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苏联对我国东北地区农业技术援助的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南京农业大学杨慧吉林师范大学衣保中《农业考古》201004一、苏联农业技术援助的背景和条件建国初期中俄科技交流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在政治、军事上实行孤立、遏制,在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企图孤立中国,切断中国与西方的经贸往来和技术交流。对此,我国政府只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苏联曾派遣大批专家到我国帮助建设和技术指导。旧中国的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农业生产同样落后。1949年粮食平均亩产137斤。棉花21斤。(1)此外,因大面积农田(]2795万亩)受灾,农业总产量只有2100亿斤,为战前平均水平的75%,粮食减产150亿斤以上,灾民达4000万人。(2)东北地区农产品贸易从清末民初起由于俄国和日本等帝国主义的侵略一直处于畸形发展。苏联与我国东北地区毗邻而居、地域相连、山水相接,拥有长达43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构成两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地缘优势。早在20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就与东北地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中东铁路的建成为两国经贸往来在交通上创造了便利的条件。纬度相同,气候相似,使苏联专家能很快适应天气和环境投入正常工作。二、苏联专家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援助1950---1956年到中国一个国家的苏联专家,据俄国档案记载.就有5092名。1956年以后,苏联撤回了在东欧各国的大部分专家和顾问。但在华的专家则继续保留下来,且还有大量新增者。据考察,到中国工作过的苏联顾问和专家总计超过了18000人次。1949年到1960年来华苏联专家和顾问的总数在1万余人。从援助中共在东北的根据地开始到1960年全面撤退专家共13年,工作范围涉及政府、军队以及所有大型企业和重点大专院校。来东北的苏联专家有上千人次。(3)在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项目中东北地区占40%一50%。建国初期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农业合作是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农业开发重点项目的援建——国营友谊农场国营友谊农场在友谊县境内有“天下第一大农场”美称,是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提供全部农机设备、派来不同层次专家援建而成。为纪念中苏人民的伟大友谊,国务院将该场命名为“国营友谊农场”。它是我国“一五”期间由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之一,对中国农业发展产生了影响深远。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北亚地区跨境合作开发与东北边疆安全战略研究”(09JJDGJW99)的研究成果之一。解放初期,中国面临着医治战争创伤、克服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局面,迫切需要大规模发展国营农场,但缺乏技术、人才、资金和农机设备,举步维艰。1954年赫鲁晓夫派遣一批苏联专家前来帮助建立这个机械化农场,作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的礼物。友谊农场的规划设计和土地整理是在苏联国营农场部派来的14名专家具体指导下,参照苏联国营农场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的。友谊农场不单纯是个生产企业,也是培养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理想学校,担负学习、消化和传播苏联先进农业技术的任务。苏联援助建设友谊农场,为中国培养农场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学习苏联建设和管理国营农场技术与经验,创造了便捷途径。苏联派遣来华帮助建立大型机械化谷物农场的专家组由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49名专家组成。他们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满腔热情愿意帮助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迅速掌握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同时,苏联赠送给这个农场的农机设备配套合理、种类规格齐全,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基本建设规模和投资适应当时的国情。友谊农场具有学习农场经营管理和农业、农机等技术的优势条件。另外,友谊农场注重干部职工在生产实践中向苏联专家学习。在两年的开荒和各种农作物栽培的具体实践中,通过苏联总农学家顾问Л.С.克鲁奇科夫,分场农学家顾问Н.А.保罗琴科、И.М.伏罗洛夫、Ф.Л.沙达洛夫、r.B.阿基莫夫、Ф.А.普洛钦科等专家言传身教,使一大批农业技术人员,掌握了大面积机械化垦荒和作物栽培的农艺措施,学会如何灵活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科技成就和经验,(4)为中国大规模建设和发展国营农场准备了技术和人才。1955年农场耕地面积已达2.7万公顷,并获得丰收,小麦平均公顷产量1125公斤,大豆平均公顷产量1300公斤。拖拉机每台平均年作业量接近于苏联的最高标准,高于黑龙江和全国平均水平。1956年农场播种面积25250公顷,谷物总产量33645吨,超额完成国家任务。1956年10月,帮助建场的苏联专家圆满完成援助任务,全部离场回国。(5)友谊农场对中国国营农场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由于在某些方面照搬了苏联的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技术措施和管理办法,对其自身发展和其他农场建设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友谊农场作为中国第一个用先进农业机械装备起来并实行科学管理的国营农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机械化农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通过“122”,协定引进技术和专家、考察办班、讲学指导1958年1月18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中苏两国共同进行和苏联帮助中国进行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协定》简称“122项”协定,包含8个农业项目,东北农业科学院研究所参加了绵羊改良研究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畜牧兽医所参加了主要家染病防治方法研究项目,哈尔滨海产实验场与苏联列宁格勒的全苏湖沼河川农业研究所建立了对口直接联系,农科院甜菜研究所通过合资引进苏联的“拉蒙一五三七”,在东北地区种植,亩产量达到3000公斤以上。(6)通过“122项”途径,苏联向我国派遣了较高水平的专家,传授先进农业技术。以农科院为例,仅在1958年,通过“122项”合作途径,邀请了口蹄疫专家斯维里多夫、布氏杆菌专家斯捷潘诺夫、棉花栽培专家索科洛夫、棉虫专家米哈依尔、绵羊专家穆辛、农业电气化专家卡列文等8位学术出差专家来我国帮助工作。农科院所作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检查总结报告认为:“这些专家学术水平都很高,对我们帮助很大。”