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2008年部分指标统计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建筑类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2008年部分指标统计分析摘要:以2002~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正刊所刊载论文的第一作者信息为统计源,对发稿量,刊载论文学科分布,第一作者年龄分布、职称状况,稿件来源及论文合作情况等信息进行统计.通过中国知网,对《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2006年间在该网上的3671条记录进行被引频次(CF)和下载频次(DF)统计.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2~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正刊共刊发论文3283篇,其中70%以上分布在电子信息类以及机械、船舶、建筑工程类学科;80%左右的第一作者的年龄在35岁以下;超过70%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校外稿件的比例逐年增加;作者为同一单位的稿件约占70%;CFmax=66,CFmin=0,CF≥10的记录占10.7%,1≤CF10的记录占65.2%;DFmax=680,DFmin=0(DF=0的记录只有2条,均为简讯),DF≥100的记录占23.5%,40≤DF100的记录占47.0%,1≤DF40的记录占29.5%.关键词:学报;统计分析;作者;学科分布;被引频次;下载频次高校学报是高校的学术窗口,从整体上代表了高校的科研水平,是教师和科研人员发表研究成果、与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园地.高校学报对于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报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刊载论文的学术质量,学报的发展离不开作者的支持,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是学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1-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1956年,现为月刊,是由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用刊源之一,并被《美国工程索引》(Ei)等国内外众多权威检索系统所收录.借助着上海交通大学强大的资源优势以及自身的良好声誉,《学报》的稿源常年充足,退稿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刊载论文的质量保持了相对较高的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学校战略目标的进一步提高,《学报》的作者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以2002~2008年《学报》正刊刊载论文的第一作者信息为统计源,对发稿量,刊载论文学科分布,第一作者年龄分布、职称状况,稿件来源及论文合作情况等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通过中国知网对《学报》2000~2006年间在该网上的记录进行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统计.1信息统计源的选取与统计方法选取《学报》2002~2008年正刊(即不包括增刊)中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信息统计源.统计内容包括发稿量,刊载论文学科分布,第一作者年龄分布、职称状况,稿件来源(分校内和校外两类)及论文合著情况.2对统计数据的分析2.1发稿量与载文学科分布《学报》2002~2008年正刊共发表论文3283篇,内容涵盖上海交通大学所有的自然科学学科.由表1可见:2004年以前发稿量单调增大,2004年以后发稿量略有减小,2004年发稿量最大为498篇,期均41.50篇,2007年发稿量最小为436篇,期均36.33篇;载文学科分布虽然较广,但有73.3%的论文集中在电子信息类(占42.6%)和机械、船舶、建筑工程类(占30.7%)上.《学报》是以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科资源与作者资源为办刊基础的,旨在反映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成果.从1998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多年进行扩招,上海交通大学在这期间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截止到2006年4月,研究生在校规模达到17888人,.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导致发表论文的需求随之急剧增加,《学报》的投稿数由2001年的近700篇一路飙升至2004年的历史最高点1200篇,而发稿量在这一年也达到了历史高点498篇.之后,由于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来稿量与发稿量均有所回落.而刊载论文的学科分布与上海交通大学在相应领域的教学规模和实力基本相符.2.2年龄分布与职称状况2.2.1年龄分布由表3可见:《学报》有80%左右第一作者的年龄在35岁以下;36~55岁的比例接近20%;56岁以上作者较少,最多时也只有3.5%,并且逐年呈明显下降趋势.《学报》面对的作者主要是本校的师生,而论文的署名中学生往往位列第一,这就导致了绝大多数第一作者为年轻人的局面.因此,高校学报对培育科技人才是有贡献的.2.2.2职称状况可见:《学报》第一作者中博士生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0%~60%;硕士生的比例呈明显的增加趋势,2008年已达到23.9%;具有正高级职称的第一作者呈明显下降趋势;具有副高级和中级职称的作者数量则相对稳定.由此折射出学校对硕士生培养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毕业之前在一定水平的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的要求逐渐列入各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其完成的质量甚至影响到能否获得学位证书.