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越冬的温度关于蜜蜂室内越冬的理想温度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同样是西方蜜蜂,同样在室内,差异为什么这么大呢?请看:杨多福老师在《数控讲义》教材中说是:正负2度为最佳;后来杨老给的《数控养蜂法》中改为:正1度为最佳;蜂帮神用空调越冬,记得说室内的理想温度为6至8度最佳(印象是这个数值);黄文诚教授的《养蜂技术》第4版认为,室内越冬的温度应在正负4度之间。请您用辨证的观点,谈谈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答题要求:每人只有一次阐述观点的机会,把您想表达的意思整理在一个帖子中,可以反复编辑修改自己的主贴,不希望反复多次发帖,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便于读者学习和收藏精品跟帖,以此呈现“中国最专业的科学养蜂论坛”应有的风采。不论支持与否,您一定爱看纯技术帖子,谢谢您配合!军魂星说业务好,说闲话不好。俺觉得室内越冬的适宜温度,和群势呈负相关。群势大,温度就得低些。可分为这几个等级吧:2-4框6度左右。4到6框-2度左右。6框到一个箱体的蜂量就得-4度下。有一个多箱体蜂量的蜜蜂,得-7度。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沃土我采用蜂群室内越冬已经十多年了,现在用的是电脑控温设备。关于淄博蜂友老师提到的越冬室温度的标准不一样,原因有三:一是蜂群的群势;二是越冬蜂群箱内外的保温方法;三是品种的差异。蜂群室内越冬,其目的是让蜂群有一个舒适的越冬环境,达到最好的越冬效果——省饲料、尽量延长越冬蜂的寿命。那么什么温度最好呢?我们说了不算,这要问问蜜蜂,他会告诉你的。因为室温高低蜜蜂都会用声音作出反应的,声音最小表明最舒服,那么这个温度也就是最佳越冬温度。历年我的越冬群势是5脾左右,室温控制在1度,回差一度,蜂群越冬表现、越冬效果良好;今年的越冬群势在6脾左右,仍将温度定在1度、回差1度,蜂群表现不佳,遂降低一度,为0度,回差1度,这时蜜蜂告诉我——他舒服了。综上所诉:只要蜜蜂说好的温度才是最好的,这样就省去了很多的理论上的论证,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军魂星沃土老爷子比我讲的更详细,更好我地由于气候原因(养蜂以来记录到的冬季最低气温-13度,一般也就-8左右就过去了),可以进行室外越冬。我只搞过一年的室内越冬,那年气候特点极其怪异:越冬前半程温度低。蜂群在室内是很舒服的。后半程温度飙高到10度以上,由于我人在外地。没有及时出室,倒了相当大的霉。回来一看——好群几乎全完蛋。散团,粮绝。毙掉了17箱群势在8框以上的,越冬室地面被死蜂铺了厚厚一层。幸存的多是4框一下弱群。其惨状至今想起还不由满身鸡皮疙瘩。痛定思痛,也就清楚了失败原因:温度高,蜜蜂苏醒,提高了它的代谢水平;增加了耗氧量,又导致受闷;还得加强扇风,又提高了蜜蜂的基础代谢水平。从此我是就很忌惮室内越冬喽。再也不搞了,这是我养蜂技术的短板。现在就剩一招了,宁冷勿热通通室外越冬。安心啊,哈哈哈!首席常在关于蜜蜂室内越冬的理想温度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同样是西方蜜蜂,同样在室内,差异为什么这么大呢?请看:杨多福老师在《数控讲义》教材中说是:正负2度为最佳;后来杨老给的《数控养蜂法》中改为:正1度为最佳;蜂帮神用空调越冬,记得说室内的理想温度为6至8度最佳(印象是这个数值);黄文诚教授的《养蜂技术》第4版认为,室内越冬的温度应在正负4度之间。请您用辨证的观点,谈谈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答题要求:每人只有一次阐述观点的机会,把您想表达的意思整理在一个帖子中,可.淄博蜂友认真看了军魂星和沃土两位蜂友的帖子,受益良多。不过,还请你们告诉读者蜂箱门口开到多大?蜂箱上盖没盖草帘和麻袋片?大盖上开没开通气槽口?这很重要!当室内温度无法达到理想的温度时,控制蜂团自身热量的流失量会成为有效的调控手段。杨多福《数控养蜂讲义》中,越冬窖温度控制在正负2度时,记得沙盖上是不盖任何保温物的,顶多一片麻袋片,只有大盖。杨多福老师的蜂箱好像是透风撒气的,不知道大盖是否也透风撒气?也不知道大盖上有无通风气窗?(南方来我们这里放蜂的都有通气窗)。