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cnshu.cn网站下载此资料的,不要随意相信.请访问cnshu,加入cnshu.cn必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竞争刚刚开始大约五年前,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前夜,我和当时在国际货币基金工作的黄海洲先生一起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金融的稳定和发展》(见34版)。这篇文章依据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际经验教训,考察中国当时面临的金融风险问题。我们把金融风险问题上升到非常高的层次,并且特别提出金融风险主要是银行风险的观点。那个时候,经济学家们对中国的金融——更具体地讲是对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判断——出奇地一致。他们认为,中国银行业的问题相当严重,用海外经济学家的话来讲——中国的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从技术上说已经破产,因为坏账数量超过了资本金。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一位有影响的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经济学家拉迪出版了一本书《中国未完成的经济革命》,对中国的银行业的判断十分悲观,深深地影响了海外的经济学界和银行界。当时的国际环境的背景是什么呢?亚洲金融危机刚发生,并引发了一系列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入世,并且承诺五年后要开放中国的金融业。国外不少经济学家对中国在加入WTO后的中国银行业很不乐观。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五年过去了,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结束,我们正在走向金融全面开放的进程中。那么跟五年前相比,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是大了还是小了?我想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现在面临的金融风险的确比五年前小了,甚至可以说小了不少。去年9月份,我在一个国际会议上遇见拉迪教授,他说他过去对中国银行业是悲观的,现在是谨慎的乐观。的确,过去五年中国的银行改革取得的进展是有目共睹的。改革成功的因素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刚刚过去的五年的历史的时候,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走过的这一段改革路程并不是一条显然的路径。至少就我所知,当时没有任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cnshu.cn网站下载此资料的,不要随意相信.请访问cnshu,加入cnshu.cn必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何一位海外经济学家提出过这样的一种银行改革方式,即政府首先动用外汇储备注资并重组银行,然后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再就是银行整体在海内外上市。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些在技术上已经破产的国有银行,五年后不仅上市了,而且其股票受到追捧,其市值高居全世界商业银行的前几位。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我们完全有可能会走另一条更为弯曲的路,也可能犯不少错误。想象一下,我们有可能走这样一条路——比如在上市前先把银行分拆,把其中的一部分拿来上市,而把另一部分留下不上市,把它们留在集团公司,就像多年来绝大多数国有非金融企业的改制方式。我们也可以选择不把部分股份先卖给外国投资者。我们也可以选择不聘请可以代表独立股东利益的独立董事,而是依靠代表国家的外部董事或外部监事,就像现在的一些国有非金融企业正在进行的改革那样。这些都是很有可能的改革方式,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做。我们选择了目前看到的这条路,一路走到了今天。不仅海外经济学家没有预见到这样的改革方式,国内也有不少人对这条路曾有不同的意见。而且走这条路,也不是没有风险的,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一直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在三年前,在汇金公司和银行开始寻找海外战略投资者之前,他们先询问了国内有资金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但是没有人愿意投资,甚至连按照资产的账面价格来投资都不愿意,更不要说溢价投资了。这足以说明当时的形势。再比如,2005年3月,当建行的董事长出事的时候,当时正在同建行谈战略投资意向的那家外国大银行随即退出了谈判,这也足以说明人们对银行风险看得有多重。再比如,当英国的皇家苏格兰银行决定入股中行,消息传出以后,它的股价大跌,这也说明市场对投资中国的银行的风险的判断。即便是仅仅半年多以前,当工行准备上市的时候,由于担心A股股市的反应,也在最后的时刻减少了上市的股份数量。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在我们银行改革的过程中,曾经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有很多的风险,能有今天这样的结果,确实很不容易。回顾这段历史,我觉得对思考中国下一步的金融改革,理解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功的原因,正确地把握它们背后的因素,非常重要。我个人认为,有三个基本原因决定了银行改革能够取得这样阶段性的成就。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改革者坚信市场的力量和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空间和机会,所以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以开放的理念来设计改革。如果没有坚定的改革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cnshu.cn网站下载此资料的,不要随意相信.请访问cnshu,加入cnshu.cn必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信念,以及对开放的乐观态度,不可能有后来的这样一套操作方案。这不仅仅是操作方案的巧妙,因为任何操作性的方案都是以根本的理念为基础的。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基本层面非常坚固,连续四年经济增长不低于10%,这个背景非常重要。因为对于银行来讲,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它的业绩与整体宏观经济的起伏紧密相关。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外国投资者愿意做战略投资也好,一般投资者愿意买银行的股票也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整体经济有信心,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层面非常的牢固。第三个原因,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是我想特别提出,那就是在过去五年中,国际的金融环境特别好,这是运气。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国际金融危机屡屡出现,特别是在十年前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发生在我们的家门口,此后又出现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包括发生在俄罗斯和拉美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从2001年底爆发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以后,具有全球影响的金融危机在过去的五年中没有发生。