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性质一、实验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1、广义理解实验心理学的对象:是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即“实验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任务:如何通过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并进而运用这些规律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及行为的发生与发展这一定义的尴尬:①如果只注重理论与基本规律,所涉及的内容势必与普通心理学相重复。②如果只注意搜集研究结果,那又只能是实验材料的堆砌,是内容庞杂、材料松散的研究资科汇编,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2、狭义理解实验心理学的对象:称作“心理实验学”更为贴切,它的研究对象是如何进行心理实验,即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操作等及与此有关的问题。实验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问题如何提出,披试如何选择,实验中各种变量如何标识、控制和测量,实验如何进行、应怎样安排,实验结果如何分析、解释及处理等等。心理实验的困难:①心理实验的对象是人或其他生命体,一般要求被试者在健全的身心状态下接受试验,除非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一般不能采用具有损害性的方法任意作用于研究对象。②心理活动很复杂又不易观测,严格说来只能间接研究,并且需要逻辑判断不同心理现象,不同心理过程,不同研究对象,其各自的方法也不同二、心理学实验研究特点1、人为操纵或控制变量,创设实验情景,将复杂的心理现象以“简化”和“纯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得心理科学研究更为简便。2、以分解式的研究观念为基础,将整体对象分解为各个特征,并以变量的形式予以表现。3、实验前需要进行全面、严格的实验设计,设计的内容包括材料与工具、实验程序、统计分析方法等4、研究者持客观化立场、强调与被试保持中立的关系,以免造成变量的“污染”。5、利用“假设一检验”的研究程序,事先建立研究假设,通过实验结果及量化分析,得到经过严格检验的因果关系结论。6、研究程序具有可重复性,可由不同的研究者创设相同的实验情景对实验结果进行检验。三、实验心理学与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四、实验法与其它研究方法的区别(见书)实验的灵魂:控制实验控制的目的:探索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五、实验范式(theexperimentalparadigms)1、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2、实验范式——某种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其设计用途或目的一般有两种:A、为了使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B、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3、实验范式的作用实验范式多带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而实验心理学就是学习如何将抽象的观念变成可以具体操作的实验,从实验范式中进行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六、理论和实验的关系七、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伦理一般原则: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a.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b.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c.保护被试免遭伤害。d.保密原则。研究者首先要做到最好的保护被试,然后再考虑如何完成一项有意义且有效的研究。做到科学研究有效性与道德伦理的统一。第二节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实验的程序就是实验的进程,指实验在各个阶段应做的事,包括:一、课题的确定1、课题的来源A、实际需要B、理论需要C、个人经验D、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2、实验类型的确定A、课题是从提出问题开始B、因果关系研究的两个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a、因素型实验,即探求规定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的“什么型实验”,或是探明行为的规定要因的实验。b、函数型实验,即探求各种条件是“怎样”规定行为的“怎样型实验”,或是探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实验。3、提出假设(问题陈述)A、假设是关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陈述采用假设形式进行问题陈述,更符合科学原则B、假设的陈述形式a、“如果a,那么b”的形式:a为条件,b为行为。这种形式符合“先行条件(自变量)和后继条件(因变量)的逻辑关系”。如缪勒-莱尔错觉假设“若变化夹角的大小,则视错觉就有变化”b、函数关系形式:用方程式b=f(a)表示,表明自变量a与因变量b共变的函数关系。如缪勒-莱尔错觉假设“视错觉的量与夹角的余弦成正比”二、被试的选择1、选择被试应考虑的问题A、是使用人类被试者还是使用非人类被试者?B、被试者应具备哪些机体特征?C、用哪一种取样方法才能使被试者样本代表总体?2、这些问题的解答主要取决于二个因素A、问题的性质:(研究目标、是否有损被试身心健康、无关变量的控制严密程度、研究阶段)B、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取样,要依研究的问题和据此而推论的全体而定)三、实验因素的控制变化自变量、测量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恒定机体变量四、实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和综合1、心理学研究的资料类别A、计数资料:就是按个体的某一属性或某一反应属性进行分类记数的资料。这种资料只反映个体间有质的不同,而没有量的差别。B、计量资料:就是用测量所得到的数值的大小来表示的资料(包括等量和等比数据)C、等级资料:介于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之间,可称为半计量资料。D、描述性资料:即非数量化的资料,即对实验条件、过程、观察到的现象、及各种影响的记录。前三种资料统称为数据,根据研究需要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描述性资料由于没有数量指标作为客观尺度,在对它进行解释时容易产生主观片面的错误。因此对它的解释务必更加小心谨慎。2、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和解释A、应用统计技术时应注意a、注意所选用的统计方法的使用前提b、根据实验所得到的资料,在验证实验的假设时,对所获两种结果的处理:(1)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相一致,则进一步演绎而找出更深的假设,推进实验;(2)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则修正假设,反复实验;或放弃它;或建立新的假设,再进行实验。