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婷试论外来文化的本土化策略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4.d1oc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湖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明清时期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与启示作者康婷专业历史学学号0711030111指导教师李建明二〇一年月日-ii-湖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研室)系(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学生姓名:康婷学号:0711030111专业:历史学1设计(论文)题目及专题:明清时期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与启示2学生设计(论文)时间:自2011年1月15日开始至2011年5月20日止。3设计(论文)所用资源和参考资料:张国刚著,《从文明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人民出版社,2003;李喜所主编,《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二、三、四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罗映光,《对佛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及其本土化的思考》,《四川大学学报》,2005,6;柯毅霖,《本土化:晚明来华耶稣会的传教方式》,《浙江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1999,2;潘家德,《外国传教士与戊戌维新》,《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4,4;等等。4设计(论文)应完成的主要内容:从分析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所采取的不同传教策略及其带来的不同效果,阐明外来文化在异域扎根的启示——本土化。5提交设计(论文)形式(设计说明与图纸或论文等)及要求:(1)全文不少于8000字,且不得抄袭;(2)提交打印稿2份、电子文档1份;(3)论文的书写、打印和装订,执行学校教务处制订的标准;(4)按时提交论文的初稿、二稿和定稿;(5)态度认真;中心突出,观点明确、新颖;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材料真实、丰富,取材科学;论证充分,分析中肯;表述流畅、规范,无语法错误和错别字,语言精炼,措辞准确;标点符号准确,书写和装订格式规范。6发题时间:2010年12月26日指导教师:(签名)学生:(签名)-iii-湖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人评语[主要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态度,研究内容与方法,工作量,文献应用,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文本(图纸)规范程度,存在的不足等进行综合评价]指导人:(签名)年月日指导人评定成绩:-iv-湖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语[主要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文本格式、图纸规范程度,工作量,研究内容与方法,实用性与科学性,结论和存在的不足等进行综合评价]评阅人:(签名)年月日评阅人评定成绩:-v-湖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日期:2011.5.29学生:康婷学号:0711030111班级:一班题目:明清时期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与启示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下列材料:1设计(论文)说明书共3页2设计(论文)图纸共13页3指导人、评阅人评语共2页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评语:[主要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设计(论文)质量,文本图纸规范程度和对设计(论文)的介绍,回答问题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名)委员:(签名)(签名)(签名)(签名)答辩成绩:总评成绩:-vi-摘要外来文化传入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即以开始,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人心,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很顺利,在明清之前已经经历了两传两灭。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如如沙勿略、范礼安、利玛窦等为了打开在中国传教的大门,他们以“学术传教”为方针,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把西方的科学、哲学、艺术,主要是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介绍到了中国,从而开始了明末清初近2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进步离不开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落后的民族和国家要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更应海纳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要择优而学、中西汇通才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才能推动民族和国家的不断进步。本文重在介绍明清时期基督教传播在中国的发展;分析利玛窦能在明末中国传播基督教的原因;阐述外来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就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进行了详细的表达。