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延寿县第一中学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按照教育厅《关于2007年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精神,自2007年秋季开始,我省普通高中一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为切实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指2007年秋季入学到2010年毕业学生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保证我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我省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一、指导思想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新课程培养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逐步建立起顺应时代、符合校情、充满活力、富有实效的学校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各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任务,推进新课程实验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因此,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等各方面的关系。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始终坚持开展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决策研究,创新性地开展实验工作,引导新课程实验健康发展、达到新课程实验的预期目标。2、整体推进、分类管理原则:按照省、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总体要求,根据学校的特点,因地制宜,分类管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课程实验,争取3年全面达到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划目标。3、加强宣传、通力合作原则: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需要各级各部门的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因此,必须使所有与实验有关人员对新课程实验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学校要加强新课程实验的宣传,对学生、家长进行通识性的宣传,实现校内外宣传同步、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学校教育行为的转变同步。4、科研引领、坚持实践原则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支撑,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工实验、探索、研究新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5、畅通交流、总结推广原则:教师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主力军、学生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是新课程实验的主体。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与形式,进行有关实验信息的畅通交流、专题研讨、经验总结、阶段性成果的推广,使新课程实验始终在参与者积极能动的相互作用中得以顺利实施和健康有序地开展。三、目标任务(一)总体目标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各项改革目标,切实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探索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研究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途径,不断总结和积累课程改革的经验,让学生接受更加优质的高中教育。(二)具体任务21、按照《黑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的有关规定,针对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尤其要保证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2、建立校内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指导学生在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自主选择修习课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3、积极采用新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教育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4、研究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新型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形式,保持正常、规范的教学秩序,初步建立起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5、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6、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学用书选用制度,认真规划、积极开发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校本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切实加强教学用书征订工作的管理。7、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要加强对校内教育质量的监测。五、重点、难点(一)制定科学的学校课程计划根据《黑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及省课改办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校的基础条件和优势、特色,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形成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制订出反映学生个性差异、有利于学生特长潜能发挥的课程计划表。对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在保证开设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二)改革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全面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改进、完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对学校行政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育质量管理等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三)建立学生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导向功能。实行学生学业成绩和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学校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有效的培训方式,通过对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和起始年级教师的全员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逐步形成一支能胜任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积极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培训途径,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探索教师发展和培养的有效举措及途径,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水平和适应能力。努力培养一支体现新理念,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促进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五)探索校本教研有效途径。鼓励教师针对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六)研究学科建设组与新型教学方式。用新课程的理念进行学科建设,建立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并以新标准优化教学过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为主体,构建主体参与、合作学习、体现差异、发展个性、师生互动和主动探究等能够有效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机制。(七)积极开发学校课程和课程资源。1、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为保障高中课程的实施,学校将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32、因地制宜的开发学校课程。注重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的融合与渗透,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3、多渠道开发学校课程。采用独立开发、联校开发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等多种渠道,充分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八)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了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将根据实际,编制科学可行的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并与学生及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引导家长正确对待选课,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研修计划。五、组织机构(一)新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构成组长:张世祥副组长:杨金源成员:教导处主任、科研室主任、学年组长和教研组长下设办公室主任:宫占国(二)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分工组长:负责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估,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施过程加强管理与监控。副组长:协助组长指导所联系的各专门工作组、学科教学指导小组开展新课程的实施工作。成员:按照领导小组的决议,做好相关新课程实施的具体工作。办公室:根据领导小组的要求,具体研制有关政策、制度、规划、方案和指导意见,落实国家和省、市的各项新课程政策、计划,协调学校新课程实验的组织、指导、服务和管理工作。(三)新课程实验学科指导小组成员:教务处、科研室、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组成七、范围、时间及课程设置(一)、实验范围及规模从2007年9月起,在高一年级12个教学班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二)、实验进度时间安排1、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高一年级2、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高一、高二年级3、20089年9月至20010年7月: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三)、课程设置1、根据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设技术、艺术两个科目。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各门课程课时可有适当的弹性,并给教师有适当的自主开发的空间。2、按照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学分安排与模块设置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置普通高中各年级的课程。制定《延寿县第一中学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学分安排表》、《延寿县第一中学课课程实验第一阶段模块设置表》、《延寿县第一中学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周课时安排表》、《延寿县第一中学2007年新课程计划表(适用高一年级)》(具体详见附件1、2、3、4)附件1:八、实施步骤本次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7至2006.8):主要任务是为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做好各方面的准备。1、建立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1)成立延寿县第一中学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4(2)成立延寿县第一中学学分认定委员会(3)成立延寿县第一中学课程实施专门工作小组。(4)成立延寿县第一中学课程实验学科指导小组。(5)制订《延寿县第一中学课程实验工作方案》。2、组织课程改革培训工作。根据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有关文件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工作,按省、市、县三个层次进行,并按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两个层面的要求分步实施。其中通识培训由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学科培训由各级教研室组织实施。学校将制订二级培训计划,教师在参加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基础上,重点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和起始年级实验教师。3、教学用书选用工作。根据省课改办的要求,学校结合实际选用教学用书。4、规范开课,合理排课。5、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6、开发校本课程。7、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8、修订学校发展规划,努力形成办学特色。9、做好课程改革的宣传发动工作。选编课程改革学习资料和宣传提纲,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和宣传窗等媒体,利用多种形式将新课程理念宣传至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形成全社会认同,支持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7.7至2011.7):全面实施阶段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和核心工程,事关我校课程改革的成败和实验效果。因这一阶段周期长,我们将分四个时间段具体组织实施:1、实验前期(2007年4月至12月)(1)2007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全校行政管理人员、高一年级实验教师的课程改革通识培训;(2)按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培训计划,组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部分教学、教研和科研骨干教师参加高层次新课程学科教学专业培训;(3)2007年12月20日前完成首批参加实验教师的学科教学专业培训。2、实施初期(2008.3至2009.8):(1)实验教师在领会课程改革基本精神,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新教材的试教工作;(2)做好起始年级课程改革的记录、数据分析和资料积累工作;(3)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探索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