(7)作物育种学专家А.П.依万诺夫,1952年来华以农业部名义邀请在东北农科所工作。他作为顾问于1952年4月下旬至8月上旬,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等,共同组成的中央农业部农业技术考察团,先后到黑龙江、辽东等地对农业科学技术工作情况作了初步考察。在此考察过程中和在中央农业部举办的“米丘林农业植物选种及良种繁育讲习班”上,讲授米丘林育种方法,提倡农作物实行深耕密植。讲授时间4个多月,学员4000多人。讲义1252页。(8)苏联派遣来华农业考察访问组团主要是专业性的学术活动,其目的是以相互学习与交流农业生产、科研的技术和经验,在考察学习和总结我国农业技术、经验和收集农业种子、技术资料的同时,利用报告会、座谈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向我国传播苏联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从1950至1969年。苏联政府派遣来华农业考察组团共21个,成员总数达95人。(9)在东北他们考察植物保护、畜牧兽医、农业气象、水利灌溉,水稻、玉米、棉花、蔬菜、果品蔬菜加工等,几乎涉及农业科学的各个方面。1954年考察团在4个月28天当中,先后赴北京、沈阳、公主岭、旅大、金县、济南、青岛、烟台等地考察,举行了l5次座谈会和7次专题报告。在此次联合考察中,苏联专家帮助我们发现和解决了很多重要问题。如奧波连斯基在山东烟台张裕酿酒公司的葡萄园内发现国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的葡萄根瘤(在19世纪末法国葡萄园因此虫危害,曾毀灭200余公顷)。1960年,东北农学院聘请畜产品加工专家N·加钦科,内蒙古农牧学院聘请A·伊万诺夫,分别到各地参观考察。同年6月,苏联兽医专家M·普拉霍金来中国考察中兽医,学习针灸,并写诗赞扬中国针灸技术的神奇功能。(10)1992年通过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苏联专家考察组团考察了东北三省,鲁、豫、皖、等省市。3.留学生培养苏联专家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农业人才。在引进吸收苏联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方面,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工作在我国大中专农业院校和科研部门。据有关资料,接受培养苏联留学生的院校有浙江农学院、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学院和北京农业大学等。如何泳生著(浙江农业大学校志)介绍:“我校是全国较早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重点院校之一,1954—1966年,先后接受了来自苏联、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共29名(其中越南留学生19名),他们分别在农学系、蚕桑系、土化系和茶叶系学习。中共吉林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共吉林市党史人物(二)》,在介绍沈阳农学院第一任院长、我国著名教育家、畜牧专家张克威教授的文章中提到,与浙江农学院同一时期,沈阳农学院也“为苏联、朝鲜、越南、东德、蒙古等国家培养一批留学生。”(11)留学生选拔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和程序。首先是非常严格的政治审查。不仅要求本人历史清楚,政治上完全可靠,思想进步,忠于社会主义事业,而且其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也不能有政治问题.许多地方还投入很大的力量外调,以取得旁证材料。经各省市初步审查,然后送高教部终审。来华在高等农业院校工作的苏联专家共42人。东北农学院1960年聘请了灌溉排水系统的设计与管理及土壤改良专业的专家,为期2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东北农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等院校、南京农学院等院校苏联专家较少,共23人。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选择家畜育种及牧草等专业,东北农学院则以乳品、肉品加工为重点。这些农业院校苏联专家聘期也相对较长,个别专家的聘期超过3年,他们帮助加强基础专业课的教学,如动物组织学、动物生理学、兽医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免疫学等。1956—1959年,苏联拖拉机修配修理专家B·M·萨尼柯夫、畜牧专家K·A·阿尔洛夫、农机专家B·K·克列沃谢夫,先后在农机系、畜牧兽医系作短期讲学或教学、科研工作指导。他们的工作时间较短,分别是9个月、4个月、9个月。无论是聘期长短,苏联专家在华期间,一般要举办专业性的培训班,特别是师资培训班。加钦科博士是莫斯科乳品工业研究所付所长、教授,他的学术影响较大,是苏联乳品加工方面的头面人物。(13)他在华期间的工作对东北农学院食品科学专业的创建和发展影响较深。苏联专家能够深入农村、农场,到农民、农场职工中了解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苏联专家介绍的深耕、密植、轮作、合理灌溉和施肥等先进经验对提高中国的农作技术贡献很大。在牲畜业方面,苏联专家不仅引进了大批优良种畜。还介绍了人工授精的方法。黑龙江克山县种畜场1952年运用人工授精技术使种马的交配能力提高了3倍,母马的受孕率提高了1倍,达到了85%。苏联专家持罗依茨基不辞辛苦,在几十个国营种畜场轮流指导种畜的饲养管理工作,培养了新技术干部1000多名。在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中,苏联顾问、专家是传播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在科技合作中作用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他们工作在机关、科研机构、高校,以其精深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务实的作风,在农业科技合作中,制订科学规划、解决生产、科研的实际问题,传播技术、培养人才,具有顾问、专家的双重身份。三、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启示(一)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从1950年至1953年,中苏不仅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全面合作,在经济领域也是协调和互助的。苏联对中国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构成了此期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没有苏联专家的帮助,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和国家安全都是没有保障的,当然我们国家也给予他们了极其优厚的待遇,正是由于他们的帮助才使我国东北地区成为全国农业商品粮基地和重点工业基地,这些与苏联专家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二)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1.利用地缘优势,促进边贸和城市发展地缘优势是建国初期苏联专家在东北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专家进入东北很快适应气候,全身心的投人工作,相比之下在南方工作的苏联专家有不少因气候条件不适宜病倒甚至被迫提前回国,而给当地造成损失。最终巩固发展了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抚顺、阜新、大连等重要城市。两国纬度相近,农作物相同,种植经验和方法容易交流,取长补短,当时东北大批粮食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