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一、室性期前收缩(即室性早搏、室早):1.病因:常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患者。2.室性早搏按频率分为:偶发室性早搏:即期前收缩发生在每分钟=5次;频发室性早搏:即期前收缩发生在每分钟5次,常见的有规律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有二联律、三联律,前者指期前收缩与窦性心搏交替出现;后者指每2个窦性心搏后出现1次期前收缩。3.心电图特征:1.提前出现宽大畸形QRS-T波群,其前无P波或无相关P波;2.QRS波群时间0.12s,T波方向多与QRS主波方向相反;3.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二、室性心动过速(即室速):1.病因:1)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肌梗塞等;2)药物中毒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氯喹、洋地黄及锑剂,拟交感神经药物过量等(奎尼丁、胺碘酮、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3)低血钾或低血镁;4)低温麻醉、手术及心导管检查等机械刺激;5)少数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2.心电图特征:1)3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2)QRS波群形态畸形,时限超过0.12s,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3)心室率通常为140~200次/min,节律可稍不齐;4)心房独立活动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形成房室分离;5)室性融合波、心室夺获、全部心前区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呈同向性等心电图表现提示室性心动过速。表现为在P波之后,提前发生一次正常的QRS波群。室性融合波的QRS波群形态介于窦性与异位心室搏动之间,其意义为部分夺获心室。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的存在对确立室性心动过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三、室扑:1.病因:1)心肌明显受损、缺氧或代谢异常;2)异位机动落在易颤期。2.心电图特征:1)无正常QRS-T波,取而代之的是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2)频率达200-250次/分。四、室颤1.病因:常见于临终前(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梗、严重低钾、心电紊乱等。2.心电图特征: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频率为200~500次/分。其中,室扑为心脏失去排血功能,常不能持久,不是很快恢复,便会转为室颤而导致死亡;室颤为心脏完全失去排血功能;室扑和室颤均为极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疾病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休息。病人心律失常发作引起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时应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休息时避免左侧卧位,以防左侧卧位时感觉到心脏搏动而加重不适。2.饮食。给予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防便秘;避免饱餐及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二)病情观察。连接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率、心律变化,及早发现危险征兆。及时测量生命体征,测脉搏时间为1分钟,同时听心率。病人出现频发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RonT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二度II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监测电解质变化,尤其是血钾。(三)抢救。配合准备抢救仪器(如除颤器、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临时心脏起搏器等)及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其他抢救药品,做好抢救准备。(四)用药。护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密切观察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防止毒副反应的发生。(五)介入治疗的护理。向病人介绍介入治疗如心导管射频消融术或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的目的及方法,以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并做好介入治疗的相应护理。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现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近50余种,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大多数学者同意根据药物对心脏的不同作用原理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以下四类,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其中Ⅰ类药又分为A、B、C三个亚类。(1)Ⅰ类即钠通道阻滞药。1)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奎尼丁等药。2)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利多卡因等药。3)ⅠC类明显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普罗帕酮等药。(2)Ⅱ类为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因阻断β受体而有效,代表性药物为普萘洛尔。(3)Ⅲ类是选择地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属此类的有胺碘酮。(4)Ⅳ类即钙通道阻滞剂。它们阻滞钙通道而抑制Ca内流,代表性药有维拉帕米。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严重的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而致命。因此,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不良反应,以便随时应急。