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金融机构本章结构第一节金融机构及其体系的一般构成第二节商业银行第三节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第四节中央银行第五节国际金融机构第一节金融机构及其体系的一般构成知识框架一、金融机构二、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三、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一、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也称金融中介或金融中介结构,是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机构。在现代社会,很大一部分资金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融通的,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不发达或不甚发达的国家更是如此。二、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金融机构体系,一般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的金融机构按照一定结构形成的整体。根据各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目的的不同,现代各国金融机构体系大致包括如下三种类型:(一)商业性金融机构(二)政策性金融机构(三)中央银行(一)商业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指主要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这类金融机构按其所从事的具体业务活动可分为商业银行、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三大类别。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二)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指主要为政府政策目标实现而开展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符合政府在某一时期政策规定条件的各经济主体。与商业银行等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相比,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征主要有:(1)经营目标是为了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2)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预算拨款。(3)资金运用以发放中长期贷款为主。(4)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贷款重点是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由政府产业政策重点扶植的项目。世界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种类,按业务范围可以划分为:①开发型政策性金融机构;②农业政策型金融机构;③进出口型政策性金融机构。我国在1994年为适应金融改革的需要,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三)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也叫货币金融当局,其一方面通过一定的金融业务活动进行宏观金融调控,并为全国其他类别的金融机构提供有关服务,另一方面,有些国家的中央银行还代表政府负责监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中央银行的服务对象是政府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三、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1948年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1956年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体系,习惯上称为“大一统”的人民银行体系。1984年建立中央银行制度下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为金融体系领导核心,主要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监管全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银行类金融机构中三家政策性银行、多家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银行业的主体,其他城乡商业银行、合作性金融机构新型农村合作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总体规模尚小。第二节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一国金融机构体系中,面向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等社会公众,具体经办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并提供其他金融服务,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存款货币主要创造金融机构,通常也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第二节商业银行知识框架一、商业银行的职能二、商业银行的类型和组织形式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四、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和管理理论五、不良贷款与贷款风险分类六、金融创新一、商业银行的职能(一)信用中介商业银行一方面通过吸收存款等方式,动员和集中社会上暂时闲置的货币和货币资金,另一方面以贷款等方式使这些货币资金流向需要资金的社会经济部门,从而巧妙地把借贷双方联系起来,成为借贷双方的中介人。这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最能说明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二)将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和储蓄转化为资本商业银行具有信用中介职能,能把个人的货币收入和储蓄集中起来,再运用出去,从而把非资本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扩大了社会资本总量,有利于加速经济的发展。(三)支付中介商业银行在为顾客办理与货币有关的技术性业务,如保管货币、贵金属、证券,以及办理现金收付和存款转账等,发挥支付中介职能。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主要体现在其中间业务上。(四)创造存款货币等信用流通工具商业银行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通过存贷业务和转账结算业务的开展,完成了对存款货币的创造。二、商业银行的类型和组织形式(一)商业银行的类型从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划分,商业银行有两大类型: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所谓职能分工型,是指商业银行根据法律规定,主要经营短期工商信贷业务。所谓全能型商业银行,也称为综合型商业银行,是指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金融业务,包括各种期限和种类的存贷款,各种证券买卖以及信托、支付清算等金融业务。从业务经营范围看,我国目前实行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政策,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就属于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二)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1.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是指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存在形式。(1)单元银行制,也称单一制或独家银行制,是指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形式。(2)总分行制,也称分支行制,是指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并在该市及国内或国外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形式。(3)集团银行制,也称控股公司制,是指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若干银行,这些银行在法律上仍保持独立性,但业务经营都采用由同一股权公司控制的银行组织形式。