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书》《礼》《易》《春秋》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jǔmùguānfènw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通“举”动词,以……为亲只以……为子职分职业女子出嫁培养施行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憎恶造反、害人兴起从外面关闭的门理想社会因此私藏发生“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在文中找出能和下面各项相对应的句子:也就是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废疾者皆有所养。(2)男有分,女有归。(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⑴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⑵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⑶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最后一层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世界?这样结尾有何好处?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宁,没有动乱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的世界。这样结尾,能鼓舞人心,增强说服力,使人们能为这一美好的世界努力奋斗。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㈡(第2至3句)㈠(第1句)㈢(第4句)全文结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总结全文。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如何理解文中所言的“大道”和“大同世界”?孔子所言的大同世界指的是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是个理想社会模式。他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来消灭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诸多不合理的地方,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大同世界已经成为几千年来许多仁人志士为之追求并为之献身的崇高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思想意义极为深远。但是,这在当时的情形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再次朗读课文,试着抓住重点词句背诵。大道之行也,,选与,讲修。故人,,使,,,矜、、、,废疾者皆有所养,男,。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是故,,故,是谓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