我的蜂箱大盖上就没有通气窗,按正负2度为理想温度,实验了几年。我想说的是,第一年特别上心,通过夜间敞开棉门帘调节室温,以后越来越粗心,直到背阴处结冰不溶化时入室,来年立春前后出室,基本不再开关棉门帘,结果,室内温度也没有太失控,基本上歪打正着靠上正负4度的范围以内,也就是黄文诚教授谈到的那个温度。可见,杨多福老师不辞辛苦,每天认认真真的调节进气门和出气门,为了得到一个理想的温度,沃土蜂友用电脑控制一劳永逸,也得到了一个理想的温度。在我们这里相对管理粗放一点,也马马虎虎安全越冬了。毕竟我们这里冬季不太冷,小寒大寒季节也就-10度左右。当摸透了自己的蜂种,群势,控温手段等各项条件以后,“听音辩蜂”就不再是常用的手段了。就像沃土蜂友那里,只要群势和温度达到理想值以后,听不听蜂声就没有必要了。至于听越冬蜂发出的声音判断越冬饲料余缺太不靠谱。我最常用的是搬开大盖看看蜂团的位置和剩余蜜睥的数量,扫一眼就赶紧盖上,搬以搬蜂箱掂一下重量,有经验的人就心里有数了。我在室内越冬,都是沙盖上只盖大盖的,温度高一点,低一点,只要不是太异常的天气,一般不去管它。因为业余养蜂,人蜂相隔几十里路,想管,也顾不上。因此,也就遇到军魂星蜂友所说的问题,就是温度低点不要紧,温度超过8度,黑蜂问题不大,意蜂血统就散团乱飞的比较多了,蜜蜂损失就比较大,所以后来就以室外越冬为主,只是在大冷的20-30天搬进室内,或干脆室外盖点草帘和玉米秸度过严冬。说道这里,就想起了蜂帮神的室内越冬温度,如果真是6至8度,群再比较大,将会怎么样呢?(待续)接下来,我想告诉沃土蜂友,您提供的室内越冬的实例,是一个非常好,非常有用的经典案例。如果我是讲课的教师,一定会收藏你的案例,并将其带到课堂上。谢谢您!当然军魂星蜂友的案例也价值千金。在分析蜂帮神的空调越冬之前,请先听我讲个故事,是一个真实而有意思的故事。几年前,有个人以蒸馒头卖馒头为生,但从不怎么零卖,主要是供给很多卖馒头的小贩,因此,数量可想而知。读者可能会想,蒸馒头的房间一定非常温暖,甚至过热过湿。如果我告诉你,加工馒头的作坊是没有房顶的沿街毛培房,没有租赁费,房间多,只是石棉瓦简单盖了盖挡一挡雨雪,所有的热量和热气,都被迅速升天.....。恍然大悟了吧!在这样的场地,墙壁的保温功能没有任何意义,“房顶”上只要有十分之一的地方露天开窗,房间的温度将基本是当时的气温。朋友可能明白我要说什么了?对了,我要说室内越冬的蜂箱上面盖了些什么东西?以及怎么盖的?对于越冬蜜蜂的实际温湿度的影响,远远超过你费心调节的室内温度!换句话说,有节制地控制蜂团热量流失,越冬室内最佳温度将不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个被允许的范围了,这样的理念变化,必将导致对越冬室温度要求不再苛刻,操作更加粗放和简化。还以蒸馒头的作坊为例,在冬季最寒冷的季节,将顶部换成一张大型“麻袋片”,作坊里的温湿度会怎么样?假如盖上两层“麻袋片”又会怎么样?这可不是胡扯,因为我们养蜂人的蜂箱,冬季越冬的时候,每箱都有一个蜂团作为热源,上面的沙盖,大盖,和麻袋片,是不是可以与蒸馒头的作坊有一比呢?我真的认为杨多福在沙盖上盖“麻袋片”是很有创意的。尤其在冬季越冬室内,它比草帘更有优越性,蜂团产生的热量既能够有效排除,又不急不缓,足足温暖着蜂团边脾上的蜜蜂,有不至于造成散团。如果大盖不是透风撒气,又不开通气窗,那么,从麻袋片透出的温暖和湿度,不会完全毫无价值的流逝,而是只有部分的流逝。我的蜂箱大盖边框内深足有5-6厘米,盖到巢箱上,利用热气向上的原理保持的温暖气流,足可以惠及到蜂脾上框梁上的蜜蜂不会太冷......。沃土淄博蜂友老师您好!您说的——也就遇到军魂星蜂友所说的问题,就是温度低点不要紧,温度高了,蜜蜂损失就比较大。很对这是因为蜜蜂调节温度的特点决定的:蜜蜂对付低温的能力要强于对付高温很多,所以有宁低勿高的原则。我越冬蜂箱是标准箱,开两个旋转巢门,越冬期都开在最大;上面不盖大盖,只盖一层麻袋片,再盖草帘或小棉被,把草帘或小棉被向前移动,后面留出2.5厘米的通气通道,通道的宽窄与群势和蜂群在室内的高度灵活掌握。关于“听音辨蜂”,我是这样理解的,听蜂音是确定最佳室温的必备手段,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当群内的声音相对最小,那就是最佳的温湿度了(湿度影响蜂音)。我的室温在0度时声音相对最低,所以就将温度定在0度,遵循宁低勿高的原则,所以将回差定在1度,所谓回差1度就是在所定温度回落1度时,加热器开始工作(升温),也就是说,室温在0度到零下一度的区间往复运行。越冬蜂群的群势、保温程度和最佳室温成负相关。主观的确定越冬室的温度,我认为是机械的。