关键词:明清时期;传教士;利玛窦;本土化-vii-ABSTRACTForeignculturewasintroducedintoChinaasearlyastheEasternHandynastytostart,withBuddhismdeeplyrootedinChina,thespreadofChristianityinChinaisnotverywell,whichhasgonethroughtwopassbeforetwooutintheMingandQingDynasties.IntheMingandQingDynastiestime,somewesternBoanergeslikeasFrancoisXavier,AlessandroValignano,MatteoRicciandothermissionaryinChinainordertoopenthedoor,theyAcademicMissionfortheprincipleofconductingreligiousactivities,toWesternscience,philosophy,art,mainlyastronomy,geography,mathematics,physics,chemistryandothernaturalscienceintroducedtoChina,whichbeganalmost200yearstotheMingandQingculturalexchange.Historyhasprovedthatanationisinseparablefromtheprogressofanationalculturalexchangewithforeigncultures,peoplesandcountriesbehindtocatchupwiththepaceofworlddevelopment,itshouldassimilateadvancedforeignculture.Atthesametime,itiscorrectattitudethatstudiesexcellentflourishtowardsforeignculturesinordertopromotenationalandstateprogress.ThisarticlefocusesonthespreadingofChristianityintheMingandQingDynasties,analysisthereasonsthatMatteoRiccicouldintroduceChristianityinthelateofMingdynasty,describestheinfluenceoftheforeigncultureforthe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nddetailedexpressesontheimpactofthemodernWesterncultureontheChina.Keywords:Ming&QingPeriod;missionary;MatteoRicci;Localization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viii-目录第一章前言……………………………………………………………1第二章文明初识………………………………………………………2第三章适应政策………………………………………………………4第四章利玛窦的本土化策略…………………………………………7第五章本土化启示…………………………………………………10第六章结论…………………………………………………………12参考文献………………………………………………………………13致谢……………………………………………………………………14-1-第一章前言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是世界文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没有受到太多的外来文化冲击,它所接受的多为器物文化。但是,在中外文化的联系中,影响从来都是相互的,作为一种文化的多种要素,她既可以向外传播,又可以向内吸收,由于具体历史条件不同,往往呈现出对外来文化吸收与排拒共同存在的复杂现象。秦汉以后,外来宗教文化开始进入中国,其间经历了一个排拒、比较、认识、吸纳、丰富、发展和中国化的复杂过程。回首这个过程,与其说中华文化同化了外来文化,不如说外来文化对古老的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历史证明,外来宗教文化只有通过中国化的过程,才能完成向中国文化的融入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例如“自东汉佛教的传入过程虽然曲折,但由于一些高僧在引进佛教的过程中注重本土化并作了持续不断的努力,特别是禅宗在促进佛教本土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佛教对发展中国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1]”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以基督教的传入为主线的双向交流,外来传教士在中国传教过程中同样采用了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传教策略,进而使基督教得以在中国内地传播。-2-第二章文明初识欧洲关于中国的历史记忆,一般认为是在《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其实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一首叙事长诗《阿里玛斯贝亚》(Arimaspeia)里,诗人阿里斯特叙述了他第一次在远东的浪漫之旅。其中提到远东的希伯波里安人就是金山附近独目人阿里玛斯贝的东邻,也有人考证说是蒙古人种。在希腊罗马时代的许多诗文都有关于希伯波里安人的神话传说。而希罗多德的记载中,把希伯波里安人描绘成一个神秘的热爱和平的民族。他们居住在群山环抱,北风吹来的地方。1992年出版的一部德语文献也综合前人说法,考证希伯波里安人就是远古时代西方关于中国的最早记录。[2]古代欧洲关于中国的第二个重要信息是丝绸。而在最初,欧洲人对中国丝绸的认识是有讹误的。到了大秦王安敦当政时期,有一个叫包撒尼雅斯(Pausanias)的人第一次比较接近真实地记述了丝绸的秘密。到这时西方对中国蚕桑业的认识已经比较接近实际了。公元7世纪西方关于“桃花石”的记载,有许多细节与隋代和唐初的历史有暗合之处。德经和克拉普若特都分别通过独立的研究不谋而合地指出,桃花石就是中国。[3]到了蒙古人西征,马可·波罗一家来华的年代,欧洲与中国的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从耳闻进入目睹的新阶段。西方人士把东方见闻报告到欧洲,引起大西洋彼岸人们的无限猜想。十七世纪初是以游记文学为主的旅游笔记,这些报告是对之前耶稣会教士对中国人描述的补充。这些旅游家都仰慕中国的财富和强大,但对中国人却充满敌意,他们笔下的中国人多数是贪婪的,爱耍小聪明,爱享乐,同时敌视外国人。比如“SeygervanRechteren细致描述了福建总督接见外国人和外国人与当地及省级官员打交道时遇到的困难,也勾勒出漳州地区令人难忘的商业繁荣景象。[4]”十七世纪末的来华使团记录对中国的风土人情有了一个直观的展现。使团们的笔记提供了关于中国地貌、城市、人民的生动形象,并对中国实地进行了插图绘制。同时这个时期的使团对中国的皇帝康熙有了最直观的印象。并对中国的饮食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这时的外国使团对中国的印象带有欧洲意识,在他们的记录里有着自身的优越感。十八世纪随着英国海军实力的增强,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来自于英国使团。在《环球航行记》一书中,对中国的政府、文化和人民性格的看法是安森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形成的。此书对中国有着与耶稣会推出美好中国形象截然不同的描述,安森给当时的欧洲人展现了较为真实可靠的记录。在与中国官员接触中,安森对中国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负面的批判和不理解。虽然安森的欧洲中心立场顽固绝伦,但是他对中国的看法“使得中国形象进入正负较量的阶段,并隐含着正消负长的趋势。[5]”马嘎尔尼使团的笔记问世后,中国的负面形象成为主流已成定局,马嘎尔尼使团的笔记也成为中国新形象的起点。“新形象里的中国是一个物产仍旧丰饶,但科技、生产力、制度乃至整个国力都停滞落后的国度,对华胥国的幻想彻底破灭,对一块有利可图而又无力抵抗的土地的占有欲蠢-3-蠢上升。[6]”这些笔记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时期。这个时期的使团出于搜集商业情报的目的而对中国的状况处处留心,在赞美描述之余更多的是站在文明的立场来审视分析当时中国的社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