B、依数据做出结论的原则五、撰写实验报告(科研论文)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题目、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第二章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实验研究的逻辑框架与基本构成1、逻辑框架自变量个体变量控制操纵因变量保持恒定观测自变量—实验条件;因变量—所需测定的特征或方面额外变量—对因变量有一定影响,但与该次实验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个体变量—被试个体固有的特征,如年龄、性别、智力水平等2、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性操作有:(1)操纵自变量:即有系统的对被试施以不同的实验条件,藉以观测与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因变量的系统变化差异(2)控制额外变量(3)使个体变量保持恒定:即控制个体之间或处于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各组(如实验组、控制组)之间差异,以确保自变量的变化是因变量变化的原因(4)观测因变量的变化变量的操作定义1、什么是操作定义和抽象定义P109如智力、学习成就、公平、喜爱、自尊、同情心2、抽象定义与操作定义的对比用理论语言来思考问题,用操作性语言检验命题或假说概念定义操作定义(小白鼠)饥饿:是一种事物缺失的感觉食物剥夺法:在一定时间内(24小时)不给喂食挫折感:当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产生的情绪情感或反应让幼儿玩十分有趣的新玩具1分钟后,告诉她这个玩具必须放到桌子上不能动,研究这认为这种操作过程会引起理想的研究状态—挫折感现象,此时幼儿的反应为挫折感反应。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将孩子的身心发展与成长需要经常放在心上的程度家长每月给孩子讲故事所用时间,给孩子买书和玩具的花费和孩子谈话次数、带孩子出游次数等。以上时间、花费、次数所占比例越高,则表示关心程度越高。3、规定变量操作定义的好处A、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B、操作定义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避免含糊不清C、操作定义可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因为只有在操作定义明显不同时,研究者才会增加新概念或新变量第一节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一、心理实验中的主试与被试1、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2、被试: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人与动物都可以作为被试二、什么是变量变量(variable)是指可以在性质上或是在数量上加以改变的任务的属性。•变量包括作业变量(刺激变量)、环境变量、机体变量•在一个具体的实验中,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三、具体实验中变量的类型1、自变量A、什么是自变量(刺激变量、独立变量)是在实验中主试者可以操纵和控制其变化的变量B、自变量的类型刺激特性自变量:教学材料的长度、难度,物理、化学刺激,符号刺激环境自变量:环境的任何变化特性都可作为自变量使用,时间是最常用的环境变量被试者自变量:被试者本身具有的特性。但一般情况下,单独的被试者变量研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而常得出相关关系,如年龄、性别暂时被试变量:暂时被试变量因主试者可以控制,所以可以作为单独的变量在因果实验中使用并可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如定势、动机、疲劳C、如何处理连续变化的自变量a、要选一定数量的检查点,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b、要确定好自变量的范围c、要确定好各检查点之间2、因变量A、什么是因变量(反应变量、依从变量)是研究者(主试)操纵自变量的影响效果所观察或所测量出的因素。当主试者引入、除去或改变自变量时,这种因素会跟着出现、消失或改变B、因变量的类型骨骼肌的运动反应(如按键反应)生理反应(如皮肤电反射、脑电、心率、血压、腺体(如唾液滴数)反应等)口头及书面报告,如被试的学习成绩;有、无回答;默写识记的单词等C、因变量的信、效度a、可靠性即信度:是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b、有效性即效度:当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c、因变量的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两个典型的不敏感因变量:天花板效应(高限效应)--任务过易地板效应(低限效应)--任务过难D、指标a、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因变量指标: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反应时、反应持续时间、反应程度、完成量、错误率、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达到一定基准所需要的次数以及口头报告等等b、选择指标的条件※有效性——即是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客观性——是指此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的,客观的指标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重现的※数量化——指标能数量化,也就便于记录、便于统计,并且量化的指标就能进行比较。还有可靠性和可辨别性,但有效性是最重要的3、额外变量A、什么是额外变量(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B、分类:系统额外变量:经常、稳定起作用—系统误差随机额外变量:随机的、偶然的、不可预期的起作用—随机误差C、额外变量的来源(书P109)a、实验仪器的性能与技术参数的设置b、来自实验环境方面的额外变量c、来自主试方面的额外变量d、来自被试方面的额外变量e、来自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控制方面的额外变量f、来自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面的额外变量评价一项实验设计的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第二节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各种变量的控制一、自变量的控制在实验中对自变量的操纵、变化称为自变量的控制。自变量的控制主要是对自变量进行操作定义二、因变量的控制在实验中将被试的反应控制在主试所设想的方向上被称为反应的控制或因变量的控制以人为被试,往往用指导语来控制被试的反应。1、什么是指导语(书P107)使用指导语时,应注意在允许的范围内做到引起动机,激发兴趣2、规范指导语的要求A、表述应简明扼要,措辞清楚,避免模棱两可B、内容确定、完全C、避免使用专业术语D、标准化3、指导语也可以是一个重要的自变量如内隐学习的创始人雷伯(1976)及其同事们的研究三、额外变量的控制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手段可分为:1、对影响实验条件的额外因素的控制对影响实验条件的额外变量的控制指的是—系统额外变量A、消除法(消去法)——内部效度高,外部效度低环境刺激额外变量-采用试验室控制,如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