无疑,这一举措对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3283篇论文中有4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本科生,他们多为已获得硕博连读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中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中的佼佼者.2.3稿件来源及论文合著情况2.3.1稿件来源稿件来源根据第一作者的单位分为校内与校外两类.按照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长期以来《学报》与其他高校学报一样关门办刊,为本校的师生员工服务,刊载的论文绝大多数都是校内稿件.可见:2002年时,本校稿件占96.5%,校外稿件为3.5%;而2008年,这组数据已分别变为82.4%和17.6%,并且呈现出几乎单调的下降和上升趋势.这一结果表明,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报》的办刊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在较好地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开门办刊,以自身的优势吸引各方优质稿件,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报》的整体质量.2.3.2论文合著情况论文合著情况分同一单位、国内合作、国际间合作三类.由表3可见,同一单位稿件占大多数,但比例逐年小幅下降,2008年为70%左右;国内合作的稿件不断增加,2008年为27.9%;国际间的合作稿件所占比例较小,但有增长的趋势,2007年所占比例达到4.4%.从而说明,科学研究在国内外的合作方面都呈加强的趋势.上海交通大学正在努力地向世界一流高等学府迈进,《学报》也理应与之相应地向一流学术期刊靠拢.而一流学术刊物的作者必定是国际化的,作者国际化才能促进刊物走向国际一流[6].随着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与科研上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亦日趋广泛.因此,《学报》有条件也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国际间合作稿件所占的比例.2.4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2.4.1被引频次截止到2009-02-27,中国知网上有关《学报》的记录共有7934条,总被引频次为25305,每条记录平均被引频次为3.19.可见:《学报》2000~2006年的记录共有3671条,到2009-02-27为止,最高的被引频次(CFmax)为66,最低的被引频次(CFmin)为0,75.8%的记录的CF≥1;CF≥50的记录有6条,占总记录数的0.2%;20≤CF50的记录有94条,占总记录数的2.6%;10≤CF20的记录有290条,占总记录数的7.9%;1≤CF10的记录有2393条,占总记录数的65.2%.以上数据表明:《学报》刊载的论文中有被引用记录的比例还是较高的,但CF≥10的论文只占10.7%;2004年的记录中CF≥1的记录占80.3%,高于统计区间里前4年的水平,且《学报》的被引频次有增大的趋势.2.4.2下载频次截止到2009-02-27,中国知网上有关《学报》的7934条记录的总下载频次为473300,每条记录平均下载频次为59.65.由表5可见,《学报》2000~2006年的3671条记录中最高的下载频次(DFmax)为680,最低的下载频次(DFmin)为0(DF=0的记录只有2条,均为简讯);DF≥100的记录占23.5%,40≤DF100的记录占47.0%,1≤DF40的记录占29.5%.以上数据表明:《学报》刊载的论文中100%有被下载的记录;2004和2005年的论文中DFmax均高于统计区间里前4年的水平,且《学报》的下载频次有增大的趋势.3结论(1)《学报》在2002~2008年间,共刊发论文3283篇,其中电子信息类论文占42.6%,机械、船舶、建筑工程类论文占30.7%,材料、化工、生命科学技术类论文占14.2%,经济与管理类论文占7.6%,数理及其他类别论文占4.9%.(2)80%左右第一作者的年龄在35岁以下;36~55岁的比例接近20%;56岁以上作者较少.(3)第一作者中博士生的比例约为50%~60%;硕士生的比例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由约17%增至23.9%;具有正高级职称的第一作者呈下降趋势;具有副高级和中级职称的作者数量则相对稳定.(4)校内外稿件呈现出几乎单调的下降和上升趋势.(5)同一单位稿件占大多数,但比例逐年小幅下降;国内合作的稿件不断增加;国际间的合作稿件所占比例较小,但有增长的趋势.(6)2000~2006年的记录中,CFmax=66,CFmin=0,CF≥10的记录占10.7%,1≤CF10的记录占65.2%;2004年的记录中CF≥1的记录占80.3%,高于统计区间里前4年的水平,且《学报》的被引频次有增大的趋势.(7)2000~2006年的记录中,DFmax=680,DFmin=0(DF=0的记录只有2条,均为简讯),DF≥100的记录占23.5%,40≤DF100的记录占47.0%,1≤DF40的记录占29.5%;2004和2005年的记录中DFmax均高于统计区间里前4年的水平,且《学报》的下载频次有增大的趋势.参考文献:[1]颜志森.《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06年载文、作者和引文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2):120-124.YANZhi-sen.Acriticalreviewofthearticles,authorsandcitationsintheJournalof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naturalscienceedition)(2000~2006)[J].Journalof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NaturalScienceEdition),2006,34(12):120-124.[2]颜志森.从载文变化看广东省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6):831-834.[3]朱大明.学术期刊如何吸引优质稿件[J].科技与出版,2003(6):10-13.[4]杨继涛,许育彬,李桂丽.依托高校优势创办特色期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1):86-87.[5]晁晓筠.高校学报用稿方式的改革与思考[J].编辑学报,2002,14(4):283-284.CHAOXiao-yun.Reformofpaperpublishingstyleofjournals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J].ActaEditologi-ca,2002,14(4):283-284.[6]肖宏.一流刊物的作者一定国际化[J].科技与出版,2008(5):15.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