(4)连锁银行制,也称联合银行制,是指两家以上商业银行受控于同一个人或同一集团,但又不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出现的银行组织形式。(5)代理行制,是指银行相互间签有代理协议,委托对方银行代办指定业务。2.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一般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所组成。决策机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包括总经理(行长)领导下的各种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监督机构主要有监事会和各种检查委员会。(一)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指商业银行筹措资金、借以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它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其他业务的基础。1.资本金资本金是商业银行的本钱,是商业银行获得市场准入资格和开展存贷款等业务的基础,它代表商业银行所有者的权益。它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商业银行创立时所筹措的资本,二是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一部分。商业银行资本金反映在其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方,只是表明它与下面将要介绍的各种负债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但与其他负债在性质上是不同的。2.吸收存款业务吸收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存入的货币款项,存款人可随时或按约定时间支取款项的一种信用业务。这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一项负债业务。存款的种类一般有三种:(1)活期存款。(2)定期存款。(3)储蓄存款。3.其他负债(1)借款。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借入资金方式而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2)发行金融债券。即商业银行通过发行债券,以形成资金来源。(3)“占用资金”。是指商业银行在同业往来及办理中间业务中占用的资金,如占用委托款,占用结算资金,也可以形成资金来源。相对于吸收存款而言,商业银行在借款、发行金融债券时拥有较大的主动权,所以借款、发行债券属于商业银行的主动型负债。(二)资产业务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对通过负债业务形成的资金来源加以运用的业务,是商业银行获得收益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的资产一般有三类:现金资产、贷款资产、投资。1.现金资产现金资产包括:(1)库存现金;(2)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3)存放在同业的存款;(4)托收中现金。以上各种现金资产都是为保持必要的流动性而保留的。随着货币市场、证券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只保留少量现金资产,而通过持有较多的能带来收益的短期证券如国库券、央行票据等来应付流动性需要。2.贷款资产贷款也称放款,是指商业银行将所吸收的资金按照一定的利率提供给客户使用的一种资产业务。这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主要途径,也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按照不同标准,贷款种类有不同划分方法:(1)按贷款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单独贷款和联合贷款。(2)按贷款的客体,即借款人所提供的申请贷款的保证可分为:抵押贷款、信用放款和票据贴现放款。(3)按贷款的期限,可以分为一年以下的短期贷款和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4)按贷款的用途,可以分为投资贷款、商业贷款、消费贷款和农业贷款。3.投资商业银行投资,是指商业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商业银行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收益和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因此,银行投资的对象主要是信用可靠、风险较小、流动性较强的政府债券。此外,一些财力雄厚、信用卓著的大公司的债券,也是商业银行投资的对象。(三)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是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典型的中间业务主要有:(1)结算业务。(2)承兑业务。(3)代理业务。(4)信托业务。(5)租赁业务。(6)银行卡业务。四、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和管理理论(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作为经营金融业务的企业,商业银行从其业务特点出发,在经营过程中,一般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通常简称为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1.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应尽量减少经营风险。银行经营的风险主要来自贷款的信用风险和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因为:(1)银行自有资本占总资产的比率非常低,且其经营的好坏必然会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2)银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也使得商业银行必须以安全性为基本原则。2.流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应能及时满足存款人随时支取的要求。因为:(1)银行是信用中介,一旦不能应付客户兑现要求,银行就会失去信用,引起挤兑,甚至引起政治动荡。(2)银行要想留住客户,并吸引新客户,就必须特别注意自己的资信状况。(3)银行经营活动中,有可以预测的规律性支付活动,也有不可预测的非规律性支付活动。为保证坚持流动性,西方商业银行经营中有“三道防线”之说。第一道防线是银行的库存现金。第二道防线是银行所拥有的流动性较强的债权上述二者被称为一级准备。第三道防线是银行所持有的流动性很强的短期有价证券,常被称为二级准备。3.盈利性原则盈利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商业银行的利润为各项业务收入减去经营成本后的余额。以上三个经营原则是统一的,也是对立的。安全性是前提,流动性是条件,盈利性是目的,商业银行要从实际出发,统一协调,寻求最佳组合。(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演变过程。1.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是指在负债结构一定时,通过调整资产的各种组合以获得所需的流动性,并减少和分散风险,使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得到充分兼顾。在资产管理中,资产流动性的管理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资产管理理论经历了如下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商业贷款理论。为了保持资产的高度流动性,贷款应是短期和商业性的;用于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贷款具有自偿性,最理想。第二阶段:可转换性理论。为了应付提现所需保持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将其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第三阶段:预期收入理论。一笔好的贷款,应当以根据借款人未来收入或现金流量而制订的还款计划为基础。2.负债管理理论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地通过各种负债方式,如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各种借款等,以应付各种新的资金需要,而无需对资产组合进行不断的调整。负债管理比资产管理有效,即商业银行通过负债管理,可以将资产安排于收益较高的项目上,以增加盈利,而无需经常保有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使自己的盈利水平下降。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由单靠吸收存款的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