业开始改革之时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近年来的演变状况•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社会保险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贯彻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原则,为使离退休人员的生活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得到改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和地区发展水平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补充作用。•目前,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由此可以看出,今后基本养老金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社会政策的实施•什么是社会政策实施?•社会政策实施是一个行动与过程的概念,是社会政策在指向目标的过程中发生的行动与过程。社会政策实施是指把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传递到服务对象的过程。•为什么要进行社会政策的实施?•因为社会政策要实现预期的目标,制定出来之后必须付诸实施。影响社会政策实施的主要因素机构的因素人的因素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以外的因素社会政策实施的意义首先,社会政策实施是实现社会政策目标的关键;其次,社会政策实施是检验社会政策的试金石;第三,社会政策实施是沟通社会政策主题和社会政策对象的桥梁。社会政策实施的过程政策宣传政策分解资源准备组织准备先行试点全面推进协调与监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是如何实施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办法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中规定如下:一、巩固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成果二、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三、调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四、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是如何实施的?五、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六、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七、建立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八、积极发展企业年金九、积极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十、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能力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十一、其他如何评价一项社会政策的价值一.社会政策价值评价的基本要素1、社会政策价值评价的主体(1)领导评估(2)社会政策政策执行机构评估(3)专家评估(4)群众评估如何评价一项社会政策的价值2、社会政策价值评价的对象(被评估的社会政策行动)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策方案本身,二是政策实施的行动。3、社会政策价值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政策方案是否合理;政策实施行动是否得力以及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如何评价一项社会政策的价值二、社会政策价值评价的标准(社会政策价值评价的标准指,社会政策评估者在政策法规评估过程中据以对政策法规方案进行优劣判断的准则。)1.效果标准:效果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某种行为、力量、方式或因素而产生的结果。它强调这种结果符合目的性的程度,凡是符合组织目的的结果就是好的,反之是不好的。这个标准关注政策的的实际效果是否与理想目标相符合,在多大程度上相符,还有什么距离和偏差。如何评价一项社会政策的价值2.效率标准:确定政策法规效率标准的目的,是要衡量一项政策法规要达到某种水平的产出所需要的资源投入量,或是一定量的政策法规投入所能达到的最大价值,它表现为政策效应与投入量之间的关系和比例。政策法规效率标准,通常以单位成本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或单位效应所需要的最小成本为评估的基本形式。效率标准所关注的核心内容是一项政策法规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有效的产出,而不是关心如何有效地执行政策法规,完成政策法规目标。如何评价一项社会政策的价值3.效应标准:把一项社会政策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从与之相关的其他要素的相互联系中,对它在整个社会系统中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以它所产生的所有实际影响作为评价的尺度,来判断政策法规的优与劣。政策法规所能产生的实际影响可能与预期的影响大为不同。且效应并不一定仅具有积极积极影响。因此,若要以政策效应为标准来评价政策法规,就必须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效应。如何评价一项社会政策的价值4.效益标准:效益是指效果与利益,表现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某一特定系统实际产生的有益效果,人们习惯将效益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策的效益标准,就是看政策实际产生了哪些有益的效果,以有益效果的多少来判断政策的优与劣。如何评价一项社会政策的价值(一).准备阶段:周密的组织准备是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也是评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和卓有成效的前提条件。1.确立评估对象。2.制定评估方案。(阐述评估对象;明确评估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确定评估标准,决定评估类型并选择评估的具体方法;提出评估的基本设想;根据评估目的,确定评估的内容、范围,制定出评估方案)。3.评估者和评估机构的选定。三、社会政策价值评价的程序如何评价一项社会政策的价值(二).实施阶段:(实施评估就是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执行、影响、效益等方面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运用相应的评估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做出评估结论。)1、获取资料2、综合分析3、做出结论如何评价一项社会政策的价值(三).总结阶段:撰写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的内容要对政策法规效果进行客观陈述,对政策法规进行价值判断,在对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