浅见,望淄博蜂友老师及愿意斧正的老师们指教,谢谢!军魂星一点提示:蜂箱,各种保温物,地窖,地上越冬室,空调等等都是隔冷保热;从而达到一个中心目的——维持蜂团表面温度的极少量波动;以至于进一步影响到蜂团中心温度相对稳定。也就是从蜂团往外看都属于保温物喽。千方百计的摸索推算越冬室的温度,不如以满足“蜂团表面为7度”“蜂团中心为14度”;的两大经典数据倒推来的简单,因为一切的措施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此两点上架设感温头以精确控制室温。高了就散,低了就加。直奔主题,岂不更好!小解“听音辨蜂”术,北方养蜂人在蜂团形成后的冬季,为了不开打盖惊扰蜂群,以皮管插入蜂巢内外端近耳;静心听取蜂团活动所呈现不同声音,再根据声音的不同判断出被诊蜂群越冬属于那种状态(正常与否)。有利于早发现早挽救,少受损失。是长期以往,人与蜂交流一种经验主义的东西。但是也每每奏效。被广为流传。鄙人可体会出9种代表不同状态的蜂声,只可会意,无法言传。听声辨蜂讲究三进两出五听为要旨,最忌讳插入蜂团被骚扰所发之声,听之皆是离谱浮云喽!菜豆老周:用听诊器在蜂箱上听也可以。还有一种声波仪器,用它来记录波纹的值,然后经过统计分析,可以用它定量分析不同声音和蜂群越冬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不同个体蜂场,乃至于同一蜂群,不同年份,越冬蜂群的声音值和越冬的关系,已及需要采取的措施,以及该措施和越冬之间的关系。你常常说的《蜂群生物学》它其实没有啥自己的理论,都是在用统计方法证明其他人的理论(主要是西方人,又主要是《蜂箱与蜜蜂》上的理论)在苏联不同地区的适用性问题。其实《蜂箱与蜜蜂》上的很多理论,也是用这种方法得出的。这种方法起源于西方,在农业上的应用,李比西是个里程碑,而最终完善为系统的普遍的方法,是洛桑试验场完成的。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基本是用的这些方法,这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你只要用这种方法把你观察到的现象呈现出来,全世界人都可以看懂,包括不懂蜜蜂的人,以及计算机。什么是科学,这就是农业科学的一种呈现方式,你可以看看蜜蜂杂志,它前面的论文都是用这种方式写成的。而你设论,偏离了科学,前提不科学,就不会有科学的,普适的结论,所以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因为一个个例永远不能否定另外一个个例,但是如果但你把数据经过数理统计,然后给出统计学上的结论,它就会普适。这也就是为什么《蜂箱与蜜蜂》《蜂群生物学》等他们是在其他地方做的试验,做的统计,但是对我们,对全世界的养蜂人,都有指导意义的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数控,难以升华总被无数人用个例反驳,而他自己又难以反驳个例,这就是它在科学方法上的固有缺陷,如果它是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给出数据,哪怕结论是错误的,别人也可以引用他的数据,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它的书就具备了真正的科学价值,可惜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它没有做这部分工作。而《蜂群生物学》的结论都是在实验数据统计基础上做出的,只要数据不是伪造的,哪怕千年后仍然是有用的,仍然是有指导意义的,阿基米德定律,欧里几何,跨越了多少时空,直到今天,在它们的所立论的条件下,仍然是科学的,这就是西方式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精妙之处。建议不要做无谓的争论,多夯实基础,会有好处的,毕竟自然科学的很多方面,道理是相通的。蜂群生物学上有个数据,是关于一天中不同的摇蜜放脾时间对蜂蜜产量的影响,这个案例我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过,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看看他的论述和数控的论述有什么不同?数控说的它的摇蜜时间,在本论坛都有人说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