现在的国际金融市场中流动性非常之大,全球不平衡也非常严重,但至今并没有发生大的金融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确实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环境,为中国的银行上市筹集资金和银行的开放提供了绝好的时机。当然这个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地进行一系列改革的话,也不可能抓住这个机会。当我们在思考中国的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时候,应该记住上面三个原因。第一是改革者的意志和技巧;第二是中国的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第三是国际金融的稳定局面。这三个原因是我们得以走到今天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我们思考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时候不应该忘记的。情况是会发生变化的。首先,虽然我们仍然对改革者的意志和技巧充满信心,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在过去的两三年中,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很多时刻完全有可能把改革的速度降慢,或者选择一种不同的方式,所以我们不应该总是认为改革一定会顺利进行;其次,中国经济已经连续四年不低于10%的增长速度。今后几年更大的可能是增长速度下降,因为任何经济都是有周期的。有的外国分析家认为未来几年中,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1/3的概率会下降到5%。这又过于悲观。但是我们总不能认为将来的五年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会保持在10%以上;第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cnshu.cn网站下载此资料的,不要随意相信.请访问cnshu,加入cnshu.cn必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三,就国际金融稳定而言,我们没有理由敢保证,在未来的五年内,国际金融市场还会像过去五年那样平静。转折点后的挑战我认为,经过过去五年的努力,中国银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转折点。但是转折点并不意味着改革已经完成。事实上,竞争才刚刚开始。从现在起,中国的银行才真正开始以国际最佳实践作为标杆来衡量,因为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银行。一旦我们用这个标杆来衡量的时候,我们立即就会发现我们的不足。这完全没有否定我们的成就的意思,只是我们现在的参照系变了,标准提高了。我们现在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跟世界上最好的银行、最佳实践的银行来竞争,所以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距离。一个银行的竞争力是不能只看其市值的大小的;不要忘记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上按市值计算的前20名大银行中,日本占了一大部分,但这并不能抵消日本银行的严重问题。现在主要的国有银行大多上市了。上市后的银行面临很多挑战,诸如经营战略、客户服务、金融创新等等,我在这里讲其中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银行资产的风险管理。也许大家会说,我们现在的银行不良资产不是已经大幅下降了吗?这没有错,我们的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确实已经提高了。但是我想请大家注意的是,抵御风险能力的提高并不完全等于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直到今天为止,海外的不少经济学家和分析师仍然不信任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尽管不良贷款率已经大幅下降。这里有两个基本原因。第一,不良贷款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坏账的剥离,但是剥离本身不能说明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二,目前不良贷款率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非常快,这不仅使坏账比例变得比较低(因为新增贷款较快),也可以使坏账较少(因为企业经营较好)。这本身也不能证明风险管理水平提高了。真正的检验是在经济出现衰退时,贷款增速下降,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时,才能真正显示出银行的管理水平。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cnshu.cn网站下载此资料的,不要随意相信.请访问cnshu,加入cnshu.cn必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比如说现在贷款的五级分类中,第一类是正常,后三类是不良贷款,而第二类是关注类,目前几大银行的贷款中这一类的比例在10%以上。这一类的贷款在经济不景气时有可能会变成后三类的不良贷款。当然这不一定,取决于银行的管理水平。俗话说,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游泳人中有谁没有穿衣服。在整体经济好的时候,银行都可以表现不错。但当整体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看到哪些银行的管理水平高。第二个问题是银行的公司治理。银行上市后,公司治理面临许多操作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一个具体问题是对员工,特别是高管的激励问题。我们总是讲入世以后,外国银行进来就是狼来了。有什么办法与狼共舞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把自己也变成狼,意思是说银行要按照市场的规律,按照竞争的规律提供激励。没有这样的激励,人才不会来,来了也会走,即使不走,他们的心思也不会只放在银行的业绩上。如果没有足够的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高管就会面临扭曲的激励,这往往是非经济的激励。这与建设国际一流银行的目标相违背。这虽然在理论上是很清楚的,但在操作上还很难落实。董事会能不能在不受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决定高管激励机制?董事会是根据市场竞争和效率的原则来制定高管薪酬,还是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受到作为大股东的政府的非经济目标的制约?政府总是有非纯经济的动机和目标,比如就业、分配公平等等,这是正常的。但是国际经验表明,政府通过税收和福利政策等间接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远远比直接干预企业(包括银行)制定薪酬的权力和限制薪酬水平更为有效率,而且也更公平。不然的话,我们会人为地造成外资银行的优势,仅仅是因为它们可以根据市场竞争来决定激励,而国有控股银行却不可以。尽管现在海外对近年来中国国有控股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进步有积极的评价,但是根据我的了解,大多数经济学家仍然对这些银行的公司治理的实质持怀疑的态度。其实他们担心的问题也都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问题,即存在两条“高压线”。一条是国家绝对控股,就是说,国家要保持在银行中的三分之二以上的股份。另一条是干部制度,因为直到今天,我们的银行高管仍然是干部,不是银行家。这两条“高压线”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对公司治理造成相当大的制约。显然,这是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可循的,还有待于我们更多的创新。目前,中国的银行业面临很多机遇。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可能的问题。任何经济的增长都是有高有低;国际金融环境有稳定的时候,也有动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是在cnshu.cn网站下载此资料的,不要随意相信.请访问cnshu,加入cnshu.cn必要时可将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